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南传世海洋 2020-02-01
本文转载自头条号:海南传世海洋
如何辨别孩子是否具有学棋天赋,是学棋家长、围棋教练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邱百瑞、谢裕国是上海的著名围棋教练,常昊、曹大元、钱宇平等多位国手均出自他们门下。以下摘录邱、谢二位老师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通过围棋完全可以考察一个孩子的理解力、接受能力、创造性等等。假如一个孩子各方面都不错,或者其中一个方面相当突出,而其他方面则有中上水平,这孩子就有希望了。
除了能很快学会老师所教的基本功,一定要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有独特想法的孩子最令我喜欢。
曹大元小时候最大的特点是用功,当然才能也相当不错。他独特的地方是会想下去,举一反三地思考下去。例如教了“扑”,曹大元会跟着思路,利用棋局的形势,制造一些“扑”出来。这孩子发烧还来学棋,过年过节家里呆不住,一定要来下几盘棋才算心里踏实,进步怎么会不快!
而钱宇平小时候,对杀、死活处理得特别好,在他同组水平的孩子中,他这方面水平远远超出别人。当他五年级的时候,局部对杀的水平上至少达到了初段。
钱宇平的局部感觉非常敏锐。当他年龄还小的时候,在棋的其他方面不可能做到同步,但是局部谁吃谁,他算得相当清楚,这方面的才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我记得当时钱宇平曾和一个成年人对局,吃了对方一块棋。但是全局上钱宇平还不行,对方官子一点点“刮”过去,钱宇平输了,大哭一场。
钱宇平小时候的棋特别好杀,特别喜欢吃子,不能走收官的棋,一走那样的棋,钱宇平就要输。一盘棋的官子甚至会出去20目到30目。
当年安徽队黄永吉带一批孩子来下棋,上海其他六盘都胜了,唯独钱宇平杀性起来,吃了一块不够,再要吃一块,赢得不能再赢了,还要吃,结果棋筋被对方吃掉了,对方活过来,自己的棋倒死掉了。
对于一个不会下棋的孩子,我是通过上课观察他们。当然这并不是在考察棋的水平,而是看他们的才能。我平常总是就一个问题一连出几道题。第一题大家都会做,第二题转了个弯,稍有点难度,第三题有小飞跃。这样的题目与棋的程度无关,而在看你是否有能力。
倘若一连几道题目全能顺着思路破解,这材料肯定不错。我印象中曹大元、杨晖当时都是反应相当敏捷的。
假如某个孩子的棋下得水平很高,但是题目稍微一转弯就做不出来,这个孩子的发展才能我想也有限。
我认为有出息的孩子,绝对不会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是对棋有独特的理解,有自己的东西。他还是跟着老师一点一划走,但是他能在对局中用出来。我面前曾有这样两个孩子,A和B,两个都有国家段位,而且A的水平一直比B高一点。但B非常善于总结,读了棋谱,就能领悟,把人家的棋用到自己的棋上,当然也不是照搬,而是用里面的道理,有时用得不一定恰当,但他敢用。而A固然也用功,也用新东西,但是教什么用什么,还只在模仿阶段。高段位棋手没有创造性是不行的,所以我认为B发展前途较A为好,因为B有创造性。
钱宇平小时候是杀得叫人心惊肉跳,后来完全是磨工夫的棋,被人称为“钝刀”,常在官子阶段与人一决胜负。这说明人的棋风会变的,人一点点成熟,棋也在一点点成熟。
常昊当时来到围棋班,已经开学好几个月了,而他的水平才是刚刚知道“四吃一”。直接学棋,肯定听不懂,我就让他在边上看。当时我想,如果看得下去,还可以培养。常昊果然看下去了,站在旁边一动不动,一连看了几个小时。这就是常昊的特点吧!这是一种素质,一种能静下心来向别人学习的素质。他静得下来,说明他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觉得看棋已经很有味道。这与那种希望表现自己,通过下棋来玩玩的孩子不同。那样的孩子绝不可能这样专注地看棋,而是非常渴望自己上去下棋。
常昊当时还在上幼儿园,只要与同年龄孩子一比较,就会感到他的特别。
天才棋童共性的素质是接受能力强,对下棋相当爱好,有酷爱精神。
小孩子的棋还是好杀一点好。因为好杀至少有一种自信,怕杀的,至少没有这点自信,一看见乱,就像遇到了火灾,马上去救熄,送一点给人家,太太平平走下去,收收官子。这种棋要进步到一定程度当然可以,但将来发展前途不会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