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扬威 2019-03-14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邓扬威
由于喜欢下围棋且长期参与中国棋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在下比较关心中国围棋,特别是广东乃至岭南围棋历史文化的沿革和发展。而让人十分感慨的是,缺乏相应的资料!现有媒介所记载的,或说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基本上只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一些片断——譬如陈毅和孙乐宜在广州推动围棋发展的一些事迹,广州围棋学校的建立,玻璃围棋“广东子”的研制和销售,等等,至于广东(或更早期的南海郡),乃至岭南围棋之历史缘起,之千百年沿革,则全部不甚了了。有人认为岭南围棋的缘起,有可能是从中原地区传入的。再具体一点说,围棋传入岭南的时间大概是秦时屠睢,或任嚣及赵佗率领的数十万“南下部队”干的事儿。这当然是属于推断了,实在是找不出具体的、明晰的历史文献记载,遑论是发掘到相关的实物遗存加以佐证了。1983年,广州象岗山发掘了轰动一时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的陵墓,虽然期间出土了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包括上图中这枚充分证明了南越王僭越称帝,与中原分庭抗礼的“文帝行玺”金印,但非常遗憾的是,里面就是没有我们最关心的围棋!至于从1987开始,至今还在继续发掘出土中的宋代的“南海一号”(见下图)会不会出现围棋相关实物,从而为广东的围棋历史添上亮丽的一笔呢?在下十分期待,也就此请教过海陵岛的书记丁锡丰,得到的答复是一切皆有可能!当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点大家懂的。
日前,在美国芝加哥展出的《华工与铁路》图片展上,郭新明先生所摄下的几张图片,由郑群山兄转给了在下观看,在下注意到了其中所展示的一副围棋。据多种历史书籍介绍,当年到美国修铁路的华工,即便在当时的中国,他们也都算是属于社会低下层的人,而在低下层的人群里,爱好围棋的人从来就不多的,那么疑问来了:
一、真的是每天辛苦劳作11小时的华工在美国下围棋吗?
二、围棋真的是中国人带到美国去的吗?具体是华工带的,还是中国人里面身份较高的劳务中介人带的?
三、展览中的棋盘是比较新的,经历了一百多年,真的会有那么新净的木质棋盘吗?(在下推断,围棋子有可能是旧的——因其石质或玻璃质材,或因其保存得比较良好,故围棋历史上黑白棋子历久常新的情况是会有的。而木质的棋盘,不管你怎么妥善保存,一个多世纪过去,却是没有不发黄发黑的了)。
四、如果这个展览中所描绘的情况是真实的,或主要部分是真实的,那么中国围棋传入美国的历史是不是需要重写呢?换言之,广东乃至岭南围棋的历史是不是也需要重写呢?毫无疑问的是,围棋最有可能是从广东侨乡(特别是包括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在内的“四邑”)的华工,或劳务中介人带到美国去的。当然,这仍然还是一种推断,还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及实物加以证明。这件难有定论之事,算是一宗疑案吧。
再说说另外一宗疑案,请看这两幅我曾转发过的图:上图是一张照片,英国人汤姆森1869年在广州拍摄的——这一年,恰好是上述中国华工在美国修铁路的最后一年,也如是,本文所说的两件悬疑之围棋事件,也就机缘巧合地联系在一起了。下图是一幅铜版画,估计是某佚名画家按汤姆森照片的内容进行刻画的。也正是这幅铜版画,让大家看清楚了和尚们下的确实是围棋。两图所揭示的,正是广东围棋在19世纪中页发展中的某个片段,它派生出来几个疑点,值得我们研究:
一、和尚穿着得十分整齐,下棋环境也比较优良,但也可以肯定不是在寺庙里的,那么,他们是在什么地方下的围棋?
二、大家看看图中的吊灯和桌子,都像是高档的进口西洋货哦!
三、大家都正儿八经的,这是不是一场正式的围棋比赛?
四、图中的中间三位,是不是一个裁判和两位记录员?
五、若中间的耄耋老和尚是裁判,那么他到底是谁?他是哪一年学的围棋?又是跟谁学的?学的围棋规则是中国传统的规则,抑或是公元七世纪左右传入日本,且经日本围棋界加以改造过的较新的规则?而与广东围棋缘起相关的历史文化,又要在1869年的基础上往前推,或往后推多少年呢?
六、后面四个角各坐着的一位和尚,他们是负责斟茶递水的呢,还是负责安保的呢?
七、桌子上没有棋钟,旁边也不见沙漏,比赛到底是怎样计算比赛的时间呢?
八、桌子上有两个工艺精美的水烟壶,难道当时的和尚会抽水烟壶吗?还是这两个铜制水烟壶对比赛有别的作用?
总之,两宗疑案中的种种疑点,若能得到看官们的不吝赐教,岭南围棋的缘起或可由此破解,广东围棋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将更加深厚,在下则籍此涨点见识,故而感激不尽!(部分图片:郭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