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论围棋天才产生的环境

来源:转载 2012-03-05

  在假设人群智力分布水平大致相当的前提下
  同样基数的训练者中 天才产生的比例取决于训练体系
  (这里的天才指其围棋才能能被其成就所证明的人
  (以成就论英雄而不是以基因/智商))

  而训练体系的优劣取决于

  1 有效训练时间总量
  2 训练质量/效率
  而训练效率由以下几点决定:
  条件1 对局数量和质量
  条件2 技术资讯数量和质量和对应理论的完善度
  条件3 训练方法合理性
  是否符合生理规律
  是否符合智力发展规律
  是否能增加兴趣并培养各种基本心理素质

  根据以上几个原则对比一下古今训练体系
  1 基数
  在古代日本围棋首先是供贵族娱乐的游戏
  缺乏围棋传播和普及的途径和媒介
  爱好者的数量就算十万级吧
  而现在是千万级别 差两个数量级

  2 有效训练时间
  古代普通弟子走读,内弟子要负责老师家务
  单位时间内训练时间相对今天的道场棋童少

  3 对局数量和质量
  棋童中能达到上手2子水平的寥寥无几,训练水平偏低
  缺少大范围的切磋交流,缺少高手指导,坐井观天
  (师徒之间3盘棋是常态)

  4 技术资讯数量
  有限的棋谱和死活题可供研究 总数大概是今天的 1/100

  5 技术资讯质量
  大多数棋谱无解说或有很少解说
  资讯传播方式单调,信息量低
  围棋理论落后

  6 训练相关的心理,生理规律
  a 古代围棋缺乏相关的基本人类心理学,医学,竞技及训练理论
  训练总体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多样性
  棋童夭折比例高,流失比例高(本因坊6天王,幻庵弟子,秀悦,秀元,秀栽..)
  b 棋童进入职业训练体系晚,错过了学习围棋基础效率最高的时期
  (一般9,10岁算早的)
  c 成才慢导致在达到上手水平前多半已经走完了智力成长期
  潜能受到进一步挤压

  由此可见,在围棋进入昭和期以前,整个环境的训练体系其效能和今天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而同样不可同日而语的还有基数上巨大的差距
  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天才
  要和今天的天才比肩,所需要的幸运恐怕要车载斗量都不够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