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面:棋理
下棋需要遵循的道理即为棋理。
棋理用相传由唐王积薪或宋刘仲甫首先提出的“围棋十诀”加以概括,可能最为恰当:
一. 不得贪胜
二. 入界宜缓
三. 攻彼顾我
四. 弃子争先
五. 舍小就大
六. 逢危须弃
七. 慎勿轻速
八. 动须相应
九. 彼强自保
十. 势孤取和
很容易知道、记住并且表面理解,但极其不容易运用它们在各种实际场合。
几乎所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有人称之为哲理)均是如此。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
对棋理真正的理解不是依靠文字或他人的传教,必须靠自己实际去一局一局,一手棋一手棋下出的行动与对棋局整体的联系之认识来完成。而完成这些,则必须具备围棋基础知识、技巧、力量、形势计算与处理等能力及来自体力、心性等方面的支持,更受到于棋局层面的高低限制,接触层面越低,理解越浅显。
棋局中的每一手棋,对局部或全局都会有影响,至少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合理恰当者,为正手(正着);反之,为无理手;留下隐患者,为恶手;确保自身安全者,为本手;效果奇特者,为妙手;令人想像不到的妙手,为鬼手;等等。棋理便是在这些具体的一手一手棋中得到体现与展开,而没有穷尽。
“何者为穷?如何除尽?”乃围棋规则五千年不解之谜。围棋看似简单,但“千古无同局”,演绎无穷,正是其魅力所在。围棋高手区别于低手的标志之一,只不过是他能将简单形式的棋理运用在具体棋局的范围更多一些,更频繁一些。但还是不能达到运用无穷。
何为正确?何为无理?离开了具体的棋局又岂能讲清? 即使在具体的棋局中,由于棋手水平、境界不一,又岂能理解一致? 棋理确实像所谓的佛之“不能说”: 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应氏规则中指出了棋理的奥秘:“棋理之奥秘在于:穷则禁、禁则变、变则通、通则终,与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两者相通”。以有限的简单模式(或棋理)去达到无限的变化或许是棋理中蕴藏的最大的奥妙!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经常看到:所谓的“金科玉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有人用之成功,有人用之则一败涂地。还有,大学生、MBA或PhD等,在学业上苦苦挣扎十数载,满腹经纶,学问可敬,可投身纷繁复杂的社会,绝大多数却少有作为。道理如是。
何为正确?何为无理?离开了具体的棋局又岂能讲清。即使在具体的棋局中,由于棋手水平、境界不一,又岂能理解一致。确实是佛“不能说”,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围棋高手区别于低手的标志之一,只不过是他能将简单形式的棋理运用在具体棋局的范围更多一些,更频繁一些。但还是不能达到运用无穷。
以有限的简单模式(或棋理)去达到无限的变化正如前面所述,是棋理中蕴藏的最大的奥妙!
正如生活中人们所经常看到的那样,所谓的“金科玉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有人用之成功,有人用之则一败涂地。
还有,大学生、MBA或PhD等,在学业上苦苦挣扎十数载,满腹经纶,学问可敬,可投身纷繁复杂的社会,绝大多数却少有作为。
道理如是。
第5面:棋道
使棋局获胜成为获胜,或失败成为失败;使正手成为正手,使恶手成为恶手,其中有道,乃是棋道。
棋道来自影响棋手在特定场合下发挥其真实水平的一切因素之综合。一般包括棋艺、棋品、棋理、棋规、礼节及环境等。应氏规则提到的“艺、品、理、规、礼,五者兼备,斯谓‘棋道’”正是此意。
有时候,鬼使神差地冒出一手,使到手的胜利毁之一旦,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恰似人生,有时也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时侯,又会出现神来一手,或者对手莫名其妙地出错。“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得一局完全没有希望的棋局发生了突然改变,胜利竟然降临到了几乎要完全放弃希望或丧失信心的这一方!譬如我们在网络中下棋,当败势已成定局,正当准备投子认输,接受降级的结果时,突然,对手死机,超过掉线时限,反而己方获胜了。其中有道! 棋道决定了棋局中是否会有奇迹发生。棋局并不仅仅是完全靠常理决定其进程或结果。
在几近绝望中忽然看到希望并因此转化为取得成功的经历,一次、二次或多次以后,我们不再轻易放弃在绝望中仍然死守一气,我们仍然会抱有包括相信奇迹定会发生的种种幻想。结果,我们却一次又一次被彻底粉碎了。我们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在艰难困境中,究竟是迅速结束眼前局面,重新选择开始?还是应该坚持到底,继续等待渺无希望的某种奇迹突然出现?
大道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是否存在奇迹般的变化。人生的格局也不是完全决定于常理。
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指影响当前结果全部因素的总和,若非其结果本身或所谓的全知全觉的“上帝”,又怎么能知道呢?围棋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似乎显露了对宇宙大道的一种 诠释:棋盘象征浩瀚宇宙,天元为太极,乃宇宙之本体,天体则由360之数所构成,太极生两元,为黑白子,黑子代表黑夜,白子代表白天,两元化四象,为四个角,暗示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而 360之数代表社会的业态--各行各业,361 个著点则是农历一年之天数.
班固在<<亦旨>>里曾经描述道: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由此而见,围棋若同更多的事物一样,很可能是宇宙全体的一个缩影,也许也是宇宙大道的化身。
第六面:棋手
棋局是棋手即对弈者留下的创造物,承载着棋手在整个棋局全过程中留下的心的运行轨迹。不仿说,棋局是棋手心的镜子。只要对围棋有一定的理解,看一看棋局痕迹(棋谱),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自己的心。
看艺术作品,我们如同看到艺术家本人之心。
读博客文章,我们如同读到博主本人之心。
考察工作成果,我们也如同考察到工作者之心。
道理类似。“字若其人”是也。只是我们需要对相应的创造物有较深的理解,才能将"创造物"用作照见人之心的镜子。
棋局质量决定于其中正手、无理手或恶手等数量与对全局影响的程度,实际上是决定于棋手发挥的技术水平状况。高质量的棋局,所谓名局不能单靠一个人完成,必须依靠黑白双方一系列的正应正合共同创造。和谐共存似乎是创造围棋杰作的灵魂。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黑一白则为棋之道。万物归一,万理同源。
一个棋手的围棋水平主要是指他的棋艺与棋品。棋艺是指棋手下棋的战术水平,达成具体目标的技巧与能力。棋品则是指棋手下棋的战略水准,进行全盘构思,达成全局目标的思维境界高度民主与贯穿始终的能力。“棋艺乃熟能生巧之功夫,棋品乃人品之化境。一代围棋宗师除“超高”之棋艺外,兼具非常人所能及之‘无上’棋品。”
中国古代,就有人将棋手的棋艺与棋品分成九品:
一曰入神。(若神,出神入化。)
二曰坐照。(若佛,全局了然于胸,清楚所有联系。)
三曰具体。(若圣,当局应对,少有错应。)
四曰通幽。(若贤,当局判断,少有误判。意境独深。)
五曰用智。(若师,当局计算,少有误算。但棋道不足。)
六曰小巧。(若士,知道局部手段,对全局无知。)
七曰斗力。(若兵,属于“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中形容的那种,只会蛮拼。)
八曰若愚。(若愚夫,知道基本棋规及一些下棋常识,但胸无主见。)
九曰守拙。(若拙夫,知道基本棋规,但只会模仿而为。)
现代人也将棋手围棋水平分成九段,以示实力上的差别。
可见,二个棋手对阵,实际上存在一个真实的实力比较。若都能真实发挥,其实胜负已定,下棋的过程不过是某种演示、实证罢了。故大道无争,因为无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因为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无争,也用不着争.
棋手的体力、心性、斗志、性格或心胸等品质对其棋艺,特别是对其棋品或围棋水平的真实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下棋的对手、环境、棋规与观看者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棋手围棋水平的正常体现。但一个真正的围棋高手,可以做到只将自己当作敌人,而无其他敌人。他相信,不管面对谁,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只要将自己提高到最好的水平并真实发挥出来,胜负其实未战已分。实力强于对方则胜,弱于对方则败。
传说中,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围棋高手,还能做到“无我”,连自己也不成为自己的敌人。所谓“天下无敌”。他混然沌然,好像完全不用构思,没有思想,只是遇水涉水,见招解招,下出的棋恰若行云流水,浑然一体,完全顺着棋局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跟着布子。对胜利或失败,他好像已不再有任何计较。但是,他下出的每一手几乎都会是在那种局势下可以下出的唯一正着!
围棋水平或境界愈高,愈是少有匹敌,不免进入孤独之列。但做一个棋手,又有谁会因为害怕孤独,而特意放弃提高棋艺呢?
不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会因为害怕类似的孤独,而特意放弃提高思想境界或工作能力?
篇后语
Desertfisher痴迷围棋长达二十年有余,但终无所成。以此“围棋面面观”权作研习心得,也算是终于有了一点人生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