我是认为"国运"要强, 是围棋水准(或其他类似的活动或体育)要提升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就像各位大大提到的, 美国国力虽强, 但西洋棋未必赢得了俄国.
pipigo大人提到的国家或是类似棋院的支持是重要的, 说不定是比"国运"更贴近的必要条件.
其实在下一集中, 川端也问了类似的问题: 清朝的皇帝是否会找棋手去下类似御城碁这样的活动. 表示川端也认为国力强的时候, 政府应该会有类似的支援活动才对.
实际上中国却不是这样, 主要只是靠富商与贵族的赏金而已.
所以很容易受到经济面波动的影响.
至于日本幕府末期为何没有像中国出现围棋水准一落千丈的现象?
我认为是两国受到西方列强伤害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近代的动乱, 以小的浅见来看, 不过是1850左右~1870左右约20~30年间而已, 相对于中国是1840年代~1910年代(甚至更长)短了许多.
而且说是受到了"不平等条约", 不过是开放口岸(开国), 最惠国待遇, 或是治外法权这样的东西. 一没有割地, 二没有赔款. 同时期除了因为维新爆发倒幕战争外, 完全没有内乱. 而倒幕战争也很幸运的在短短时间内就结束了. (所以福井正明九段说大家要感谢德川庆喜, 如果他执意和倒幕军顽抗下去的话, 不只日本的围棋完蛋, 整个国家都要灭亡)
相对的, 中国既是割地, 又有赔款(甲午战败的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应该让大家印象深刻吧?), 内部还有太平天国, 回乱, 义和团事件等问题, 损伤之大, 恐怕到现在都还未完全平复.
所以吴清源才说清末是围棋棋力最低的时代, 甚至被川端说只有日本的"素人"水准. (不过还是要帮川端说一下话, 在过去日本职业与业馀没有明显区分的年代, 三段以下都算是"素人", 而棋所也不会发给一般素人三段以上的免状---所以关山仙太夫只能当天下第一初段)
至于秀和, 与秀策严格来说刚好处于维新前夕的围棋最兴盛时代, 棋力强是自然的发展.
但像秀甫或是秀荣就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两人都是到了快要死前才升到棋界的最高峰. 如果没有维新动乱, 说不定还会有更大的成就呢.
总之, 在国运上来说, 中国和日本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恐怕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中国有日本一半的好运, 就不必等到1970年代末期才重新兴盛了.
不知这样的说法, 各位长官是否能接受?
套用沙济琯先生在[日本围棋史话]中的"莫放围棋故事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不知各位长官台风夜里都在做些什麽? 如果无聊的话, 就来继续看看[吴清源棋话]吧.
================================================
乾隆
[据说曾在本能寺之变前下过棋的第一代名人算砂, 分别和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三位霸主都下过棋. 之后在日本, 围棋受到德川幕府的保护, 并且在幕府的支持下发达起来. 但是在中国, 政府并没有类似保护围棋的政策]
在乾隆时期, 似乎是没有名人碁所的制度, 也没有御城碁般的棋赛. 因此我才请教吴先生皇帝本身自己是否会下棋或是喜欢观看对弈.
[不过, 贵族或富豪主办的棋赛, 却有悬赏的奖金. 在乾隆初期, 黄月天(龙士)独步天下, 没有人能和他相抗衡. 到了后来, 则是施定庵(襄夏)与范西屏两人并立的时代.], 吴先生如是说.
[但是不知何故, 两雄之间的对弈局数很少. 全部不过十二,三局左右而已.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豪所举办的十局赛. 这十局棋被称为千两之棋, 也就是说一局就相当有一百两的价值. 而当时的一千两, 以今天的价值来看, 应该相当有一千万元吧? 此二人就可以说是相当高强的专家棋士, 并且一生就是以围棋为职业而持续的下棋.]
也就是说, 当时是有可以靠围棋为职业维生的棋士了. 至于这一千两的悬赏金, 到底是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万元还是一亿元, 我就不得而知了.
[其中还有名为"血泪篇"的黄月天与徐星友之对弈谱流传于世. 徐星友这个人当时虽然已号称国手等级, 但是其棋力还是比不上黄月天. 两者当时的局差是先二左右, 但是黄月天却说实际上可以让徐星友三子. 于是徐星友非常愤慨, 真的就和黄月天下受三子的十局赛. 当然, 最后这个十局赛还是在黄月天输多胜少的情形下结束, 不过还是有几局棋是黄月天漂亮的获胜, 所以被称为"血泪篇", 是非常精采的名局.]
补充说明一下, 中国的三子棋和日本的三子棋不同, 受子不是放在三个星位上, 而是其中一子放在天元上.
名人道策在天和三年(1684年)御城碁中授二子对上安井春知之局, 结果输了一目, 但是道策自评该局棋是他的生涯代表作: [春知是当代的逸才, 其棋力和古人比起来毫不逊色, 而且未来更是不可限量. 我和春知的手谈, 春知的每一手已经下到不可能更巧妙的程度, 因此我也绞尽脑汁来应对, 极尽其妙, 才能相抗衡. 双方就这样毫无遗憾的下到终局, 最后虽然我还是输了一目, 不过还是相当自豪能下到这样的程度, 可以说是我一生中不可多得之局.]* 天和三年相当于中国的康熙二十二年, 大约是乾隆时期的五十年前左右. 不知道此时下出"血泪篇"的黄月天是否已经出生?
*Tony曰: 这一大段, 全是日本古文, 说实话, 翻起来很吃力. 请大家凑和一下吧.
此外, 此时中国的围棋在分先时, 是分别先在对角的星位上各放上黑白子, 然后才开始下, 因此和日本的布局完全不同.
[即使看了乾隆时代的古谱, 也无法应用到现代的下法中, 因此不受到重视, 也很少被拿来研究. 此外, 当初的战法是一开局就开始进行战斗, 也就是所谓的战斗棋. 如果拿日本的名人来做比喻的话, 就好像丈和吧....]
而这位力战名人, 本因坊十二世丈和, 是在天明七年, 也就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出生的.
=========================================
下一集: 比较.
这是以琉球棋士来做中日棋力的比较. 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