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吴清源棋谈

来源:TOM围棋论坛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作者:kotony

其实就卷末的解说看起来, 这本书是白川正芳先生促成出版的.
于是他先跟"麻吉"的吴大国手打声招呼.
大国手胸襟宽广, 当然就答应了, 甚至还帮忙去跟川端老师的遗孀谈, 所以就集结成书了. 所以如果以1993年算的话...
啊~~~~


不过, 如果连Amarylis长官都很期待的话
那今天不先来一点不行吧.

循例, 从目录开始

吴清源棋话

吴清源棋谈

莫愁
印象~~献给[莫愁] (川端康成)

* Tony注: 是的, 莫愁的序也是川端康成写的

碁清谈

莫愁



身边杂记

书物

阴阳融合~~[吴清源棋话]解说 (白川正芳)

TOP

高原

吴清源九段今年(昭和28年, 1953年)39岁, 来到日本也已经25年了.

对于还留着少年吴清源, 十几岁的吴清源印象的我来说, 听到他已经39岁了还真是吓了一跳. 然而, 吴先生现在的面貌和少年时代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其面貌可以说是历经岁月而不动吧. 不论是少年时代或是39岁的现在, 此面貌都是超越年龄的智慧象徵. 只要见过吴先生, 就可以感受到那种常保清新的香气.

为了写下这篇[吴清源棋谈], 我来到箱根仙石原来拜访吴先生, 在三日间, 进行每天3~4小时的访谈. 访谈的内容大致以速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不过, 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依照速记的内容而写成, 而是依照速记的内容精神所写下. 我想这样吴先生也不会怪罪吧?

吴先生从昭和25年(1950年)秋天开始, 搬到仙石原来居住. 因此, 我问他, 是不是除了对局以外, 很少到东京来?
[是的, 不过即使如此, 大概每周还是会去一次东京]

接下来谈到吴先生很喜欢高原.
[可能是在富士见住过的关系吧.]

吴先生在23岁(虚岁)时, 曾在富士见的高原疗养所养病. 也许是高原的空气和培育吴先生的大陆空气很相像, 亦或是远离尘嚣住在高原上, 比较适合像吴先生这样的人吧?

[最靠近东京的高原, 就是仙石原.] 吴先生说.

从吴先生住家看去, 在前方两座山之间, 可以看到大涌谷的温泉烟雾. 而在右手方的高原上还有个高尔夫球场. 我想吴先生平常不太运动, 可能也很少散步, 所以想推荐他去打打高尔夫球. 结果, 吴先生说他宁可养一头马, 然后乘着马到处跑跑.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回答.

据说吴先生很喜欢马.连一旁的多贺谷信乃先生也插话说:
[吴先生即使去了动物园, 也只看像斑马等马类]

一旦说起马来, 吴先生就不知道有多开心. 除了想要一头马以外, 我就没听说过他还想要有什麽的欲望. 而且这匹马不必是良马, 用来载物的劣马就可以了. 平常时寄养在附近的农家, 可以用来载物或耕作, 偶而再让吴先生去骑一骑.

[不太会跑也没关系, 散散慢慢的走法也行. 要是太会跑的马, 骑上去就什麽都不能想了.]

吴先生骑过马的次数其实不太多, 第一次是在北海道的月寒牧场骑的. 说到[吴先生很喜欢马], 牧场的人当然就会误以为是[吴先生喜欢骑马]. 于是毫不犹豫的让马跑了起来. 结果, 吴先生既没有落马, 也并不害怕.

[因为我喜欢马, 所以一点也不害怕] 吴先生说.

试想一下, 在仙石原的林间小道上, 吴先生骑着劣马漫步的画面, 是不是很像南画中的高士呢?

在吴先生房间的装饰柜玻璃上, 也刻着小小两匹细致的马

TOP


不死的川端康成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一生中,有两个绰号:参加丧礼的名人和搬家的名人。意谓他从小到大,参加丧礼最多,搬家最多。

     从伊豆到麻布,又从高圆到热海、浅草、大森力,战后的世态人情,风俗和现实,离美越来越远了。

     川端康成为此大感失望。他无法再带着美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他开始逃离日本,到西欧到国外。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都改变了,人们精神空虚、思想沉沦、道德水准下降,物欲代表了追求和理想,川端康成走遍了世界,却发现自己更孤独了,他发现了美,但是,已经没有人愿意和分享了。他自嘲地说自己成了一个“无赖闲人”。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在家中刚吃完早餐,外国通讯社的记者打电话告诉他,斯德哥尔摩决定授予他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反应竟是对妻子说:“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惊慌失措,因为害怕受到喧嚣和干扰。

     妻子说:“有了正式的通知,今天无论怎样都必须和新闻记者见面,这是人世间一般的礼貌。”

     为了世间的礼貌,川端康成只好承受一切了。

     于是,络绎不绝的祝贺电话,蜂拥而至的新闻读者,将镰仓的川端住宅挤得水泄不通。在通往川端住宅的狭小道路上,被拜访者、祝贺者、采访记者的车塞得针插不 进。直到深夜,客厅里灯火通明,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的采访灯,耀眼地闪动,庭院里也不得不临时安置了照明灯,彻底打破了平时庭院的幽暗安静。

     这天晚上超过百人的新闻大军,和前来祝贺的政府官员,亲朋至友,造成了川端家空前绝后的喧闹声浪。川端身穿藏青色和服,不时露出无可奈何的苦笑,时不时生气似地缄默不语,强迫自己抑制住想抽身离去的冲动,不得不在二十个麦克风前,嘟嘟囔囔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他只是淡淡地说:“是运气好,是我的动气好。我的文学,只是所谓感觉的东西。”





     10月19日,瑞典驻日本大使拜访川端,亲手送来了正式的获奖电讯和出席授奖仪式的请柬。这一天川端家大门外数十米的狭窄道路上,全是新闻记者和车辆,宽宽的大路上停着蜿蜒的车队,几名交通警察前来维持秩序。

     这一世界级的显赫荣誉,没给川端带来快乐,只使他感到厌烦和倦意。

     疲倦和不快在他脸上显现,一双锐利的大眼闪出不快的神色。

     他对记者说:“获奖的原因,第一托日本的传统的福,因为我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传统。第二托各国翻译者出色翻译的福,但用日语审查会更好。第三托三岛由纪夫君的福,他前年便进入候选人,因为太年轻不行,所以才让我碰上了。”他强调说:“我本是愉懒无用之人。”

     而到了11月29日,日本国会又为川端举行获奖纪念祝贺会,日本首相夫妇也前往会场。站在金碧辉煌的讲台上,川端竟十分随便地说:“我妻子在场,我可讲不 出话哟。”他略说了几句,便走下讲坛,混入祝贺的人群之中了。而当12月3日,川端要从羽田机场去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他突然生气地说:“大家请便 吧,我可是不去了!”

     好不容易参加完了一整套仪式,川端说了一声:“累了”。到旅馆倒头便睡,如释重负。

     1972年4月16日深夜,一个不仅令日本列岛,也让世界文坛哗然震惊的消息传扬开来:川端康成自杀身亡。

     4月16日下午二点四十五分,川端对家人说:“我散步去。”这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这年1月中旬,川端康成在玛丽娜公寓的四楼购置了一套房间,做工作室,每周三次带助手去写作。

     下午他一个人离家,直到晚上未归,家人吩咐川端的助手岛守敏惠去公寓寻找,岛守在九点四十五分到达工作室时,发现川端已身亡。

     他死亡时间是下午六点,公寓管理人员说,川端下午三点到了公寓。助手去公寓时,只见他躺在guan洗室的棉被上,口含煤气管,已没了气息。枕边,放着打开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没有留下遗书。

     我们找到了川端康成自杀之谜: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 《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老早就想摆脱安眠药的川端,乘《古都》写完之 机,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药,却发生了戒药症状及不良反应,被送进东大医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写到了身体的极限。作为普通人,他尽了心力, 走遍了世界,为美奔波到老。

     而作为艺术家,他觉得“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那么,他是殉职而死,尤其是离开家,走到工作室去结束生命,更说明了他的用意之深。

川端康成下棋的照片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传统

接下来吴先生的这一段话, 修正了我过去的一个误解, 也解答了我过去的疑问, 就是关于中国以前的棋力程度.

以前我曾经用以下的形式的写了关于吴先生的事:

" 此一天才生在中国, 却在日本成长, 正是上天恩惠的象徵. 就是因为来了日本, 吴清源才得以发挥他的天才. 拥有一技之长的邻国人, 渡海来到日本后受到尊崇, 在很久以前就有不少的例子. 以现代来说, 吴清源也是很好的例子. 留在中国可能会停止发展的天才, 是日本加以培养, 爱护, 以及给予厚遇. 真正发现少年之天才的也是去中国游历的日本棋士. 此少年在中国时, 就由日本的棋书中学习. 我还感觉到比日本更古老的中国围棋之智慧, 在此少年上发出光芒. 吴少年生来的棋才, 就好像埋藏在深厚泥土里的强大光源. 如果其幼年时没有机会被发掘出来的话, 其才能大概就这样被埋没了. 即使是现在的日本, 应该也有不少虽然有棋才, 但却和棋无缘, 而无法在棋的世界中发芽茁壮的少年吧? 不论是个人或民族, 人才能力受到命运的支配正是世之常情. 有辉煌过去的民族现在其智慧却日渐衰落, 或从过去埋藏到现在却可能在未来展现的智慧, 无疑的也是很常见之事."

如果就只有这样写的话那倒还好. 但接下来写到中国与日本的棋力, 可就是我大大的误解了:

" 我和美国人下过围棋, 就可以感觉这个人的国家, 并没有围棋的传统. 虽然说到传统, 围棋其实也是从中国传过来的. 然而, 真正的围棋可以说是在日本发扬光大的. 中国的棋艺不论是现在也好, 三百年前也好, 都无法和日本相比. 围棋是在日本人手中变得更博大精深的. 和很多以前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文物, 在中国有很了不起的发展不同, 只有围棋是在日本发达起来. 然而, 这也是在近代, 围棋受到江户(德川)幕府的保护后, 才开始的事. 围棋传到日本超过了千年以上, 在这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中, 日本围棋的智慧也没有很好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 围棋被称为是神仙的游戏, 其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上, 包含了天地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却还是由日本增广了其智慧之深度. 从模彷外国, 输入其知识, 到超越而成为日本的精神, 在围棋上正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 像围棋将棋这样的智慧型游戏或胜负, 在其他的民族中也许是找不到. 围棋, 能剧或茶道等文化, 也是日本不可思议的传统才能增广其深度吧?"

这一大段日本礼赞, 未必是我的误解或自大, 但写到中国的棋力在三百年完全无法和日本相比, 可就真是我的误解了. 说来真是我的无知与迂腐. 现在中国的棋艺不过是相当日本的业馀水准, 但是中国过去如果也没有像日本高段的名手, 却突然冒出了吴清源这样的天才, 就是更不可思议的事了. 虽然, 我从以前就很怀疑中国过去是不是真的有高强的棋士.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名人级

非常久远以前的棋士, 其棋谱并未流传下来, 所以其棋力到底如何, 无从得知. 这样的情形不论是在中国或是在日本都是一样. 例如, 日莲上人以年幼的吉祥丸(后来的日朗)为对手, 于建长五年(1253年, 当时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一月, 在松叶谷的草庵对弈,这被称为是日本最古老的棋谱.

[不过, 这应该是后人的伪作吧. ], 吴先生也这麽说.

我国围棋将棋棋所的开山始祖, 本因坊一世算砂, 在本能寺之变(1582年6月2日)的前一晚, 于织田信长面前下出了产生三劫的奇怪棋局, 但棋谱却只记载到中盘阶段. 真正要到了之后的江户时代(1603年~), 才看的到棋谱作品多了起来. 至于在中国, 根据吴先生的说法, 我也知道在乾隆时代是围棋最兴盛的时代. 乾隆元年相当于日本的元文元年(1736年), 也是德川幕府的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代(译注: 如果有在看日本的时代剧的话, 就会知道这位德川吉宗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暴坊将军"), 而乾隆时代一共持续了60年. 以日本的棋士来说, 棋圣本因坊道策是在乾隆之前的34, 35年左右的元禄十五年去世, 此时相当于康熙41年.(1702年) 此外, 名人丈和在乾隆朝结束时, 还不过是个小孩子而已.(1795年)

道策的高徒井上四世因硕, 在正德三年发行了共有两百种诘棋的, 此时相当于康熙52年(1713年). 然而, 从前就有这本是参考了中国人的作品, 再下了工夫修饰出来的说法.

吴先生说:[不论是这本也好, 或也好, 这些日本的诘棋集, 都用了很多中国中的问题.]

接着:[如您所知, 是距今大约六百年前的元朝时代, 由两位棋士所创作出来的, 其中有很多非常杰出的诘棋作品. 从能产生像这样的作品来看, 当时一定有很优秀的棋士存在, 而且其棋力和今天的高段者相比应该也毫不逊色.]

原来, 吴先生是用诘棋来推断出棋力的. 然而, 毕竟当时的棋谱, 还是没有流传下来. 据说是到了清朝, 才开始记录下过的棋.

[中国围棋最强的时代, 就是在两百年前左右的乾隆时代.]

而且, 当时已经有棋谱流传下来, 可以作为棋力的证据. 虽然此时有很多名棋士出现, 但吴先生说到乾隆时代的棋时, 说: [在这些人当中, 还有像黄月天(龙士), 施定庵(襄夏)等超群拔俗的强手.]

在此时的棋谱集中, [一共有两千局左右的棋谱. 全部共16册, 每册有超过一百局的棋谱.]

听说京都大学的贝冢博士也有收藏此书, 似乎是大判木板的豪华版本.

本因坊十一世元丈也整理了先哲古名人的棋谱选100局, 称为, 公诸于世的时间是文政四年, 已经相当于清朝宣宗的道光元年了.(1821年)

那麽, 这些乾隆时代的名手们, 到底相当于日本几段的棋力呢?

[非常了不起的程度, 相当于名人级吧. (译注: 名人即九段)]吴先生如此回答.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命运

像我们这样的棋迷总是喜欢问过去的棋力与现在来比到底何者较强, 或是如果过去的名人跑到现代来下棋的话会怎样的问题, 常让职业棋士们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就好像我跑去问面前的吴清源先生:[您和过去的道策或是秀策到底谁比较强呢?]一样的问题. 不过围棋既然是一种胜负比赛, 想要把不同时代的名手, 甚至还是不同国家的名手放在一起来拼个高下, 也是很自然的想像. 当吴先生提到中国的棋士姓名时, 我也会:[这个人大概几段?]的一个一个问个不停. 然而此时我的这些问题, 并不只是凑热闹的好奇而已. 可以说就是这样, 我才能从吴先生的指教中知道: 的作者, 或是乾隆时代的名手相当于日本的名人级或高段级棋力, 并且解答了我过去以来的误解与疑问.

现在我知道, 中国的棋力在过去和日本比起来, 并不是完全无法相比, 围棋也不是只有在日本才有辉煌的发展. 就像过去其他从中国传入的许多文物, 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一样, 围棋在中国, 也有不逊于日本, 蓬勃发展的时代. 吴清源*作为一个中国人, 也许是空前的棋才, 但也可能不是如此. 因为两百年前, 甚至一千年以前, 中国围棋的智慧就已经大放过光芒. 像吴清源这样的天才, 可以说在没有围棋传统的国家, 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空前的人物才对. 然而. 我们可以说, 智慧的传统, 被埋藏了两百年后, 在吴清源身上才再度放出光采. 不过, 使其大放光芒的, 当然还是日本.

*(原文误作为"碁"清源. 日语中, "吴"与"碁"同音. 可以说他天生就是要来下棋的. 不过, 这个错误在后面还会出现---日文书的汉字错别字其实也很常见喔)

[乾隆朝是中国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吴先生如是说.

[围棋也受到贵族或富豪的保护奖励. 乾隆时代天下太平, 中国有充实的国力, 而且生活富足, 所以围棋也非常兴盛.]

清朝在过了乾隆朝的隆盛期后就开始衰弱, 国力变弱的结果, 围棋的水准也跟着衰弱起来. 而且, 恐怕还是进入了持续急速走下坡的时代.

吴先生说:[清朝末年是围棋水准最低的时候, 但从此之后又开始慢慢回升, 直至今日.]

像这样的现象, 当然不只有围棋, 所有的文物, 技艺学问, 在历史上也可以看到随着国运兴衰的例子. 就好像清朝末年的工艺美术等, 虽然有好几千年的传统, 也出现了一落千丈的情形. 而且,虽说在此之后棋力又开始回升了, 但是现在中国的围棋水准, 仍不过相当于日本的业馀水准. 只是也不能说, 现在中国的下法是玩玩的心态或是随便怎麽下都好的水准. 棋力是一个时代中, 该国与其人民
的命运或说是精神力息息相关的表现. 像吴清源这样的一位天才棋士, 就是出现在我们日本人之间, 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与智慧活生生存在的证据. 他仅仅是一位棋士, 就为中日亲善, 架起了美丽的敬爱桥梁. 而且正好也可以说明, 清朝末年的棋力衰弱, 或是日本的战败, 也许不是完全不相关之事. 所有的学艺才能, 也都会让人对该国与其时代的命运有许多不同的联想.

吴先生的母亲当初会下定决心, 愿意将少年吴清源一起带来日本, 贫困也正是其原因之一.

对此, 吴先生说: [也许是觉得会比较幸福吧.]

TOP

我是认为"国运"要强, 是围棋水准(或其他类似的活动或体育)要提升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就像各位大大提到的, 美国国力虽强, 但西洋棋未必赢得了俄国.

pipigo大人提到的国家或是类似棋院的支持是重要的, 说不定是比"国运"更贴近的必要条件.

其实在下一集中, 川端也问了类似的问题: 清朝的皇帝是否会找棋手去下类似御城碁这样的活动. 表示川端也认为国力强的时候, 政府应该会有类似的支援活动才对.

实际上中国却不是这样, 主要只是靠富商与贵族的赏金而已.
所以很容易受到经济面波动的影响.

至于日本幕府末期为何没有像中国出现围棋水准一落千丈的现象?
我认为是两国受到西方列强伤害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近代的动乱, 以小的浅见来看, 不过是1850左右~1870左右约20~30年间而已, 相对于中国是1840年代~1910年代(甚至更长)短了许多.

而且说是受到了"不平等条约", 不过是开放口岸(开国), 最惠国待遇, 或是治外法权这样的东西. 一没有割地, 二没有赔款. 同时期除了因为维新爆发倒幕战争外, 完全没有内乱. 而倒幕战争也很幸运的在短短时间内就结束了. (所以福井正明九段说大家要感谢德川庆喜, 如果他执意和倒幕军顽抗下去的话, 不只日本的围棋完蛋, 整个国家都要灭亡)

相对的, 中国既是割地, 又有赔款(甲午战败的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应该让大家印象深刻吧?), 内部还有太平天国, 回乱, 义和团事件等问题, 损伤之大, 恐怕到现在都还未完全平复.

所以吴清源才说清末是围棋棋力最低的时代, 甚至被川端说只有日本的"素人"水准. (不过还是要帮川端说一下话, 在过去日本职业与业馀没有明显区分的年代, 三段以下都算是"素人", 而棋所也不会发给一般素人三段以上的免状---所以关山仙太夫只能当天下第一初段)

至于秀和, 与秀策严格来说刚好处于维新前夕的围棋最兴盛时代, 棋力强是自然的发展.

但像秀甫或是秀荣就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两人都是到了快要死前才升到棋界的最高峰. 如果没有维新动乱, 说不定还会有更大的成就呢.

总之, 在国运上来说, 中国和日本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恐怕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中国有日本一半的好运, 就不必等到1970年代末期才重新兴盛了.

不知这样的说法, 各位长官是否能接受?

套用沙济琯先生在[日本围棋史话]中的"莫放围棋故事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不知各位长官台风夜里都在做些什麽? 如果无聊的话, 就来继续看看[吴清源棋话]吧.
================================================
乾隆

[据说曾在本能寺之变前下过棋的第一代名人算砂, 分别和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三位霸主都下过棋. 之后在日本, 围棋受到德川幕府的保护, 并且在幕府的支持下发达起来. 但是在中国, 政府并没有类似保护围棋的政策]

在乾隆时期, 似乎是没有名人碁所的制度, 也没有御城碁般的棋赛. 因此我才请教吴先生皇帝本身自己是否会下棋或是喜欢观看对弈.

[不过, 贵族或富豪主办的棋赛, 却有悬赏的奖金. 在乾隆初期, 黄月天(龙士)独步天下, 没有人能和他相抗衡. 到了后来, 则是施定庵(襄夏)与范西屏两人并立的时代.], 吴先生如是说.

[但是不知何故, 两雄之间的对弈局数很少. 全部不过十二,三局左右而已.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豪所举办的十局赛. 这十局棋被称为千两之棋, 也就是说一局就相当有一百两的价值. 而当时的一千两, 以今天的价值来看, 应该相当有一千万元吧? 此二人就可以说是相当高强的专家棋士, 并且一生就是以围棋为职业而持续的下棋.]

也就是说, 当时是有可以靠围棋为职业维生的棋士了. 至于这一千两的悬赏金, 到底是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万元还是一亿元, 我就不得而知了.

[其中还有名为"血泪篇"的黄月天与徐星友之对弈谱流传于世. 徐星友这个人当时虽然已号称国手等级, 但是其棋力还是比不上黄月天. 两者当时的局差是先二左右, 但是黄月天却说实际上可以让徐星友三子. 于是徐星友非常愤慨, 真的就和黄月天下受三子的十局赛. 当然, 最后这个十局赛还是在黄月天输多胜少的情形下结束, 不过还是有几局棋是黄月天漂亮的获胜, 所以被称为"血泪篇", 是非常精采的名局.]

补充说明一下, 中国的三子棋和日本的三子棋不同, 受子不是放在三个星位上, 而是其中一子放在天元上.

名人道策在天和三年(1684年)御城碁中授二子对上安井春知之局, 结果输了一目, 但是道策自评该局棋是他的生涯代表作: [春知是当代的逸才, 其棋力和古人比起来毫不逊色, 而且未来更是不可限量. 我和春知的手谈, 春知的每一手已经下到不可能更巧妙的程度, 因此我也绞尽脑汁来应对, 极尽其妙, 才能相抗衡. 双方就这样毫无遗憾的下到终局, 最后虽然我还是输了一目, 不过还是相当自豪能下到这样的程度, 可以说是我一生中不可多得之局.]* 天和三年相当于中国的康熙二十二年, 大约是乾隆时期的五十年前左右. 不知道此时下出"血泪篇"的黄月天是否已经出生?

*Tony曰: 这一大段, 全是日本古文, 说实话, 翻起来很吃力. 请大家凑和一下吧.

此外, 此时中国的围棋在分先时, 是分别先在对角的星位上各放上黑白子, 然后才开始下, 因此和日本的布局完全不同.

[即使看了乾隆时代的古谱, 也无法应用到现代的下法中, 因此不受到重视, 也很少被拿来研究. 此外, 当初的战法是一开局就开始进行战斗, 也就是所谓的战斗棋. 如果拿日本的名人来做比喻的话, 就好像丈和吧....]

而这位力战名人, 本因坊十二世丈和, 是在天明七年, 也就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出生的.

=========================================
下一集: 比较.
这是以琉球棋士来做中日棋力的比较. 敬请期待

TOP

比较



第九世本因坊察元名人在明和五年(相当于中国的乾隆33年, 1768年)的御城碁中授井上春达六段二子, 结果此局察元二目败, 却也被称为察元一生的杰作. 再者, 文政三年(1820年), 安井仙知八段授先对上葛野丈和(后来成为本因坊名人)的一局中, 仙知也输了两目, 但一样被称为仙知一生的杰作. 道策、察元、仙知三人的输棋都成为了他们一生最佳的对局,   真是十分有趣.



根据吴先生的乾隆盛时言谈, 再加上我的一点联想文字,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本因坊家连续出现道悦、道策、道知三大名人后,   日本的围棋就显着进步与流行起来,   此时相当于中国的康熙时代. 但是道知之后, 本因坊家的当主却又连续三代早死, 围棋也就跟着一时衰退下来. 然而, 就在宽延元年, 有两位棋客随着琉球使者而一起来到了岛津家.(Tony注: 岛津家是日本九州南端的大诸侯, 琉球也算是岛津家的藩属国. 所以琉球三不五时会派使者去岛津家. 大家有看过"笃姬"吗, 就是在说岛津家的公主嫁入德川将军家的故事.) 其中田头亲云上受四子对上六世井上因硕七段, 结果中押胜; 另外一位的与那霸里之子则是受四子对上了井上春达(七世井上因硕), 并且也是中押胜. 此时相当于中国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



田头赢了此局后, 要求将局差改成对七段授先的资格, 但井上因硕当然拒绝, 只同意给予对七段先二局差的四段段位证书. 但是在天和年间(1680年代)来到日本的琉球棋客滨比贺, 在道策名人的手上才只不过拿到初段的证书而已. 现在的田头明明和滨比贺情况相似, 结果却在因硕手上拿到了四段资格, 因此被说是谄媚外宾, 损伤日本围棋威信的行为. 但话又说回来, 在今天, 被七段授上三子, 可被认定有很优秀的业馀四五段的棋力了.



后来, 据说与那霸的棋力变的更强, 也渡海去中国下棋, 回到琉球之后, 就说清代第一流的棋士, 其棋力完全不逊于日本的名人道策. 我不知道与那霸在中国对战的棋士, 是否就是吴先生所说名人级的乾隆朝大国手, 但把乾隆盛世的围棋和日本的围棋来做比较, 却可以认为是当时的一种有趣言论. 然而, 此二人击败因硕, 而受到了吹捧的待遇, 并就此口出妄言, 似乎让日本棋界相当的不服气. 因为, 明明道策在天和二年(1682年)授滨比贺四子下了两局, 第一局赢了十四目, 第二局输了两目, 证明两者在四子局差下才是旗鼓相当的.



而琉球棋客第二次到日本来, 则是道策在元禄十五年(1702年)去世的八年后, 也就是宝永七年的事.(1710年) 当时道策的迹目(继承人)才21岁, 棋力是七段格. 但是在琉球无敌的屋良里之子, 也才15岁而已. 结果道知在岛津府邸对屋良少年授三子中押胜, 并改了局差. 后来里良还想再挑战一局, 但身为监护人的四世井上因硕考量各种情况(Tony注: 怕输伤了国威)后, 推说道知有病, 改派十三岁的相原可硕来下, 结果少年可硕执白赢了琉球的天才少年两目.



居中翻译的江田亲云上, 则在这几盘棋下完后告诉因硕说, 之前他也常往来于中国琉球之间(Tony曰:小国琉球夹在中国与日本之间, 所以两边都要进贡), 也见过不少中国的名棋士, 他认为他们的棋力大约相当是被日本授先的程度. 此时相当于康熙四十九年. (Tony更正: 原文做康熙四十年, 相当于1701年, 道策还没有去世呢, 明显是漏了"九"字).



因为可以藉由琉球人来比较康熙、乾隆年代中国与日本的棋力,   所以我就把〔座隐谈丛〕中的记载,一并补充在这里.

TOP

道策



琉球来的棋客, 分别是被道策、因硕让四子, 而被道知让三子. 而来日的外国人必定被让三子的规矩, 其实是从第一代名人算砂开始的.



元和年间(中国的明代---1615~24年间, 明代末年)来到日本的韩国人李礿史(ㄌㄧˇㄩㄝˋㄕˇ), 被算砂让三子, 还马上就败下阵来. 这让在韩国国内无敌手的李氏非常的震惊, 因此说日本是围棋之国, 而算砂是空前的名手. 李氏回到韩国之后, 还准备了一副碁石与匾额, 并且修书一封, 一起寄到日本. 据说这套碁石与匾额目前被当作宝物收藏在京都的寂光寺中, 不过我还没能去看过. 也是如此, 后来提到围棋对外的比赛时, 并定会引用算砂的碁局是最古老的对外比赛.



然而, 我引用琉球人或韩国人故事的目的并不是想要用这些故事来证明江户时代的名人要比乾隆时代的大国手还要强. 相反的, 这些都是从吴先生的谈话中, 让我想从古代的琉球人找到清代的名手比日本的名人相差一先或毫不逊色的证据. 这样让我可以相信, 在吴先生出生的两百年前之乾隆时代, 中国也有相当于日本兴盛强大的围棋水准.



不过, 在乾隆之前的数十年前的日本元禄时代(1688~1733年间), 道策将日本围棋集大成于一身, 发展出世人称为道策流的棋风. 这样的棋风改变了过去以来的战法, 并开拓出新的境界. 也就是在一夕之间把逞凶斗狠的力战棋, 改成广阔布局的下法. 而且这样的下法显示出高雅和平的棋风, 其棋理也因此变的玄妙无边. 当然, 也可以把这样和平的棋看成是受到天下太平影响的结果. 也因此, 据说琉球的天才少年屋良里之子等人在萨摩(Tony注: 萨摩是日本九州最南端的古名称, 是岛津家的根据地)时, 也跟待在岛津家的日本棋士学过道策流的下法.



元禄时代正可以说是江户文化最兴盛的时代, 在此时除了围棋水准上升外, 也出现了很多名手. 除了德川将军家外, 属下的各诸侯也竞相聘雇名棋士, 甚至把领地内有棋才的少年, 送去围棋四大家(即本因坊, 安井, 井上, 林四大门派)进修. 一时之间, 道策的内弟子有超过三十人之多.



日本的围棋之所以能超越围棋的发源地中国, 而进步到道策流的境界, 第一点就在于取消了黑白双方先在对角的星位上置子的规定. 由于第一手可以自由落子, 布局可以更加广阔, 也就更多了许多变化. 因此, 让我想问吴先生, 为何中国要订下黑白双方在对角星位分别置子的规定?



吴先生的回答是: [恐怕是为了避免引起像东坡棋这样下法的困扰. 只要双方分别在对角星位上置子, 就无法进行东坡棋了.] 不过, 真的只是为了这个缘故吗?



总之, 吴先生就用棋盘来实际说明, 为何黑白双方分别在对角星位上置子就无法下东坡棋而互相模彷. 因为如果黑方或白方是在同一侧的星位上置子, 其后还是可以继续互相模彷. 但要是黑白双方交错在对角星位上置子, 就真的不能互相模彷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