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弘通围棋 作者:杨烁
本周,韩国主办的国手山脉杯中韩对抗赛与中国国内传统大赛倡棋杯半决赛相继落幕。在国际棋坛新赛事国手山脉杯里,中国队先抑后扬,以8:7的比分艰险击败韩国队。三轮比赛,中韩双方均没有全胜或全败的棋手——中方邱峻、陈耀烨、柁嘉熹2胜1负,唐韦星、檀啸1胜2负;韩方朴廷桓、金显灿2胜1负,李世石、姜东润、金升宰1胜2负。这一方面证明了当今顶尖一线比赛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今棋坛缺乏一位或者几位凌驾他人之上的绝对强者的现象。
中国棋界的情况自然也是如此,近半年里,棋界一致认为的领军人物最热门候选“龙哥”(绰号取自时越“场均一条龙”的特殊技能)时越依然没有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无论是取得世界大赛第二冠,还是在国内拿到更多个有含金量的冠军。2013年,时越终于拿下了倡棋杯冠军,但是本周,他又以1:2的比分憾负,在半决赛里没能挡住年少他七岁的小将杨鼎新的超级速度,憾失卫冕的大好机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棋手的“领军代际”十分清晰。第一代领军棋手陈祖德生于1944年,第二代领军棋手聂卫平生于1952年,两人相差八岁。第三代领军棋手马晓春生于1964年,与聂卫平相差十二岁。第四代领军棋手常昊生于1976年,与马晓春相差十二岁。第五代领军棋手古力生于1983年2月3日,与常昊相差七岁。从趣味的角度(同时也是机械的,不科学的)来看,至今并未出现的“第六代领军棋手”,与古力相差的年龄应该是七岁、八岁、十二岁这三个数字。
但是,由于1990、1995年这两年,是中国九零后棋手诞生年份里毫无疑问的“小年”。两个年份中产生的知名棋手里,如邬光亚、李轩豪,目前来看尚未具有成为领军棋手的成绩基础。之所以称1990、1995年为“小年”,是因为它们实在无法和它们的后一年比较出现的顶尖棋手数量。事实上,与古力相差八岁的生于1991年的中国围棋高手,实在数不胜数。只是,时越、周睿羊、江维杰、柁嘉熹,乃至古灵益……究竟哪一位,离棋界的期待指数愈来愈高的“第六代领军”更近呢?
所谓“领军棋手”,是一个时代(约十年)围棋实力的最高标志,是围棋界向外界自我宣传的旗帜与标杆。在韩国棋界,“领军棋手”的代际传承已经到了九零后一代——生于1943年的金寅、生于1953年的曹薰铉、生于1966年的刘昌赫(因为曹薰铉史上罕见的常青,与李昌镐史上罕见的早熟,刘昌赫并未建立自己的时代。但刘昌赫的历史地位可以在韩国顶尖棋手序列中占据一席之地),生于1975年的李昌镐,生于1983年的李世石与生于1993年的朴廷桓。大致上,也都是十年左右的年龄差。即便是“六大超一流”群星闪耀的日本七、八、九十年代,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高手占据绝对第一人的位置数年之久。
虽然当代中国棋界最前线竞争惨烈,数十位高手你进我退,不分高下。但如果想要“人为”推出一位领军的话,从赛制上考虑,也并非没有办法。毕竟,如果将中国顶级的几大赛事,如棋圣战、名人战、天元赛、倡棋杯、烂柯杯等等全部改为挑战制,获得冠军的棋手无需经过四至五轮的艰难淘汰赛便能直接进入决赛,产生包揽多冠、多冠同时连霸的“领军人物”的可能性,一定会比现在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