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经典棋文
本文原载于:《围棋天地》
对于大竹的才华,大竹的敏锐,棋界其实早有定论,老对手林海峰也是钦佩不已。只是,美学棋士多少是一个和当时棋界潮流不甚合拍的存在。大竹之所以没有能够像林海峰那样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和他的才华,他的艺术家气质未必没有关系。
和林海峰相比,大竹英雄在名人战中的登场晚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本是他后辈的石田芳夫都已经风光无限了。然而,即便在那段时间,我所接触到的大竹也没有丝毫的焦躁不安,没有丝毫汲汲以求的样子。事后回过头去考虑,恐怕大竹也不是能够真正无视胜负的人,只是,在艺道的方面,他对自己有着更多的自信也说不定。
新闻棋战不断增加,奖金可观的头衔能够到手,表面上看,显然是所有棋士的荣光,但是与此同时,棋界的面貌也因此改变,具体说来,就是在艺与胜负的相对位置关系中,胜负逐渐占据了上风。正如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及的,观看林海峰对石田芳夫的名人战时,藤泽秀行曾经批评他们“全部都是在考虑胜负”。事实上,高川格之前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那是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的事情了,当时,木谷一门两百段突破纪念大会在产经大楼的大厅召开。林海峰和石田芳夫的快棋对局是大会的重头戏之一,对局的解说阵容是濑越宪作、吴清源和高川格,简直是豪华到了极点。我也有幸亲历了这个场面,而我至今无法忘记的是,在对局之前,司仪就两位对局者的棋风征求高川的评价,于是,他说了以下这番话:
“我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对于棋的艺术,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抛弃了,这些年轻人,他们特别专注胜负,这方面我真的没有办法和他们相比。”
这无疑是一种以幽默来娱乐听众的说法,当中既有对年轻人的称赞,也不乏语重心长的忠告,总之是各种意味都混杂在一起的妙语。
我想,高川其实是要说:在燃烧着希望的青年时代,将胜利作为惟一的追求目标,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不过,那显然并不是棋道的全部,这一点是任何人走过相当的道路之后都会体会到的。对于年轻的棋士而言,适当听取经历了漫长探求岁月的前辈的忠告,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不过,大竹在这方面显然是个例外。他无论如何都不是那种藤泽秀行和高川格看到了就要叹气的棋士。不知道是谁最先为大竹的棋加上了“美学”的定语,这两个字对于大竹的确是一枚非常合适的标签。后来,围棋记者和作家相场一宏在评价大竹时,曾经说过:“大竹君是不赢那种他看不上的棋的。”我认为这是对大竹最中肯的评价。
毋庸赘言,什么是让人看不上的赢,什么是爽快的输掉,这样的东西要加以具体说明,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二枚腰”和“电子计算机” 也好,“职业杀手”和“宇宙流”也罢,这些绰号都是明确地道出了棋风的特质,但是大竹的“美学”则不同,相对而言观念性的色彩更加浓厚,与其说是偏重于棋风,还不如说是偏重于人性。
名人战骚动之前,朝日新闻社主办过职业和业余的十杰战。在两方面的十杰确定之后,还要展开全面对抗。这种对抗是职业最高水平和业余最高水平的接合点,其意义丝毫不在头衔战的决战之下。对于这种对抗,许多爱好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名人战骚动之后,这个职业和业余的交流比赛消失了,直到今天,我都常常感到非常遗憾。
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的职业十杰战,最终是由桥本宇太郎和加藤正夫展开三番棋的决战。战前的座谈会,我也得到了出席的邀请。
当时,林海峰和大竹英雄也在席上。一开始说的是桥本和加藤的决战,后来话题就逐渐转移到当时木谷一门诸多年轻选手的活跃上,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大竹的话越来越多了。
不知道是谁,突然提出了围棋怎样才能变得更强的问题。不必说,这个所谓变强,是在职业棋士的层面上,和我们业余爱好者的围棋提高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木谷道场能够一个又一个地培养出一流的棋士,秘密究竟何在?对此,大竹做出了回答,那回答让我觉得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至于直至今天我都始终无法忘记。所谓棋士,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漫长的修业,将全部身心都投入进去,对于棋也好,人也好,其中种种微妙的心理,他们都是有充分的体会的,但是要把这些体会顺畅表达出来却是极其困难的,这一点毋庸赘言。可是,大竹却非常漂亮地表达了出来。
他用手捏着自己的耳朵,“就是这里”——围棋变强的关键,就在于耳朵。
然后,大竹就做出了下面的一番解释:
“比如说,大家在对局之后都会交流感想,说这样下是不是更好,那样下是不是不好,或者这里是否更大,那里是否见小之类。像这样的话常常都会在我们耳边响起。这时,我们很可能真的会发现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现一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手段也说不定。因此,在复盘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手的意见,还是旁观者的意见,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听取的。可是,也必须注意,这方面假如处理得不好,往往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真是不可思议。大竹的话在我耳朵里面回响着,简直是禅味十足。他的话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围棋,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其他领域而言,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规律。
大竹所说的,就是棋士们用耳朵去听,然后将听到的东西逐渐化成自己的血肉,这里的奥妙究竟何在,并非棋士的我是无法具体把握的。不过,我觉得自己仍然是有所理解和感悟,就像是体育竞技中,人们也经常会说“用身体去感觉”,这其实大致是类似的道理。总之,那是一种以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就在那个瞬间,我感到了大竹不同于其他棋士的地方。我接触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棋士,和他们都有过接触和交流,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感触总是不能像大竹这样加以彻底的表现。显然,大竹也有过自己的非常痛切的经验,因此才能捕捉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我觉得,大竹的感觉是那样纤细而敏感,在艺道的道路上,这无疑是很有帮助意义的,不过与此同时,棋道又是胜负之道,因此这样的感觉和艺术的气质,说不定在有些时候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比如梶原武雄和山部俊郞等一类艺术家气质的棋士就是例子。他们的才能出类拔萃,贏得了广泛的称赞,但是恰恰是这种才能,使得他们有些时候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中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关窍,是棋士的秘密,很难说得清楚的。大竹显然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虽然比林海峰要迟一步,但是他的能力和他的才华,都已经被他后来的棋士生涯所证明。
其实,说到大竹的才华,我之前也不止一次听到过林海峰对他的称赞。林海峰曾经说过,大竹是个快明白,总能够比一般人快得多地抓住一件事情的本质,而且还能够将这种认识迅速向外扩展,做到举一反三。在听到大竹关于耳朵的妙论之后,我对于林海峰的判断就更加认同了。
在称赞大竹那敏锐的理解能力的时候,林海峰反复说,自己在这一点上是根本不能和大竹比较的。其实,抛开林海峰对自己的评价不说,他对大竹捕捉事物本质和举一反三能力的认识可谓是一针见血,这其实也恰好证明了他自己的敏锐。
这就是十杰战座谈会上关于耳朵的话题。林海峰固然曾经一再称赞大竹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大竹也曾经一再称赞过林海峰的大才。说到复盘的问题,大竹认为假如考虑的事情过多,反而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好事变成坏事。说到这里,深沉而渊博的林海峰也加入谈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林海峰苦笑着说,对这话我实在是太钦佩了。对局之后的研究是棋士最重要的功课之一,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当战斗结束之后,高度兴奋的情绪一点一点冷却下来,我们就可以注意到那些当时无法注意到的东西。因此,这种场合的研究,无论对于胜方还是负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我所见,林海峰自己的确就是如此,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他在复盘时都是非常投入的。
即便林海峰这样具有强大吸收能力的人,其实也会面临消化不良的威胁。不过,哪怕已经非常疲劳,他依然在努力克服巨大的困难,争取对一切都加以吸收,对一切都加以整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林海峰的无限吸收力和包容力,看到他通晓的理解能力。林海峰拥有独特的资质,要描述他的资质,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我也就只能说到这里。然而,大竹却只用一句话就将这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就是棋士的钻研了。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恰恰就体现了围棋技术学习方法最重要的内核,即吸取前辈们所总结的已经完善了的东西,从中获得最重要的养分,最终再通过战斗,将一切变成自己的血肉的过程。无论是现代的木谷道场,还是江户末期秀策等名棋士辈出的丈和的车坂下道场,其实都是类似的情况,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让青年才俊们可以在当中就这样一点点地钻研,一点点地累积。
不必说,环境各种各样,人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生活在道场中的人必须进行刻苦的研究,从先辈的棋谱当中汲取营养。可是,吴清源少年时期孤独的学习,以及他的宗教信仰,还有坂田少年时期的赌棋,这些其实也都是修业。虽然作为修业场所,大家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每天坚持钻研和积累,作为修业的正理,大家都是一样的。
(松谷、杜宇/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