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从“贾玄图”到“遇仙图”

来源:新浪博客 老笔 2009-02-19 09:23:23

  (在我这篇文章发给《围棋天地》编辑部后,特约编辑洪洲先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就停止这场争论表达了编辑部的态度。文章没有发表,我请编辑部将此文转给陈祖源先生。想必陈祖源先生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但是我一直没有听到他对这篇文章的批评指正的意见。)

  在看到陈祖源先生的文章之前,我知道《忘忧清乐集》这本古棋书,但是没有看过。

  看了陈祖源先生的文章后,我从扬州市图书馆借到一本《忘忧清乐集》,认真仔细地看了几遍。

  陈祖源先生说:“什么书都可以怀疑,唯独《忘忧清乐集》不能,因为现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忘忧清乐集》是宋朝的原本。《忘忧清乐集》上的棋谱是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先民的棋谱,而且其真实性无可怀疑。”

   陈祖源先生说的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唯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在任何时间和场合表示过对这本书的怀疑。今天更是要把《忘忧清乐集》作为我和陈先生商榷的主要依据。因为我发现,由于陈祖源先生的误读、误判而导致他作出了错误的结论。

  根据《忘忧清乐集》陈祖源先生得出结论:“所有宋朝的棋谱全部是黑棋先走,而宋朝以前的棋谱黑先白先均有”。导致陈先生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恐怕也是唯一根据是“唐待诏贾玄与杨希粲对局,贾玄黑先”这局棋谱。尽管《忘忧清乐集》中所保存的宋朝以前的棋谱中,其余均为白棋先走,但是有贾玄这一局棋谱足以说明问题了,《忘忧清乐集》写的很清楚嘛,贾玄是“唐待诏”,是唐朝的棋待诏,那么贾玄下的围棋当然就是唐朝的棋谱了。

  于是陈祖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贾玄图”是唐朝 还有疑惑吗?宋朝以前的棋谱是黑先白先均有。

  由此,陈先生又得出推论:“唐朝本来就有黑棋先走的方式,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来中国学围棋,把黑先的规矩也连同一起带回去,并沿袭下来了。日本围棋和中国晚清在规则上的差别,是中国唐朝和清朝围棋规则差别的一个表现。其中也包括了黑先与白先的差别。”

  但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贾玄是唐朝人吗?“贾玄图”是唐朝的棋谱吗?

  当我们打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围棋辞典》循着“人物”目录寻找时,贾玄的名字出现在第180页上:“贾玄,一作贾元。北宋棋手。太平兴国至淳化年间翰林院棋待诏。常侍(宋)太宗对局,每进新图妙势。号国手,数十年间未有继者。见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又《忘忧清乐集》载有唐待诏贾玄与杨希粲对局,名《贾元图》。或以为贾自南唐入宋。”

  我又查阅了其他许多围棋资料,都没有发现在唐代的棋手中有贾玄这个人。唐与宋之间有个“五代十国”。“五代”中有一个“后唐”,定都洛阳,统治中原十多年,被后晋灭掉。“十国”中有一个“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统治南方四十多年,后被宋灭掉。“南唐”最后一个皇帝李煜是一个围棋迷,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词人,他还是使中国妇女缠足一千年的使作俑者。《忘忧清乐集》中说贾玄是“唐待诏”,这个唐系指南唐,与大唐王朝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贾玄是唐代人,那么到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的太平兴国至淳化年间,贾玄的年龄应当有一百多岁了。

  说贾玄是北宋棋手的另一个流传很广的趣闻轶事,在王安石的《荆公诗注》中记载如下:“(宋)太宗时,待诏贾玄侍上棋,太宗饶三子,玄常输一路。太宗知其挟诈,乃曰:此局汝复输,我当榜汝。既而满局不生不死。太宗曰:汝亦诈也。更围一局,汝胜赐汝绯,不胜投汝于泥中。既而不胜不负,太宗曰:我饶汝子,今而局平,是汝不胜也。命左右抱投之水。(玄)乃呼曰:臣握中尚有一子。太宗大笑,赐以绯衣。”宋太宗与贾玄的这个传说在围棋史上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我相信陈祖源先生一定也是知道的。

  如果贾玄不是唐朝人,贾玄图不是唐代的棋谱,那么在《忘忧清乐集》中所有宋代以前的古谱,就都是白棋先走了,陈先生说:“宋朝以前的棋谱黑先白先均有。”的判断,就没有了任何的依据。反过来,根据《忘忧清乐集》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判断:自三国至唐的七百年间,围棋都是白棋先走。

  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围棋四千年历史中只有宋代至明朝中叶的四百多年是黑棋先走,其余350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白棋先走。

  贾玄是北宋棋手,贾玄图是宋代的棋谱,那么在《忘忧清乐集》中宋代棋手的对局谱就不是十三局,而应当是十四局,这十四局棋谱并不是陈祖源先生所说的全部黑先,有一局宋代很有名的棋手刘仲甫的《遇仙图》是白棋先走。《忘忧清乐集》在棋谱前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本朝刘仲甫遇骊山□媪弈棋局面图,又名呕血图,共一百一十二着。”那么宋代的十三局对局谱应当是一局白先,十二局黑先。按照陈祖源先生的逻辑,我们可以作出判断,围棋在宋代是白先黑先均有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

  《忘忧清乐集》保存的宋代棋谱中,唯独一局《遇仙图》是白棋先走。为什么唯独这盘棋是白棋先走呢?

  棋谱前的一段文字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信息:

  一、宋代国手刘仲甫在骊山遇到一位老妇人下了一盘围棋。

  二、这位老妇人的棋非常厉害,国手刘仲甫与之对抗,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

  三、刘仲甫所遇到的年龄达到老妇人这样的围棋女国手,她是何方人氏,宋代的人也不得而知,疑为神仙下凡,所以题为《遇仙图》。

  在宋代有个叫沈姑姑的女棋手,据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记载:“当思陵(赵构)上太皇号,孝宗(赵昚)奉太皇寿,一时御前应制皆女流也,棋则沈姑姑为一时之选。”这个沈姑姑,生活在南宋隆兴至淳熙年间(1163-1190年),与生活在北宋元祐至政和年间(1086-1118年)的刘仲甫是碰不上面的,他们中间隔了有六十年。

  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中,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幻想出神话传说,创造了许多并不存在的“神仙”。宋代的这局《遇仙图》,刘仲甫到底是和谁下的,现在无法知道,神仙肯定是没有的,遇仙是遇不到的。如果这局棋谱确实是实战下出来的,那只能是与他同时代的某个人下的,因为这局棋的质量非常高,而故意托词为《遇仙图》。是不是这个情况,查无实证,要想说清楚是困难的。

  但是,这局棋谱白棋先走的现象引起我的思考:

  《忘忧清乐集》中所有其他宋代棋谱都是黑棋先走,为什么仅这盘是白棋先走呢?是不是编印棋谱时搞错了?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因为《忘忧清乐集》的棋谱是雕板印刷,是在一块木板上刻出来的,刻错一个字、漏刻一个字是可能的,要把一盘棋中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字都刻错,就不可能了。

  如果不是疏忽大意,那就是有意识的把这局棋确定为白棋先走。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合理。凡是能够存在的事物,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局棋谱的名字叫做《遇仙图》,是刘仲甫遇到神仙下的一盘棋。这个神仙决不是宋代才出现的。神仙在人们的传说中是长生不老的。是很久以前的一位古代的神仙下凡而来,而宋朝人知道,唐代以远的围棋都是白棋先走的,所以刘仲甫遇到神仙下的一盘棋,一定要尊重神仙的习惯,尊重先民的习惯:白棋先走。这样才能符合历史的真实,才会让当时宋代的人相信,刘仲甫真的是和神仙下的一盘棋。

  刘仲甫虽然是宋代的大国手,被称为北宋第一高手,棋艺超群,但是在神仙面前,显然难以施展身手,抖出浑身解数,下到呕心沥血的程度,所以本谱又题名为《沤血图》。

  除了这样的逻辑推理,还有没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