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本因坊--道策
莫愁
出版社将吴先生的随笔集收集成一册, 题名为[莫愁], 并于昭和15年(1940年)出版. 此书在战后也有再重新发行.
书名[莫愁], 似乎是来自于南京城莫愁湖的故事. 在该书中的一节中是这麽叙述的:
[最近听说有战死勇士的未亡人为了丈夫殉死的事情, 让我非常的感伤, 并且令人对日本的妇德感到尊敬. 在中国也是如此, 过去以来也有着同样的妇道. ], 吴先生并且引用舜帝妃子的故事做为例子. 当舜帝死去之时, 他的两位妃子哭了三天三夜, 泪流光后, 就从眼中流出血来. 接着书中继续写道:
[两位妃子拿出舜帝平常喜欢弹奏的五弦琴, 一面弹琴, 一面悲伤的唱着:
一片白云青山内 一片白云青山外
青山内外有白云 白云飞去青山在
唱完之后又继续哀哭, 最后在俯视着湘水中投江而死.
正如同这样的传说, 不论是军人之妻, 或是政治家之妻, 其思念丈夫的心情应该都是一样的.
现在南京正陷在兵火包围之中, 预料接下来恐怕就要遇上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了. 我想在宋美龄等妇人的心中恐怕想到的就是这种"白云飞去青山在"的心境吧? 真是令人哀伤不已.
在南京有个莫愁湖, 虽说是湖面不大, 但是晚风吹过锦波, 芦荻随之倾倒的风景, 会自然散发出一种秋思. 这里以前曾有过名叫莫愁的年轻妻子投湖而死的传说, 所以取名叫莫愁湖. 在梁武帝(Tony按: 六朝南梁)时, 有过这这样诗句:
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之意, 其实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哀愁的...]
吴先生引用的诗句中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的意思: 莫愁十三岁就能织布, 十四岁采桑, 十五岁嫁做人妇, 十六岁产子, 过着富贵幸福的日子.
(Tony曰: 莫愁原诗为
莫愁十三能织绮 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作卢家妇 十六生儿名阿侯
卢家兰事桂为梁 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 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宜 恨不早嫁东家王)
此篇 是吴先生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左右于富士见的高原疗养所所写的. 此时吴先生除了身体痛苦, 内心也因为中日战争的关系而痛苦. 因此, 盼望能早日回复和平的心意, 在随笔的文字中随处可见.
[此刻, 窗下的孩童们, 正在为了达成幻想的东洋和平而高声唱着雄壮的军歌. 听到军歌的我, 心中则是想着, 如果真是要达成东洋和平, 希望就能从东洋未来的全局来着眼, 赶快进入收拾盘面的阶段. 这也许是我一介小民的陋见, 或像搞不清楚状况的老奶奶一样之过分操心. 因为有心的中日政治家们, 应该已经看透大局的趋势而确实的往着终盘实利的方向运作了吧? 我真心希望一定要如此进行下去. ]
(Tony曰: 这段描述, 在许多与吴清源相关的文字中都出现过. 大概也是如此, 带给拍摄吴清源传记电影的田壮壮导演很深的印象, 所以在该片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场景.)
当时, 或是等文章在(Tony注: 这是日本很有历史的杂志, 现在也还有发行)登出时, 菊池宽先生对我说:
[喂, 吴清源的随笔写的真是好呀...]
[好归好...]我的回答有点犹豫, 不过, 对我来说, 菊池宽先生是我不想隐瞒什麽的人, 于是, 我继续说了下去:
[但是这些文章并不是吴先生自己写的, 而是别人帮忙代笔的...]
[胡扯, 怎麽可有这样的事! 那些文字如果不是吴清源写的, 还有谁写的出来? ]
[其实, 吴先生不会写日文呢. 所以这些文章都是佐藤垢石先生写的, 去问问吴先生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