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神童的诞生
1928年,吴清源从这个院子走出去的时候,才14岁,却肩负着养家和求学的责任,东渡日本。
这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吴先生如一抹灿烂的阳光,撒在世界围棋的舞台上,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几十年后,吴先生再回到昔日玩耍的小院时,已是夕阳西下。
吴清源名“泉”,字“清源”,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一生都和水有缘。”
1914年农历五月,吴清源先生出生在福州。出生的那个傍晚,窗外大雨瓢泼,雨水慢慢地涌进了卧室,一直淹到了床边。
眼看孩子就要出生,全家人十分着急,只好把吴清源的母亲挪移到两张八仙桌上,垫上棉布。虽然是大水漫屋,但总算平安,吴清源顺利出生,不过,可能是因为受到惊吓的缘故,他从小身体就很弱。
吴家是福州四大家族之一,吴清源的祖父吴维贞是清朝福建的盐道台,握有向整个福建供盐专卖权,偶尔也销往台湾。生意做得很大,实际上是个半官半商。
吴清源的外祖父张元奇,原是西太后身边的官宦,后来被贬至浙江、湖南、福建等地。“中华民国”成立后,张元奇成了曾做过大总统的徐世昌的家臣,张元奇最后的一个官衔是奉天省长,最后告老还乡。
吴清源的母亲张舒文长年跟随祖父到各地就任,颇有外交风度,通达人情世故,很小就拒绝缠足。当时中国上流社会嫁女儿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缠足,张元奇对女儿说,如果真因为不是小足而嫁不出去,那你一辈子呆在娘家好了。
张元奇和吴维贞都是福建人士,早年便认识,后来成为好友,于是结为亲家。张家女儿张舒文和吴家儿子吴毅结婚时,女方17岁,男方20岁,介绍人是徐世昌。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出生的时候,吴维贞已经快70岁了,吴毅是他五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
那个年代的有钱人家,一般是把长子和次子送到美国或英国留学,而第三个儿子以下,则送到日本留学。有留学经历的人,回国好找工作。
吴毅去了日本留学,留日期间,迷上了围棋,回国时,带回来大批的棋谱和棋书。
学业结束的吴毅进了北洋政府的平政院上班,“平政院”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政府部门经常领不到薪水,有时候半年才发一次工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家庭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
吴清源出生不久,全家人搬到了北京。吴清源的母亲一生生养了九个孩子,三个夭折,她含辛茹苦地把六个孩子拉扯大,异常艰辛。
政府发不出薪水,也没什么大事可做,吴毅经常上两三个小时的班就往家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教育孩子身上。
不管生活多么困难,他还是为几个孩子请了私塾老师,教他们从小就念诵四书五经。那时吴清源虚岁才5岁,他和大哥相差4岁,和二哥相差2岁,却在同一个班上读书,感觉非常吃力,经常念到晚上12点还记不住,最后手心还要挨板子。
两年之后,吴清源7岁,父亲开始教兄弟三个下围棋,年纪最小的吴清源明显比两个哥哥进步快,他也就再也不会挨板子了。
看到几个孩子渐渐地喜欢上围棋,经济拮据的吴毅专门挤出钱来,从日本邮购流行的棋书,包括刊登有围棋的报刊合订本。
年幼的吴清源学习异常用功,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晚上,一只手拿着沉重的棋书,一只手打谱,手腕累了,再换过来。
吴清源从小就练就了两只手轮换着打谱的能力,手上总是抓着一把棋子,放出去就是好多步,他打谱的速度一般棋手也很难跟上。也因为太年幼就开始持书,长时间地打谱,成年后的吴清源两只手落下了“职业病”,中指都变形弯曲了。
7岁开始学棋的吴清源,可以看懂棋谱的内容,但对棋谱旁边的日本字儿,却是一点都不懂,父亲就在旁边当翻译,一边解说,吴清源一边打谱。如此进行下去,一张棋谱打一遍,他就基本全记住了。
发现了吴清源的围棋才能,父亲就常带着吴清源到北京的棋社去找对手下棋,在顾水如、汪云峰等高手的指点下,吴清源的棋力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幸福时光并不长久,1925年,刚33岁的吴毅因肺病撒手人寰,当时吴清源才11岁。
去世前几天,吴毅把三兄弟叫到了床前,他把字帖交给了大哥,把小说给了二哥,把棋子放在了吴清源的手上。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做了官、成为文学家、当了棋手,完全如父亲的期待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