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弘通围棋 作者:杨烁 整理 2015-11-15
说到近期中国围棋文化发展的优势,首先中国是围棋的发源地,本身就有深厚的传统,只是如何发掘而已。第二,现在中国职业围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正因为竞技层面上去了,它反而为围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如果没有竞技的发展,谈围棋文化很多时候是空谈,是海市蜃楼。但由于有了竞技的基础,它很利于文化的发展。中国围棋现在恰恰处在文化发展机遇好的时代,不过总的来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可能中国现在在竞技的层面超过了日本,但在文化氛围上未必赶上,更不用说超过。其实围棋的文化发展、发掘、推广、研究方面大有可为,在大家都很关注胜负的时候,如何去推广围棋文化,恰恰是我们亟需要做的事情。
而关于近期中国围棋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我认为围棋文化研究和围棋普及的结合,围棋文化推广和产业化的结合这两个方向值得重视。作为一个学者,如何把书斋理论的研究应用到现实,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推广普及的工作,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几年我很大一部分精力开始转型,把围棋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成现实实用的东西。
比如我给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做中国围棋博物馆,包括内容的展成、设计、文字撰稿、专题片的撰写。中国围棋博物馆是对博物馆体制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展成模式,将展成和实用相结合,构成一个兼容性的博物馆。它把棋文化融合到整座天元大厦的细节,在教室、办公区域里将围棋文化、技术融合进去。客房以“棋行天下”为主题,每一层体现不同的围棋地域文化,构成一个棋主题酒店。只要走进酒店,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棋文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围棋文化既可以做理论研究,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实际的作用。
另外我们做围棋的普及工作,比如最近出了一本《图说中国围棋史》,主旨是如何普及中国围棋文化,思路是“图说”。围棋史既有文字的围棋史,也有图像的围棋史,图像既包括与围棋有关的绘画、雕塑、工艺品,同时也包括棋谱。图片本身就蕴含了很多围棋史的信息,我们希望将图与文结合,去追踪中国围棋的发展历程,这可能更便于向社会大众传播围棋。
包括我们正在做《大学围棋文化教程》,是基于目前培训机构面向少儿,教材以技术为主,所谓围棋文化只是配个围棋故事,技术与文化分离的现状。而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围棋选修课,大家共同的困扰是缺少一本将技术与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教材。这本教材一方面要教会没有入门的学生下棋,另一方面要教授围棋文化。第一章讲围棋是什么,二三四章开始介绍围棋的技术。以前我们将围棋分为布局、中盘、官子,划分的依据还是受日本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只是分为起手式和残局。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技术传授给学生?围棋技术的分类如何找寻一个理论的依据?我在中南大学开设围棋文化课的时候,会找两个对围棋完全没有了解的学生,让他们在七路或九路盘下人生中的第一盘棋。我想了解的是对围棋没有任何概念的人,下出的原始状态的棋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双方一上来就紧贴在一起,互相厮杀,你死我活。在不知道围棋是什么的时候,围棋就是战斗的棋。吃子、活子、逃着,这是人的本能。既然战斗是围棋的本质的话,如何活着才是第一要务,由此才有了气、死活的概念。所以我们把吃子、逃子、死活的问题都放在“气”里。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活得更好,气越舒展,围地越多,就赢得越多。围地是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布局是围地的框架,定式是双方最合理的围地的走法。一局棋大致结束,划分最后的地域边界还有官子的收束,这些我们都放到“地”。地解决的是活得更好的问题,但还要讲究效率、均衡、好看,符合美学的法则,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形,形解决的是人如何更有境界的问题。所谓好形、恶形,战斗的过程中有一系列手筋。当一个学生明白了从活着到活得更好的过程,会加深对围棋的理解——从温饱,到小康,最后活得有品味。所以把围棋技术分作气、地、形来讲授,就可能找到一种理论依据。
之后讲述“千年棋脉”,也即围棋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把中国古人有名的棋局介绍给学生,相当于棋谱的欣赏。再之后介绍中外围棋交流,围棋向外传播到日本,到韩国,到欧洲,又有怎样的发展变异,带给围棋什么新的东西,把各地围棋的变迁介绍给学生。还有一章围棋人工智能,介绍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如何联姻。最后讲棋道,讲围棋棋理、人生之道、哲学之道、审美之道,做一个归纳概括。我是想构建一个把技术和文化高度联系在一起的体系,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围棋有一个较深的了解。这本教材也代表了我们对围棋文化的一种理解,一种领悟。围棋文化的普及,事实上就是如何进入教育体制。现在所说的“三棋进课堂”更多是中小学的课堂,但大学课堂也是重要的阵地。围棋如果真正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深厚根基与长久的生命力。我认为这是目前围棋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