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围棋职业棋手的江湖四十年(17)-——最早的围棋“北漂”的故事
2018年5月16日 棋友文采
系列作者黄希文老师,11岁开始学习围棋,13岁跟随恩师聂卫平棋圣从牡丹江到北京,开始了30余年的围棋生涯,14岁成为围棋职业棋手,1979年进入国家队,1982年定为四段,1990年升为六段。20世纪80年代有“东北棋王”之称。棋风雄健有力,擅长“围大空”、“杀大龙”。
第八章、首访辽宁 感受“忽悠”2
再说唐锦潮,他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是个十足的棋迷,棋瘾极大,就爱下棋,跟谁下、怎么下都行,他当时在辽宁队比较“受气”,“老大”孟立国孟老师不太喜欢他,因为他不会“来事”,也就是眼里没活,不会讨好孟老师等领导,而不像蒋峰,把孟老师给“忽悠”得晕晕乎乎的。蒋峰说唐锦潮像电影《甲午风云》中反面人物方伯谦,故管他叫“伯谦”或“唐氏”,很不尊重他。
唐锦潮虽身为专业棋手,但棋下得比较接近“业余”,有时下得乱七八糟,很多人跟他下一开始走出优势,甚至都快赢了,认为他该认输了,但他就是不投降,对方有时一疏忽,出一个大错,就又被他赢回去了。
唐锦潮是一个好人,跟谁都和得来,但不幸的是2010年在沈阳突然离世,当时我在北京脱不开身,没能最后送他一程,甚为遗憾,他才刚刚60岁不久啊!在这次辽宁之行以后的岁月里,我们经常在一起训练、比赛,他的逸闻趣事也不少,我要好好地回忆描述一下,也算是对他的怀念吧。
辽宁队当时应该说姚军远最有希望,他比我大一岁,长得挺帅,后来我们一起共事了好几年,他话不多,很本分的一个人,后来去了日本福冈。去年鄂尔多斯中国围棋大会我们见了一面,在一起相聚了几天,算起来已有二十多年未见了。
于杰、于淼是兄妹俩,于杰身体不好,不知后来的情况。于淼前些年一直活跃在沈阳棋坛,后来也不知道消息了。前几天一位海外棋友说,她在加拿大。
在沈阳我还接触了三位业余高手。有位快刀手叫王述舜,他下棋飞快,只要你投子他便马上跟着下,别人都说他反应快,实际上这是他的习惯,你让他慢他也慢不下来,他的水平仅次于唐锦潮、蒋峰,是真正的业余高手。还有一位叫王为国,毕业于南开大学,当时在一家科研单位,后来可能是在单位不顺利,干脆到沈河区当上了围棋教练,蒋峰说他像电影《小兵张嘎》里的"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花钱,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的胖翻译,我与他下棋时,他给我玩了一个小目的“倒垂莲”,结果以失败告终。
第三位叫于明林,是于淼和于杰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人很厚道,水平跟王为国差不多。
还有一位后来在沈阳也颇有影响的人物也在这次认识,但并没有来往,是在孟立国数落他的时候。此人叫徐成钢,在沈阳黄成俊是围棋、象棋下得最好的,其次就是他了。围棋也教了不少人,其中蒋峰好像也跟他学过,据说蒋的"吹功"多少受他点影响,不过蒋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徐不过在沈阳棋坛有些影响,而蒋的"吹功"闻名全国。徐象棋也是高手。我们到沈后王嘉良和孟立国两位“东北虎”下棋公开表演,由徐讲棋,结果孟形势不太好,就封棋没下完,孟跟徐好像不太和,就当面不满地说:“你讲的什么呀,像卖膏药似的。”当时孟是辽宁棋坛的老大,徐只能听着,没说什么。徐有个儿子叫徐弈秋,后来在沈阳棋坛活跃一时,生出不少故事。
在沈阳赛了几天,孟老师又联系到大连,去比赛连带游玩,当时是大连化工厂接待安排我们两队人马。
当晚酒足饭饱后,蒋峰“忽悠”“老白”薛老师,讲故事。讲得正热闹,大化一位姓范的象棋爱好者进来打断正讲的薛老师,用大连口音说:“你们这个故事准备讲多久?”把喝了不少酒的蒋峰搞得很不高兴,言语发生了点冲突。
原来是孟老师与大化负责此事的人谈判不顺利,孟老师要带我们两队走人,这下当地的象棋爱好者慌了,好不容易把两位象棋的“东北虎”请来,一盘棋未下就走了不是太遗憾了吗?因此这位姓范的爱好者想马上就搞点活动,好亲受这几位大师的指点。不过后来双方又和解了,我们在大连又玩了几天。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没想到后来我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连我们除去了海滨几个景点之外还去旅顺口参观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遗址,总之,大连之行比较愉快,大化接待得不错。
大连之后回去时又到盖县呆了几天,没想到王嘉良老师在这里出了事,忘了是谁在街上买了一些螃蟹拿回来吃,王老师肠胃不好,吃中毒了,疼得直叫,最后住进了医院。但孟立国、蒋峰他们吃了却没事,因为他们一边吃一边喝着白酒,因为白酒可能多少解点毒。后来王老师是被扶着上了回哈尔滨的火车。
想优惠购买或团购黄希文《阶梯围棋教室》等系列围棋著作或需棋艺指导的棋友欢迎添加黄希文老师微信——微信号:H18611899560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