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弘通围棋 2014-06-15
作者:杨烁
在2014年6月11日第19届LG杯第二轮的直播讲解中,韩国职业解说员金主镐说了这么一句话:
“十年前,世界大赛八强韩国占六个是常态。现在,世界大赛八强中国占六个,大家觉得很正常。”
一句随口而发的感慨,描绘尽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的现实面貌。重新翻阅十年前世界大赛的八强名单,和今天炙手可热的名字做一对比,既可以让我们明确历史事实与印象记忆之间的差异程度,也能看到许多有趣的东西。
2004年,共有六项世界大赛进行了八强战——其中的两项今日已然无踪。六大赛的人数比例及棋手分别为:
富士通杯八强:韩5(刘昌赫、崔哲瀚、李昌镐、朴永训、宋泰坤)日2(依田纪基、张栩)台1(周俊勋)
三星杯八强:中4(周鹤洋、王磊、古力、王檄)韩4(朴永训、李世石、崔哲瀚、宋泰坤)
丰田杯八强:韩4(李昌镐、李世石、崔哲瀚、宋泰坤)中3(常昊、周鹤洋、孔杰)日1(结城聪)
LG杯八强:韩5(刘昌赫、李昌镐、李世石、元晟溱、赵汉乘)中2(俞斌、孔杰)日1 (张栩)
春兰杯八强:中6(古力、周鹤洋、胡耀宇、常昊、王磊、彭荃)韩1(李昌镐)日1(张栩)
应氏杯八强:中4(周鹤洋、常昊、孔杰、彭荃)韩3(李昌镐、崔哲瀚、宋泰坤)日1(王铭琬)
很明显,在十年前的2004年,中日韩三国“三足鼎立”的格局相当稳定,日本棋手远未到今日连进入八强都可以称得上成功的时代。韩国棋手也绝非势压天下无人可挡,八强过半的次数仅有三分之一而已。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群体优势并没有尖锋人物重要——LG杯和春兰杯的冠军分别被八强中人数最少的日韩棋手(张栩、李昌镐)夺走。
2014年,已有两项世界大赛决出了八强,下半年,还会有百灵杯和三星杯——仅从这一数字来看,如今的世界围棋市场,似乎并不如十年之前繁荣。
春兰杯八强:中5(古力、陈耀烨、周睿羊、时越、芈昱廷)韩2(朴廷桓、金志锡)日1(张栩)
LG杯八强:中4(陈耀烨、柁嘉熹、范廷钰、谢尔豪)韩4(崔哲瀚、朴永训、金志锡、朴廷桓)
在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世界大赛八强入围者中,时代的更迭已经十分清晰:中国以常昊周鹤洋王磊为代表的龙一代,韩国以刘昌赫李昌镐为代表的“四大天王”一代,以及日本更年长的王铭琬、依田纪基、结城聪,都已经退出了一线争夺。然而,中国古力,日本张栩,韩国崔哲瀚这三位八零后代表,依然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而拼搏。
其次,中国围棋目前虽然人多势众,力量强大,给人以“八强占六很正常”的印象,但事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即使算上去年决出八强的比赛,中国棋手也仅在LG杯一项比赛中八强占六,而像梦百合杯那样八强全部包揽的机会,可以说太微乎其微了。至于去年的三星杯,中韩也是在八强之中战成了四比四平。
不过,事情的不同并非出现在表面,更重要的是心理。过去十年,中韩在世界大赛八强中打成平手,几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双方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异之处。但是,今年的LG杯,韩国棋界对于双方半分八强的结局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奋。新成立的韩国围棋国家队“刘昌赫号”几乎全员出动,不惜亲赴距离韩国棋院车程长达四个小时的比赛地江陵现场观战助威,气氛极其热烈。这当然是因为去年韩国棋手无缘LG杯八强,亟欲一雪前耻的心态所致。但是,中国棋手在近几年里的强势表现,带给了韩国棋界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前进动力,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