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百年争议:吴清源是民族英雄还是历史罪人??

来源:转载

     九歌论坛“古今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争议吴清源大师的贴子又起。对吴清源的争论可以说历经近一个世纪,从抗日战争时期直到今天。在中日关系缓和的时候,这种争论就少一些,相反的,这种争论就会多起来。本站特意制作这一期辩论专题,无意挑拨是非、中伤吴清源大师的人格。而是基于真理越探越明的理念,为辩论双方提供更好的辩论平台,讨论吴清源的功过是非决不是闲得蛋疼,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吴清源大师的矛盾内心与高超棋艺,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民族、认识我们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日本民族、认识日本人的一些真实想法也许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正方观点
  在全世界纪念爱因斯坦的时候,德国并没有因为他加入美国国籍而骂他是德奸,相反,他们要把他作为民族英雄来看待;当布罗茨基逝世,俄罗斯没有因为他“投靠”夙敌美国而骂他俄奸,而是发表评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向布罗茨基的遗孀发去唁电时说:“连接俄罗斯当代诗歌和过去伟大诗人作品的纽带断裂了”。让我们宽待那些大师的少许劣迹,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多一份关爱之心,而不是外侮未到先自辱。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是默默地为国奋斗,而不是自毁长城。

反方观点
  虽然“根在北京”(吴清源语),但一直以自己是日本人为荣,即使战争时期,也完全站在日本人一方。华人世界给了吴极大的荣誉,吴在欣然领受的同时,心里也免不了有些惴惴不安。当吴清源战胜一个个日本高手的时候,我们欢呼雀跃,捧其为民族英雄。当吴清源劳军时,我们大骂其为汉奸。 吴清源要改为日本籍,国民政府进行了坚决抵制,拖了四年之久。我们中华民族是宽容的,有时候宽容的有些不合情理。有些人做了汉奸,但做得冠冕堂皇,甚至被人敬仰,我认为这是十分危险的。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4-1-23 20:57 编辑

白玉有瑕——试论中日民族冲突中的吴清源



来源:九歌围棋 海客甲 2012-7-20 20:25:09

  吴清源是围棋巨擘,由于他对围棋艺术的贡献,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或许还有为贤者讳的传统习俗的作用,让人们忽略了他生平一些不应被忽略的事。
  这里想说的是,在上个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吴的身影确曾在一些并不光彩的活动中出现过。这是不是他的历史污点?为什么有些人对此视而不见?这个问题在心中产生后,即一直徘徊不去,已不下十来年了。面对这个被普遍尊敬甚至神化的偶像,即使是瞥见了其光环下的污点,也有些无所适从:一方面犹疑着不忍正视,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精神困扰。然而,越是认同他的成就,便越发不能无视其污点,尤其是又听到消息说,一部名为《吴清源棋圣》的电影正在投入制作,该片似乎不仅要塑造一名棋手,还要塑造一位民族英雄,这再度把我从欲说还休,推向了欲罢不能。思之再三,决意作此短文,以我所知、所想,就教于更多的研究者与爱好者,冀望澄清这个问题,对历史作个交代。

问题的产生

  吴清源去国离乡东渡日本,是在1928年。之后到二战结束前,共有过四次归国行。其中在1935 年秋和1942年春各有一次,这两次他是以个人身份回国,这里带过不提。而在1934年和1942年的另两次回国,则有些非同寻常,其不寻常之处在于,这两次不仅都是在日本侵华期间,而且都不是以他个人身份成行的。
  前一次是在1934年5月,吴清源作为“日满华围棋亲善使节团”的成员来中国。这次活动是由日本棋院、东京日日新闻社和大阪每日新闻社共同举办的,这个团的成员另有木谷实[2]、安永一[3]和田岗敬一[4],先后到过上海、无锡、青岛、北京、天津以及“满洲”(中国东北),历时约两个月。当时正值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1931年爆发了“9.18事变”,日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翌年又扶持前清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后一次是在1942年10月,吴清源作为“日本亲善围棋交流团”的成员再次来华。这个团的成员另有濑越宪作[5]和桥本宇太郎[6],先后到过上海、南京等地,历时一月左右。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爆发了“7.7事变”,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同年国民党南京政府迁都重庆,继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1941年起日军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在华北、华中地区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
  无庸置疑,此时日本军政府策划的所谓围棋亲善交流,不过是配合侵华战略的步骤;吴清源与其他棋手,不过是侵略战争这盘棋上的棋子。日本的轴心国伙伴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说:“文化,是第三帝国的宣传工具。”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假托围棋之名的交流,其实就是文化侵略。吴清源在自传《以文会友》[7]中,提到过伴随这两次回国的若干往事。1934年那次“交流活动”时,吴和其他的棋手,先是从东京去长崎,再从长崎乘船去上海,在沿途各地,还有人为他们举行了“送别棋会”来造势。看看“日满华围棋亲善使节团”这个名字,想想处在那种非常时期,很难想象那只是民间活动,而不是军政府的安排。在长春,吴和木谷实二人在伪满洲国“康德帝御前”进行了对局,“对局结束后,我献给皇上一本新布局的书。皇上龙颜大悦,与我亲切攀谈”。吴清源还提到这样一段事,也是在此前后发生的:“大哥吴浣……毕业后,我拜托床次[8]先生对他给以照顾,让他去‘满洲国’任一官职。……‘满洲国’由日本一手扶持建立,日本政府曾将其作为‘理想之乡’宣扬。我由于对实情毫不了解,轻信了政府的宣传,见大哥就职之事有了眉目,以为今后会在‘日满亲善’中大有作为,一时曾倍觉心情舒畅、踌躇满志。”同书中,吴也提到过1942年那次“交流活动”期间的一段事: “(桥本)事后曾告诉我说,我们住的饭店旁边贴着‘吴清源是文化汉奸’的宣传漫画,画中我的脖子上还挂着赏金。……据说每次我离开饭店外出时,都有日本人的保镖暗中尾随身后。” 这前后发生的事情,不知读者作何感受?从吴清源的描述中,能看到的只有平淡和冷漠。即使故国被分割被践踏,即使同胞被残杀被奴役,即使看到了抗日同胞对他在不适当的时候以不适当的身份回国的愤恨,但他对自己的行为并无任何反省。他对这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说是积极支持也许嫌重了,说是置身事外肯定嫌轻了。

  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里面,中国棋手况易山因为拒绝与日军军官围棋对局,毅然剁掉自己的手指以示决绝,那无疑是片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一幕。这段惨烈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有另一段完全真实而具有同样意义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就是戏剧大师梅兰芳拒绝登台为日本军人表演,蓄须明志绝迹梨园。在人们认同况易山或梅兰芳的民族气节的同时,就有一个问题随之产生:如何看待吴清源在此时此刻所扮演的角色?姑且接受他的说法,即当时的他对“满洲国”在中日关系间的特殊意义毫无了解,但是要说他对日军侵占了大片中国国土,虐杀了无数中国军民毫不知情,岂非欺人之谈?吴加入日本国籍是1936年的事,也就是说,他前一次回国时还完全是中国人的身份,但在他身上,实在看不到中国人的立场和感情,看不到对战争的痛恨或是对和平的热爱,看不到起码的正义感。《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这部影片中,棋手况易山父子的身世经历皆有吴的影子,然而在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这一点上,现实中的吴清源与影片中的况易山之间,反差却是过于明显了。行文至此,不能不联想到2001年里发生在演员赵薇身上的“军旗装事件”。相形之下,赵薇时年24岁,事发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吴清源时年28岁,事发在民族矛盾尖锐对立的战争环境。如果人们非难赵薇是正当的,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吴清源?身为公众人物,一朝成为战争罪犯手中的棋子,负面的社会影响即时形成,无论本人知情与否,对之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在那次战争中,日本棋院与战时日本社会的其它行业团体一样,组成过所谓“棋道报国会”(1941),吴清源也曾多次参与会中的劳军活动。仅就上述作为,说他充当了军国主义的啦啦队,应该并不为过。而且可以说,因为吴清源独有的民族背景,在日本军政府期望围棋发挥“报国”作用时,没有任何一个日本棋手,能够比吴清源更加胜任。

意外的发现

  不无偶然,一位相交多年的围棋教师,送给我几册早年的日本围棋杂志。意想不到的是,其中正巧有吴清源的一篇旧文。文章是刊在《棋道》月刊1941年2月号上面,题目是《我对“围棋四则”的认识》。这基本是一篇说棋的文章,但是文尾却是这样结束的:“……寓于‘八纮一宇’这四个字的皇祖建国的大精神,也是围棋之道所承袭的传统,这是堂皇而又值得庆幸的。特别是在希望世界和平、坚实地迈步走向大理想的今天,在建立新体制的同时,棋道更是提升到了国民精神的位置,它完全是依存于我们国体的精华而存在的。而‘八纮一宇’的理想,也体现在我们熟悉的棋盘上,因为居中的星位天元,又称作‘太极’,如果用以比作金瓯无缺的皇室,天元就是居中支配四方,另八个星位即是‘八纮’,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棋艺,可以说是最神圣的娱乐,我们棋士置身其间,应该更深入地体会到这层新的意义”。最初看到这段话时,给我相当大的冲击,因为它散发着尘封经年的霉味儿,更因为它是写在一个我尊敬的名字下面,就是这段话催生了本文。
  吴清源后来在他的自传里,曾经叙述了生平一些夹缠不清而引起外界关注的问题,说明其中的误会和无奈。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吴并不是完全像他自己和其他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淡泊,相反对某些事还是看得很重的,并且深深为之困扰。例如归属日本棋院的问题,还有国籍问题等等。但是对于外民族侵犯本民族、它国入侵祖国这个重大的是非问题,却看不到他有任何义愤或是不平,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作为侵略者派出的所谓亲善使者,两次在战争中去了被侵略的祖国的事实,还看到了“八纮一宇”那段言论。那段话是《棋道》的编者捉刀加上去的吗?这很可能是过于与人为善的想法。因为从吴清源的自传里看,他说到上面的两次回国时,只是平铺直述,未见流露出思过和悔意,似乎那只是他棋手生涯的一部分,与他在日本下十番棋或是参与其他围棋活动并无区别。只有在说到自身归属日本棋院的问题和国籍问题时,所表达的立场才足够鲜明,情感才足够丰富。假如“八纮一宇”那段言论,真是编者在战争环境中扣在他头上的屎盆子,那么他在战后和平环境中写作的自传,理应会为自己洗刷一下吧?作为他的棋迷和读者,也有理由这样期待吧?但是有谁看到了吗?不少文章喜欢把吴清源说成世外高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这是欺人之谈。一个人或许做得到不问政治,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此脱离了政治,也不意味着可以不对其行为的政治含义负责。置身在社会这个整体中,行为必然有政治的印记,何况是一个公众人物,何况是处在那个民族冲突的动荡的年代。对那场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不幸的战争,未曾见吴清源做过公开谴责,倒是见到了在上面《我对“围棋四则”的认识》文中,他对“八纮一宇”这种“皇祖建国的大精神”的顶礼膜拜,他真的不知道那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由之一吗?

不是结论的结论

  可以想象,在日本军国主义横行的时期,与德国的纳粹统治时期、中国的“文革”动乱时期一样,强奸民意、扭曲人性和涂炭生灵,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从这一层去想,吴清源未必不是受害者。然而同是在人类浩劫中,正因为有人垂下了高贵的头,那些昂首不屈的形象才尤其可贵。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正因为有一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志士,用生命捍卫人的尊严,捍卫人间的正义和理想,才有法西斯主义的溃败,军国主义的灰飞烟灭,“文革”灾难的拨乱反正。民族和社会的精英,是绝对数量较少的人群;在他们之外,能做到不助纣为虐的人,也算得是清白者了,他们是普遍存在的人群;余者如旧中国政界的周佛海,文化界的周作人,只能归为第三类人群,他们后来不仅受到国家的清算,也为人民所唾弃。如果后世的人们对这三类人群不作区别,如何体现历史的公正和人心的公正?如何面对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英魂?以吴清源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作为,应该划入哪个人群呢?
  把吴清源与享誉国际的音乐指挥家卡拉扬作一比照,可能有利于公正地认识这件事:卡拉扬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过纳粹党,后来他自己也并不讳言,他与外界就此事的争执仅在于他的入党日期,因为他不想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在希特勒刚一上台就成为追随者。即使在卡拉扬处于事业顶峰的时候,人们也并没有忘记他的历史污点。追究吴清源的历史污点,也不是质疑他在围棋王国的地位。正如卡拉扬的一生主要应该基于他与音乐的关系去理解和评价,吴清源的一生主要也应该基于他与围棋的关系去理解和评价。然而笔者还是想问,既然卡拉扬要为个人历史中的失足承担责任,那么吴清源呢?
  历史可能湮没,是非却不能湮没,“正邪自古同冰碳”,正邪或者是非,理应像围棋的棋子一样黑白分明。吴清源的历史污点是不争的事实,是一个值得提出并做出明确结论的问题。而澄清这段历史的意义,在于警醒未来。

[1] 原刊于《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9期。
[2] 木谷实(1909—1975) 日本棋手,围棋教育家。与吴清源共同开创了现代围棋的新布局时代。
载于2004年9月号《体育文化导刊》
[3] 安永一(1901—1994) 日本棋手,围棋评论家。
[4] 田岗敬一(?) 日本围棋记者。
[5] 濑越宪作(1889—1972) 日本棋手,围棋活动家。吴清源曾在他门下学棋。
[6] 桥本宇太郎(1907—1994) 日本棋手,日本关西棋院的创始人。
[7] 《以文会友》 1984年由日本白水社出版。后来出版过不同的中译本:《以文会友——吴清源回忆录》(北京《围棋春秋》编辑部1985年);《天外有天》(台湾独家出版社1988年);《吴清源回忆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自传》(燕山出版社1996年)。吴的新版自传《中的精神》2002年在日本出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中译本。它在很多地方很像是《以文会友》的修订本,在少量增补的内容之外,叙事的详略和语气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8] 床次(1866—1935) 床次竹二郎。日本政客,曾任高桥内阁内务相、政友党总裁、民政党顾问等。

TOP

闲扯“认贼做父”,“认贼做儿”与“拼祖宗”



来源:九歌围棋 施范俩业六 2012-7-22 14:26:46

  记得前些年,韩国的大李在各国际大赛上杀得中国各代“棋王”们人仰马翻,而且人家一不用吸氧,二不用吃大闸蟹,自带泡面出征还反复夺冠,一时间搞得傻f们很没面子。

  忽有一日,某f找出一个叫做“吴清源”的牛人来,横扫日本高手,敢让天下先,而且查查时间,好象还恰在抗战前后,于是发挥想象,塑造出了一位“抗日英雄”:在祖国危难时,挺身而出,在棋盘上横扫日本高手...这一传奇故事一贴出,着实令众ff们兴奋了几天,开始到处搜索关于“抗日英雄”吴清源的资料。

  不幸的是,搜索的结果令ff们大失所望,这位“抗日英雄”当年下棋竟然是给日本兵“劳军” ,再往后一查更不对劲,这人怎么干脆就当了日本人啊。

  这下傻f们不干了,愤怒的把“英雄”的光环从吴老爷子的头上扯下去,扔到地上,踩碎,踩烂,踩到解气为止,再给吴清源戴上高帽子批斗:沐猴而冠,认贼作父,丧尽天良,辱尽华裔... 分明就是汪精卫第二嘛!

  言归正传,最近有棋友又提起了“认贼作父”这个话题,版主也顺水推舟,发起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辩论。这里单开一贴,谈谈本人的看法。

  要按本人说呢,吴清源只不过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事业生活(棋道之类)而当了一名普通日本公民,并非卖身投靠,牺牲人格去依附于日本军阀。人本来就有权利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人生。吴清源一无战争罪行,二没有为反人类思想张目,更没有通过加入日本国籍来还取高官厚禄,所以吴清源的行为根本谈不上“认贼作父”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民政府却非要来个“认贼做儿”。中日血战八年,日军以近乎原始社会部落冲突时一样野蛮的方法,对中国人实行杀光强光烧光的灭绝政策,杀了几千万中国人,尽管战争结束,在战犯未受惩罚,未战争赔偿的前提下,这笔仇恨仍然远远没有了结。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却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硬要把吴清源这个日本人强行“恢复”中华民国国籍。大概是觉得战犯还用得着可以宽大,赔款在败退时可以放弃因为反正于自己无关了,但“养出个好儿子”这么大的面子,绝不能不要。

  然而更可笑的还在后面,吴清源的棋艺是在日本炼成的,人家本人也是铁了心的要当日本人的,在被国民政府强行抢回来当儿子若干年后,终于还是回去当日本人了,有滋有味的一直当到老。可一些中国的棋院领导,棋手,棋迷们楞是装糊涂,每每中国围棋被韩国大李蹂躏得不成样后,就厚着脸皮把人家日本人吴清源抬出来跟韩国人"拼祖宗",拼祖宗闹剧发展到高潮,一个脸皮最厚的出了个主意:授日本昭和棋圣吴清源“炎黄棋圣”称号,从此明正言顺的把“祖宗”抢回来(至少从日本棋院那里分得一杯祖宗羹!) 消息一出,傻f们大喜,弹冠相庆道:“这下可好了,以后就算对大李100连败我们都不再觉得耻辱了,别看你小李子现在啪啪打我们脸,我们有祖宗吴老爷子呢,敢让天下先,你比得了吗?气死你,哈哈哈”。

  在傻f们看来,多好的一件事啊,自己认了祖宗从此可以挺胸抬头的输棋,吴清源白捡了个“圣人”外加现成的一门徒孙,大家面子都有了,双赢啊!不料,人家日本人不象咱中国人这么好面子,“炎黄棋圣”的雅号被日本人吴清源“婉拒”,闹剧结束。

  这边攀亲认祖没认成,祖宗拼不了了,韩国那边却又多了个小李。也不知这小李五百年前和大李是不是一家。人家韩国人倒也懒得考证谁是谁祖宗,谁是谁孙子的问题,反正哥俩一联手,把个中国围棋扫荡得更不象样,什么棋圣名人天元,一个个扒光了蹂躏。若不是有咱古大力带着小美拼死抵抗,聂马常俞“四代棋王”领衔的中国棋院,恐怕早已经成了招待韩国的慰安所了。

TOP

给挺吴派普及什么叫“八纮一宇”



来源:九歌围棋 海客甲 2012-8-7 00:01:50

  为树立天皇的宗教权威,日本统治者编造了神武天皇下达“八纮一宇”诏书的神话,即完成“征服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于一个屋顶之下”的使命,也就是说,因为“日本是神国”,“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所以全世界要合并成一个大民族、成立一个大国家,即世界一家,由日本一国奴役,受日本天皇一人统治。
   
  这是典型的神道论和军国主义口号。明治天皇早在1869年就发布御笔信,鼓吹“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准备对外侵略。

  日本法西斯理论家北一辉是八纮一宇侵略理论的狂热鼓吹者,他在所著《国家改造大纲》中胡说:“没有我们的保护和领导,印度和中国的7亿兄弟决不能取得独立”,“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不外是封建国家经过一个时代的内战后取得统一的记录。唯一可能的国际和平就是经过这个时代的国际战争后取得的封建式的和平。这种和平将由于出现一个可以统治世界各国的强大国家而实现。”这时公然鼓吹发动侵略战争,实现八纮一宇的侵略构想。
   
  在1936年发生的“二·二六事件”中,发动叛乱的少壮派法西斯军人发表宣言声称:“神国日本之国体,体现于天皇陛下下万世一系之统帅,其目的系使日本天赋之类,传遍八纮一宇,使普天下之人类,尽享其生活之幸福”,“祈皇祖宗神保佑我辈成功。”


  OK了吧?那现在来看一看伟大的吴清源大师和“八纮一宇”的绝妙姻缘。

  以下内容出自日本《棋道》杂志1941年2月号,内有吴清源的一篇奇文,名曰《我对围棋的四则认识》,其结尾很奇妙:

   
……寓于‘八纮一宇’这四个字的皇祖建国的大精神,也是围棋之道所承袭的传统,这是堂皇而又值得庆幸的。特别是在希望世界和平、坚实地迈步走向大理想的今天,在建立新体制的同时,棋道更是提升到了国民精神的位置,它完全是依存于我们国体的精华而存在的。而‘八纮一宇’的理想,也体现在我们熟悉的棋盘上,因为居中的星位天元,又称作‘太极’,如果用以比作金瓯无缺的皇室,天元就是居中支配四方,另八个星位即是‘八纮’,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棋艺,可以说是最神圣的娱乐,我们棋士置身其间,应该更深入地体会到这层崭新的意义。


  真不愧是吴大师!境界就是高!!

TOP

河山只是一局棋——吴清源回避历史的最佳遁词



来源:九歌围棋 海客甲 2012-8-7 00:22:35

  应氏杯上,久违的吴清源老先生再次出现,老人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年届95,而且声称要坚持活到100岁,出席下届比赛。对一个老人来说,身体康健,自然是大好事。仰慕这位围棋巨匠的FANS再次唱起颂歌,称吴老先生是“早就不在五行中”、“大师心中只有棋,神平气和超凡脱俗除他其谁 ”。
  
  只恐怕吴老先生不这样想,否则,为什么这次给应氏杯的题词又是“河山一局棋”
  
  自然,吴老先生祈望大家能领悟这句话的玄妙。
  
  可惜是的,河山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局棋。关于河山,最震撼人心的话是“一寸河山一寸血”。
  老先生早年接受段合肥接济,来到日本以围棋为生,到今年担任应氏杯总裁判,一直在五行中入世,审时度势,什么时候都不吃亏,活的比谁都精明。
  
  中国人善于“为圣人讳”,媒体有选择性地告诉我们,一个中国人如何横扫东瀛,偏偏不提及“1936年4月,在日本已侵占大片中国领土时,不顾在日华侨的一致反对,加入日本国籍”,结果我们白费心为一名日本人的战绩自豪了。更遗憾的是“1941年,与日本棋士们结成「棋道报国会」参加劳军”, 人家老吴的棋道报的是大日本帝国,以至于“1942年,应汪伪南京政府顾问青木一男邀请,到上海慰问侵华日军,当时有爱国人士在饭店贴上「杀死夷化汉奸吴清源」的标语”。民国政府将吴列入汉奸名册。老吴不是圣人,然而在新浪评价老吴品性的留言总是要被删除的。一个日本人,围棋下的好,就不可以评论了,也算是咄咄怪事。

  有段时间,国内不接受藤泽秀行来访,理由仅仅是藤泽声誉不佳:私生子酗酒之类,这才是纠缠小节吧。
  
  老吴的“河山一局棋”里,那里有什么玄奥之处,不过是想说,时事变迁,世事如棋,一切都会过去,心灵上不必过于羁绊。假如时事的变迁过程中不杀我同胞,灭过种族,我们也许能豁达起来。你老吴能想的开,我们的前辈和其他旅日华人则做不到,因为中日战事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河山是命!是古圣先贤建立家园,繁衍生息之所。
  
  “河山一局棋”成不了老吴的有亏民族大节的最好遁词。
  
  围棋下的好怎么了,老聂还是围棋棋圣呢;赵忠祥老师还写书,教导我们怎么做人呢,现在的中国人里那有什么圣人,虽然你吴老是日本人,你也不是。
  
  见多了。

TOP

是亲善大使还是夷化汉奸?一代棋圣吴清源生平拷问



来源:九歌围棋  海客甲  2012-7-20 20:06:06


  在中日关系缓和的时候,这种争论就少一些,相反的,这种争论就会多起来。最近,我又查阅了很多关于吴清源的书籍和资料,想从吴清源的内心世界一些态度来进一步分析吴清源,以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多一些更加理性和深入的分析。

  首先我认为讨论吴清源的功过是非决不是无事生非,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认识我们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认识日本人的一些真实想法,为我们今后的对日政策也许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特别对于吴清源,无论其本身还是社会对其争论总是处于矛盾的漩涡中。吴宣称一生追求和谐,并以《中的精神》为其自转做名。但综观吴清源的一生,我们看到更多的却并非和谐,而是执著,或说是固执。也许正因为这样,追求和谐、平和才成为吴先生的一种愿望。对棋的执著追求是一个方面,在其他方面,吴清源也是极端执著。可以说,只要他认为对的,只要他看准了的,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到日本学棋刚站稳脚跟,吴清源就加入了红教。红教起源于中国,教义是“灵魂相互和谐、合作、和平共处”,“不语政治,世界无国境”,是鼓吹中日亲善、不问政治的投降派组织。日本战败后,这一组织虽然已消亡,但吴清源一直声称红教的教义直到现在他仍然遵守。后来吴清源加入了日本专门骗人钱财的邪教组织玺宇教,其执著程度让人不可思议。在日本政府取缔这一组织的过程中,吴清源还曾进行过抵抗。到现在为止,吴清源从未承认自己在这方面有任何过错。


吴清源赴日前与山崎有民夫人澄子的合影(于山崎
有民当时在北京的住所)。照片扫描自日文版《以文会友》。



  1928年,吴清源14岁到日本。在中国,吴清源看到的是一幅穷困潦倒的社会景象,在街上讨饭的比比皆是,而到日本后,日本社会的相对富足,社会治安相对较好的现状给了吴清源深刻印象。虽然中日关系不好,日本人“却很温暖地欢迎我”,这使吴清源有了“到家”的感觉,马上产生了归属感。这种感觉伴随了吴清源的一生,也是吴清源所谓汉奸行为的根源。1932年,吴清源提出加入日本国籍,遭到在日华侨和中国大使馆(加入日本籍必须取消本国籍)的一致反对,就连其老师濑越先生也并不支持。这时吴清源性格中的坚韧和执著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4年的不懈斗争,动用了各方面关系,最终还是日本外交部的清水薰三找到中国使馆,进行了威胁恐吓,才使中国方面被怕放弃了吴清源的国籍。吴清源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日本国民。从此,吴清源完全站在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日本侵华战争(吴称日中战争)爆发后,吴清源表现得相当积极,在后方积极参与支援活动。1941年,吴参加了棋手组织的“棋道报国会”,通过下棋到军营劳军。1942年应南京“汪伪”政府顾问青木一男的邀请,随同濑越到中国劳军。到达上海以后,饭店旁就有人贴上“杀死夷化汉奸吴清源”的标语。吴清源说:“因为中国人认为我去慰问鼓励日本军人,是严重出卖祖国”。但他本人对此颇不以为然。吴说:“我相信天意是要中日亲善的,但中日亲善也不是马上就可以解决的。我信仰的红会就说“不语政治,世界无国境”,所以我也在超越民族或是国家的心理。”吴清源当时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国家,认为日本统治中国是必然的,是中日亲善的必然过程,中国人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这些吴清源也从来没有否认,而是一直津津乐道,认为符合自己所谓“中的精神”。不过吴清源毕竟没有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在许多属围棋迷的日军写信给他时,总是回信请他们“别太虐待中国人”。就是这一句令中国人心寒的话,也一直被吴清源反复提起,作为自己做得好事让大家记住。

  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政府将吴清源收回,剥夺其日本国籍,授予中国国籍。对这一点,吴清源很是不满,认为中国政府并没有征求其个人意见,但因为日本战败,虽然有怨言也不敢说出来。虽然其后几十年,吴清源没有日本国籍,但他却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而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并为争取日本国籍锲而不舍的奋斗,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应该说,吴清源本人是相当矛盾的。虽然“根在北京”(吴清源语),但一直以自己是日本人为荣,即使战争时期,也完全站在日本人一方。华人世界给了吴极大的荣誉,吴在欣然领受的同时,心里也免不了有些惴惴不安。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对吴清源可以说既爱又恨,充满着矛盾。当吴清源战胜一个个日本高手的时候,我们欢呼雀跃,捧其为民族英雄。当吴清源劳军时,我们大骂其为汉奸。吴清源要改为日本籍,国民政府进行了坚决抵制,拖了四件之久。在抗战胜利后,立即剥夺其日本籍,授予中国籍。能给予的荣誉给了很多,很多时候闭口不提其是非,以至很多人都错以为吴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们中华民族是宽容的,有时候宽容的有些不合情理。有些人做了汉奸,但做得冠冕堂皇,甚至被人敬仰,我认为这是十分危险的。反过来,我们又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手段。对吴清源这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通过感化,使其彻底为日本服务,可以影响多少人呀,最起码对中国在战时的士气是严重的打击,这一点抗战时大家就看得很清楚。

  最近,韩国开始清算韩奸,对在战时为日本人服务的有一定影响的韩国人秋后算账,载入耻辱史册。我们虽然还没到这么急迫的程度,但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明辨是非,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认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想说的就是这些,希望那些仍在为吴清源歌功颂德的人,一定要慎重行事。

  参考资料:中的精神、吴清源访谈录等。

  吴清源昭和到日本后先加入了日本红会,后加入了日本极右翼宗教团体“玺宇教”。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形势最为恶劣的1940年2月,吴清源作为“日本红会”的特使,来中国和中国亲日宗教团体“红会”联系,鼓吹“中日友善”“世界无国境”,妄图软化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精神。历时50余天。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谈抗战之时对吴清源的蔑称



来源:九歌围棋  qilzhi369   2012-7-21 01:20:25

  谈吴清源的那段历史会得罪很多人。吴清源棋艺高超,崇拜的人会自然而然的美化完善他的偶像。没有足够的历史文化思想知识会困惑的。

  现在的人一定会奇怪为什么加入日本国籍的人会被称为夷化汉奸?抗战之时华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甚至回国参战,因为骨子里认为是中国人。当时的国人也把他们看作自己人。甚至不少日本人也认为是,在占领南洋之时对当地华人大肆杀害。以后由于文革消灭传统文化,国内亲属受牵连渐渐疏远了。

  一寸江山一寸血,因为日本入侵国民死亡37O0万人。在当时而言,救国存亡是重中之重,有血性国民的指责是无可厚非的。尽管吴的伤害与日本军队相比较微乎其微。

  另外日本的思想文化现现观念对吴清源的影响也很大。日本的思想文化教育强调是日本文化思想的认同归属感。想一想周氏兄弟就会明白。这一教育的活化石是台湾的李登辉,此人完全以日本人的灵魂看问题。

  时变则事变。当华人的权利受到伤害你漠视,共有的文化传统你消灭。华人自然而然与你离心离德了。现在的华人与以前的华人观念已不同了,时代的观念也改变了,恐怕不会出现钱学森等归国人士了。理解当时对吴清源的看法。如今不可过于苛刻。

TOP

由吴清源轶文引发的疑案:神化吴清源就是降低中国人的人格



来源:九歌围棋 海客甲 2012-7-20 19:58:51

吴的轶文中鼓吹“八纮一宇”

  一位相交多年的围棋教师,送给我几册早年的日本围棋杂志。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有吴清源的一篇轶文,更意想不到的是,文章竟是这样结束的:“……寓于‘八纮一宇’这四个字的皇祖建国的大精神,也是围棋之道所承袭的传统,这是堂皇而又值得庆幸的。特别是在希望世界和平、坚实地迈步走向大理想的今天,在建立新体制的同时,棋道更是提升到了国民精神的位置,它完全是依存于我们国体的精华而存在的。而‘八纮一宇’的理想,也体现在我们熟悉的棋盘上,因为居中的星位天元,又称作‘太极’,如果用以比作金瓯无缺的皇室,天元就是居中支配四方,另八个星位即是‘八纮’,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棋艺,可以说是最神圣的娱乐,我们棋士置身其间,应该更深入地体会到这层崭新的意义。” 文章题目是《我对围棋的四则认识》,刊在《棋道》①1941年2月号上面。内容讲的是研究方法、对局感受及对围棋活动的展望,文章以这段狗尾续貂式的“思想升华”结束。

  这段散发着尘封经年的霉味儿的话,让人实在难以保持沉默。它是由《棋道》的编者捉刀的吗?这恐怕是过于与人为善的想法。假如这真是编者在战争环境中扣在吴清源头上的屎盆子,那么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中,吴清源完全有时间也有必要为自己洗刷一下吧?难道吴清源不知道,“八纮一宇”这种“皇祖建国的大精神”,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理由吗?就着这个话头,还想把吴清源的往事和另外几个人物放在一起来谈谈。

吴清源和卡拉扬——劳军和加入纳粹

  吴清源1928年去日本之后,1934年5月作为“日满华围棋亲善使节团”的成员来中国,1942年10月作为“日本亲善围棋交流团” 来中国。让我们对那时的中日关系稍作回顾:日军在1931年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翌年又扶持清朝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日军在1937年全面入侵中国,1941年起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在华北、华中地区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 无庸置疑,日本军政府策划的所谓围棋亲善交流,也是配合侵华战略的步骤,吴清源也是侵略战争这盘棋上的棋子。在那次战争中,日本棋院与战时日本社会的其它行业团体一样,组成过所谓“棋道报国会”(1941),吴清源也加入了,他参加的“劳军”活动除上述外,还包括去医院和伤兵们下指导棋。依据这些事实,说他充当了军国主义的啦啦队,应该并不为过。而且可以说,因为吴清源独有的民族背景,在日本军政府期望围棋发挥“报国”作用时,没有任何一个日本棋手,能够比他更加胜任。


虔诚的玺宇教徒一众边行边唱:第三人为相扑横纲双叶山,第四人为吴清源。
此照当摄於昭和21年(1946)与昭和23年(1948)之间。



  卡拉扬(1908—1989)是上个世纪重要的音乐指挥家。他在1933 年4月8日加入纳粹党,党员登记卡编号是 1-607525,5 月进行了重新登记,党员登记卡编号为 3-430914。这些事实都记载在纳粹党的《名人档案》中,存于美国驻柏林外交使团档案中心(摘自保罗·莫尔《投机者》)。卡拉扬1949年受到盟军审查,被禁止一切演出活动,一度在意大利隐居。1955年他初次到美国演出时,曾遭受公众抵制。卡拉扬后来解释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中,假如没有纳粹党证,就无法实现自己美好的音乐理想。

  吴清源和卡拉扬生平的重要活动,都开始于20世纪前期并延续到后期;他们都是艺术巨匠,前者被奉为棋圣,后者被尊为指挥帝王,他们各自的成就和影响分别超越了棋坛和乐坛,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另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是,他们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在这期间各有一段故事——应该说是相似的而又并不光彩的故事。奇怪的是,相似的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境遇却颇有不同。到战后,卡拉扬的历史阴影挥之不去,不断有好事者相继撰文,披露相关的文件,证明他参加纳粹党的丑事。吴清源却没有这种烦恼,他在日本侵华期间非常不光彩的作为,已经被人们视而不见,相反不断有人在推崇他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浓墨重彩地为他塑造完美的人格。两个人经历和境遇的这种异同,原因何在呢?

吴清源和赵薇——不知者不罪?

“……‘满洲国’由日本一手扶持建立,日本政府曾将其作为‘理想之乡’宣扬。我由于对实情毫不了解,轻信了政府的宣传”,吴清源自传《以文会友》②里这句轻描淡写的话,也许是我们唯一能读到的,他对往事表露出悔意的话。自传里也提到,在1942年那次“交流活动”期间,就有反日者贴出“吴清源是文化汉奸”的宣传漫画,但是他并无片言说明自己的想法,他作为当事人,当年是怎么想的,写自传时是怎么样的,读者都无从得知。回想一下演员赵薇引发的“军旗装事件”吧,它曾经震动了2001年的中国演艺界。人们相信赵薇是无心之失,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事件的影响释怀。事后赵薇有过自省:“我的行为,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些长辈。我通过这个节目向所有的观众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道歉。”相形之下,赵薇事发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时年24岁;吴清源事发在民族矛盾尖锐对立的战争环境,时年28岁。如果人们非难赵薇是正当的,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吴清源?身为公众人物,一朝成为战争罪犯手中的棋子,负面的社会影响即时形成,无论本人知情与否,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借用司法的概念就是,嫌疑人的行为是出于故意或者出于过失,只影响到量罪,并不影响到定罪。

吴清源和费希尔——入藉和通敌

  吴加入日本国籍是1936年的事。当时可谓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许多旅日华侨出于对吴清源的关爱,劝说他不要入藉日本,但是这些劝说终归无效,吴履行了入藉日本的手续,娶了日藉妻子,成为日本棋院的棋手。2004年有一条国际新闻是,落难日本的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美国人博比·费希尔,将被美国政府从日本引渡回国。费希尔在1972年击败了原苏联棋坛高手鲍里斯·斯帕斯基,为美国获得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在冷战背景的效应下,他成为民族英雄。南联盟内战期间,美国禁止本国公民前往该国从事商业活动,但费希尔还是在1992年去参加了比赛,并赢得了330万美元奖金,因此被缺席判定 “与敌人进行贸易罪”。此后费希尔便被政府长年通缉,其间辗转在匈牙利、菲律宾和日本藏身,并宣称脱离美国国籍。据说他被遣返回美国并定罪后,将面临长达10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华盛顿一个联邦大陪审团也对他涉嫌洗钱案展开调查,起因是他没有交纳比赛奖金所得税。吴清源与费希尔的共同之处是都放弃了本国国籍,区别之处是吴清源还加入了敌国国籍,费希尔谋求第三国国籍(日本、冰岛)而未得。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无论何种价值观,对战时通敌资敌的行为的认识,应该不会有根本的分歧吧。比较吴清源与费希尔的情况,不称之汉奸已经十分客气,一些人还要拔高他的形象,美化他的精神世界,甚至称他是神,岂不是把文章做偏了?

乱弹之结论

  卡拉扬是音乐人,赵薇是艺人,费希尔与吴清源一样是棋手。评价艺术家,基本是要着眼于他的艺术成就,但对于他在其他方面的作为,也应该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吴清源围棋下得好是事实,他在多轮十番棋比赛中横扫日本棋坛也是事实,但是他在1936年已经加入了日本国籍,他下十番棋是在1939年到1956年之间,这是“归化日人”与“原住民日人”间的比赛,它不同于后来举办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并不具有国际比赛的意义。吴清源的一生,在推动和发展围棋艺术方面功不可没,但这不能说明他的全部人生,更不能因此忽略他在中日民族冲突中的不光彩表现。已知的材料足以证明,吴清源在二战中的劣迹和言行,远比卡拉扬为甚;吴与敌国的关系,远比费希尔亲密;吴对自己的所为,也理应比赵薇更自觉。吴清源的劣迹多年来得到了不应有保护,中国社会为贤者讳的传统习俗是部分原因,言路不畅也是部分原因,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吴清源与卡拉扬、费希尔身处于的不同社会环境,他不是生活在那个洗心革面、不断反省战争的国家里,也不是生活在那个予取予夺、张扬本身诉求的国家里,而是生活在处心积虑改写历史,另有图谋的国家里。往者已矣,而今还有人要不切实际地拔高吴清源的人格,就是在羞辱中国八年抗日中流血牺牲的先人,就是在羞辱全体中国人的人格。

①《棋道》 日本棋院院刊。

②《以文会友》 1984年由日本白水社出版。后来出版过不同的中译本:《以文会友——吴清源回忆录》(北京《围棋春秋》编辑部1985年);《天外有天》(台湾独家出版社1988年);《吴清源回忆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自传》(燕山出版社1996年)。吴的新版自传《中的精神》2002年在日本出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中译本。它在很多地方很像是《以文会友》的修订本,在少量增补的内容之外,叙事的详略和语气有所变化。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