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2014-12-02 11:25
姚勤毅
芮乃伟夫妇可以说是吴清源晚年除了家人之外最亲近的人。记者昨天问江铸久,棋坛会不会再出一位像吴清源这样的大师?他顿了顿,“达到老师技术的,相信会有后来人,但论境界恐怕很难。”他的理由是,“如今读传统国学的人越来越少了”。
象棋里,车马炮士象将各司其职,折射出现实世界的森严规则。围棋则不然,三百六十一个点位,只有黑白两种角色的博弈,它们大多数时间都无关全局,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牺牲也毫无价值。但关键时刻,一颗普通的棋子,却能定胜负于一瞬间。这一子意味着什么?世俗生活中的纷扰并不是最大的问题,精神上的困惑才是关键。电影《吴清源》淡化了大师一生在棋盘上的“传奇色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一些很小的障碍面前跌倒,艰难地爬起,前进,周而复始。但这恰恰抓住了一个大师身上最闪光的东西。之所以说武侠中“手中无剑”才是至高境界,便在落下那一子时。
芮乃伟夫妇认为,吴清源的境界来自他的国学修养。他四岁就上私塾背四书五经,背不出来手心要挨板儿。七岁触棋后,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如虎添翼。“到日本后那么多年,老师最爱读的还是中国古书。我们去时,他总给我们讲他研究《易经》的感想。”芮乃伟说。
国学让吴清源视野广阔。十年前的应氏杯比赛时有人问他,“中国围棋为何一直拿不到世界冠军?”他答:“无所谓世界冠军啊!这是文化的东西。现在韩国水平比我们高,因为他们用功。将来哪个国家棋手用功,就行。”果然被大师言中。经过多年沉下心来积累,中国棋手去年包揽了6项世界冠军。
芮乃伟夫妇最喜欢作家阿城形容吴清源的一段话:小时候的教育如同一颗智慧的种子,深埋在吴老师心灵的土壤里,经过这么多年的灌溉培育,那一粒种子已悄然地长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可惜如今在中国棋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