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清源轶文引发的疑案:神化吴清源就是降低中国人的人格
来源:九歌围棋 海客甲 2012-7-20 19:58:51
吴的轶文中鼓吹“八纮一宇”
一位相交多年的围棋教师,送给我几册早年的日本围棋杂志。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有吴清源的一篇轶文,更意想不到的是,文章竟是这样结束的:“……寓于‘八纮一宇’这四个字的皇祖建国的大精神,也是围棋之道所承袭的传统,这是堂皇而又值得庆幸的。特别是在希望世界和平、坚实地迈步走向大理想的今天,在建立新体制的同时,棋道更是提升到了国民精神的位置,它完全是依存于我们国体的精华而存在的。而‘八纮一宇’的理想,也体现在我们熟悉的棋盘上,因为居中的星位天元,又称作‘太极’,如果用以比作金瓯无缺的皇室,天元就是居中支配四方,另八个星位即是‘八纮’,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棋艺,可以说是最神圣的娱乐,我们棋士置身其间,应该更深入地体会到这层崭新的意义。” 文章题目是《我对围棋的四则认识》,刊在《棋道》①1941年2月号上面。内容讲的是研究方法、对局感受及对围棋活动的展望,文章以这段狗尾续貂式的“思想升华”结束。
这段散发着尘封经年的霉味儿的话,让人实在难以保持沉默。它是由《棋道》的编者捉刀的吗?这恐怕是过于与人为善的想法。假如这真是编者在战争环境中扣在吴清源头上的屎盆子,那么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中,吴清源完全有时间也有必要为自己洗刷一下吧?难道吴清源不知道,“八纮一宇”这种“皇祖建国的大精神”,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理由吗?就着这个话头,还想把吴清源的往事和另外几个人物放在一起来谈谈。
吴清源和卡拉扬——劳军和加入纳粹
吴清源1928年去日本之后,1934年5月作为“日满华围棋亲善使节团”的成员来中国,1942年10月作为“日本亲善围棋交流团” 来中国。让我们对那时的中日关系稍作回顾:日军在1931年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翌年又扶持清朝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日军在1937年全面入侵中国,1941年起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在华北、华中地区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 无庸置疑,日本军政府策划的所谓围棋亲善交流,也是配合侵华战略的步骤,吴清源也是侵略战争这盘棋上的棋子。在那次战争中,日本棋院与战时日本社会的其它行业团体一样,组成过所谓“棋道报国会”(1941),吴清源也加入了,他参加的“劳军”活动除上述外,还包括去医院和伤兵们下指导棋。依据这些事实,说他充当了军国主义的啦啦队,应该并不为过。而且可以说,因为吴清源独有的民族背景,在日本军政府期望围棋发挥“报国”作用时,没有任何一个日本棋手,能够比他更加胜任。
虔诚的玺宇教徒一众边行边唱:第三人为相扑横纲双叶山,第四人为吴清源。
此照当摄於昭和21年(1946)与昭和23年(1948)之间。
卡拉扬(1908—1989)是上个世纪重要的音乐指挥家。他在1933 年4月8日加入纳粹党,党员登记卡编号是 1-607525,5 月进行了重新登记,党员登记卡编号为 3-430914。这些事实都记载在纳粹党的《名人档案》中,存于美国驻柏林外交使团档案中心(摘自保罗·莫尔《投机者》)。卡拉扬1949年受到盟军审查,被禁止一切演出活动,一度在意大利隐居。1955年他初次到美国演出时,曾遭受公众抵制。卡拉扬后来解释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中,假如没有纳粹党证,就无法实现自己美好的音乐理想。
吴清源和卡拉扬生平的重要活动,都开始于20世纪前期并延续到后期;他们都是艺术巨匠,前者被奉为棋圣,后者被尊为指挥帝王,他们各自的成就和影响分别超越了棋坛和乐坛,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另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是,他们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在这期间各有一段故事——应该说是相似的而又并不光彩的故事。奇怪的是,相似的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境遇却颇有不同。到战后,卡拉扬的历史阴影挥之不去,不断有好事者相继撰文,披露相关的文件,证明他参加纳粹党的丑事。吴清源却没有这种烦恼,他在日本侵华期间非常不光彩的作为,已经被人们视而不见,相反不断有人在推崇他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浓墨重彩地为他塑造完美的人格。两个人经历和境遇的这种异同,原因何在呢?
吴清源和赵薇——不知者不罪?
“……‘满洲国’由日本一手扶持建立,日本政府曾将其作为‘理想之乡’宣扬。我由于对实情毫不了解,轻信了政府的宣传”,吴清源自传《以文会友》②里这句轻描淡写的话,也许是我们唯一能读到的,他对往事表露出悔意的话。自传里也提到,在1942年那次“交流活动”期间,就有反日者贴出“吴清源是文化汉奸”的宣传漫画,但是他并无片言说明自己的想法,他作为当事人,当年是怎么想的,写自传时是怎么样的,读者都无从得知。回想一下演员赵薇引发的“军旗装事件”吧,它曾经震动了2001年的中国演艺界。人们相信赵薇是无心之失,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事件的影响释怀。事后赵薇有过自省:“我的行为,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些长辈。我通过这个节目向所有的观众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道歉。”相形之下,赵薇事发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时年24岁;吴清源事发在民族矛盾尖锐对立的战争环境,时年28岁。如果人们非难赵薇是正当的,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吴清源?身为公众人物,一朝成为战争罪犯手中的棋子,负面的社会影响即时形成,无论本人知情与否,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借用司法的概念就是,嫌疑人的行为是出于故意或者出于过失,只影响到量罪,并不影响到定罪。
吴清源和费希尔——入藉和通敌
吴加入日本国籍是1936年的事。当时可谓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许多旅日华侨出于对吴清源的关爱,劝说他不要入藉日本,但是这些劝说终归无效,吴履行了入藉日本的手续,娶了日藉妻子,成为日本棋院的棋手。2004年有一条国际新闻是,落难日本的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美国人博比·费希尔,将被美国政府从日本引渡回国。费希尔在1972年击败了原苏联棋坛高手鲍里斯·斯帕斯基,为美国获得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在冷战背景的效应下,他成为民族英雄。南联盟内战期间,美国禁止本国公民前往该国从事商业活动,但费希尔还是在1992年去参加了比赛,并赢得了330万美元奖金,因此被缺席判定 “与敌人进行贸易罪”。此后费希尔便被政府长年通缉,其间辗转在匈牙利、菲律宾和日本藏身,并宣称脱离美国国籍。据说他被遣返回美国并定罪后,将面临长达10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华盛顿一个联邦大陪审团也对他涉嫌洗钱案展开调查,起因是他没有交纳比赛奖金所得税。吴清源与费希尔的共同之处是都放弃了本国国籍,区别之处是吴清源还加入了敌国国籍,费希尔谋求第三国国籍(日本、冰岛)而未得。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无论何种价值观,对战时通敌资敌的行为的认识,应该不会有根本的分歧吧。比较吴清源与费希尔的情况,不称之汉奸已经十分客气,一些人还要拔高他的形象,美化他的精神世界,甚至称他是神,岂不是把文章做偏了?
乱弹之结论
卡拉扬是音乐人,赵薇是艺人,费希尔与吴清源一样是棋手。评价艺术家,基本是要着眼于他的艺术成就,但对于他在其他方面的作为,也应该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吴清源围棋下得好是事实,他在多轮十番棋比赛中横扫日本棋坛也是事实,但是他在1936年已经加入了日本国籍,他下十番棋是在1939年到1956年之间,这是“归化日人”与“原住民日人”间的比赛,它不同于后来举办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并不具有国际比赛的意义。吴清源的一生,在推动和发展围棋艺术方面功不可没,但这不能说明他的全部人生,更不能因此忽略他在中日民族冲突中的不光彩表现。已知的材料足以证明,吴清源在二战中的劣迹和言行,远比卡拉扬为甚;吴与敌国的关系,远比费希尔亲密;吴对自己的所为,也理应比赵薇更自觉。吴清源的劣迹多年来得到了不应有保护,中国社会为贤者讳的传统习俗是部分原因,言路不畅也是部分原因,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吴清源与卡拉扬、费希尔身处于的不同社会环境,他不是生活在那个洗心革面、不断反省战争的国家里,也不是生活在那个予取予夺、张扬本身诉求的国家里,而是生活在处心积虑改写历史,另有图谋的国家里。往者已矣,而今还有人要不切实际地拔高吴清源的人格,就是在羞辱中国八年抗日中流血牺牲的先人,就是在羞辱全体中国人的人格。
①《棋道》 日本棋院院刊。
②《以文会友》 1984年由日本白水社出版。后来出版过不同的中译本:《以文会友——吴清源回忆录》(北京《围棋春秋》编辑部1985年);《天外有天》(台湾独家出版社1988年);《吴清源回忆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自传》(燕山出版社1996年)。吴的新版自传《中的精神》2002年在日本出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中译本。它在很多地方很像是《以文会友》的修订本,在少量增补的内容之外,叙事的详略和语气有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