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转载
魏晋围棋史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方面,魏晋士人以弈棋彰显出生命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纹坪喋血事件频发印证着那个时代的残酷、动荡和丧乱。其中,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建安十三年两个棋童之死。陈寿《三国志·魏书·崔泱传》载: 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二子年八岁,时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左右曰:“尔父见执,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者乎?”遂俱见杀。 曹操是个大英雄,又是个大诗人,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极具生命意识的千古名句。但这个人却残暴地杀了两个孩子。不过,这两个孩子本来可以不死,据说,是他们超越生理年龄阶段的非常表现,让曹操再下决心杀了他们。两个总角小儿用生命的代价创造了“覆巢无完卵”这个成语。 他们不是找死吗?为什么会是这样?谁把他们塑造成这样?我不得不说说他们的父亲孔融。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历史名人。四岁时的一次不经意的“让梨”举动,经成人矫情的褒奖,异化的道德评价,使他名扬千载,垂范后世。“孔融让梨”现在还是华人家庭教育的经典教材。 孔融的起点太高,人生棋局的布局太怪异,以后就不可能“棋行正道”了。果然,十岁时,他又出名了。 那年,孔融随他爹到洛阳,听说有个叫李膺的人颇有盛名,除了当世名人和通家旧好一概不见。自负孤傲的孔融偏要打上门去求见李膺。到得门前,他告诉门卫:“我是李君的通家子弟。”门卫告诉了李膺,李膺觉得奇怪,便与之相见,问:“你祖上与我有什么旧交情吗?”孔融说:“是呀是呀,我的先祖孔子曾向你的先祖李老君(老子)讨教过了,我和你就是世代的通家了。”此番言论,让一屋子人惊叹不已。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听说了刚才的事,随口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就有出息。”不料,这孔老六(孔融在家排行第六)反应奇快,立刻回击:“这样看来,你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吧!”陈韪大为窘迫。这场舌尖风暴,太过精彩,真乃传统文化又一经典,特将《世说新语·言语》中原文粘贴如下,以飨读者: 太中大夫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值得一提,《世说》注引《融别传》云: 膺大笑,顾谓融曰:“长大必为伟器。” 李膺看走眼了,孔融人生棋局的中盘,不过是一串串做秀的无理手,无论是政治史还是文学史,对他的的评价都不高。他给曹操打工,却端着一个圣人之后的架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屡屡口出狂言惹事生非。其言行,当代学者鲍鹏山先生在《孔融和祢衡:文化的垢甲》一文中有详实的叙述。对于这样的徒逞口舌之人,曹操一直忍着,直到耐心耗尽,用盘外招结束了孔融的棋局。 早慧敏对,孔融父子何其相似,足见家风对儿童成长巨大。但是,这种家风,借柏杨的话说,那是“灵性被酱住”的文化。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面对家庭的毁灭,不哭泣,不逃生,稳如泰山,又能说出那样深刻的哲言,太不正常,太不自然了。 孔老六把儿子教成这个样子,真是造孽。更糟糕的是,这样的父亲,从古到今,源源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