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个围棋职业棋手的江湖四十年(13)-——最早的围棋“北漂”的故事

2018年5月10日   棋友文采


系列作者黄希文老师,11岁开始学习围棋,13岁跟随恩师聂卫平棋圣从牡丹江到北京,开始了30余年的围棋生涯,14岁成为围棋职业棋手,1979年进入国家队,1982年定为四段,1990年升为六段。20世纪80年代有“东北棋王”之称。棋风雄健有力,擅长“围大空”、“杀大龙”。

第六章 进了体工队迎头挨"一棒"1

我报到时,聂老正准备回北京,显得比较匆忙,正交代各种事情。牛力力、鲁健已经住进体工队,陈兆峰带着行李也刚来报到,加上我们几个,我们那间围棋宿舍兼训练室里显得有点忙乱。

大致安顿好后,就开始下棋,我们牡丹江的几个人向省队学习,我也与他们交流。由于哈尔滨的几个人经常在一起下棋复盘,陈兆峰以前就比我强,牛力力鲁健这时也明显比我强,我是最落后的了。

更令人沮丧的是,当时省足球队有个北京知青叫朱小明的,我跟他下了一盘,居然输了,令周围的人一片哗然,纷纷对我来省队表示质疑,这盘输的我也挺难受,心情恶劣。

聂老很快就回北京国家集训队了,我就跟兆峰、鲁健、牛力力三人一起每天下棋打谱,这时已离1977年春节不远了。

突然有一天,我们正在训练摆棋,我爸爸突然推门进来,使我呆住了,虽然我也知道他要来接我回家过年,但也还是很意外这么早就来了。他是去沈阳出差回来正好到哈尔滨来找我,其实到沈阳是晃子,他当时正患痔疮,坐都费劲,仍不远千里绕道来接我,并为我的前程费尽心机。在沈阳别人送了他几个桔子,自已没舍得吃给我带到哈尔滨。

爸爸这次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探一操我能不能进省队留在哈尔滨,因为那时"上山下乡“还没有结束,如果进了省队成了专业棋手不就躲过了"上山下乡”了吗。

有一天我们正在训练时爸爸突然推门而进,虽然我也知道他春节之前要来接我回家过年,但还是令我有些惊喜。他是借出差沈阳之便来哈尔滨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来看我的,当时他的想法是:如果我能当上围棋运动员就不用下乡了,当时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还未彻底结束,我爸有这种担心也是必然的。当时他正被痔疮的病痛折磨,走路都很费劲,但为了儿子的前途,不顾病患带着给人送礼的“木耳”来帮我活动、打探情况。在沈阳别人送他几个桔子,他舍不得吃,特意带来给我吃。我后来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突然想起了我爸这次来看我的情景,不是与这位名人描写的父爱性质一样吗?活生生的我自己版的“背影”啊!联想到几年后韩国可以探亲后,我妈的朋友从那里带回两包"方便面”送给她,她不吃也带到哈尔滨给我吃,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好吃的"方便面”。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太多父爱的"背影”和母爱的"身影"。

当时聂老已回北京,只能跟象棋大师王嘉良打听情况,有一天晚上我们跟王嘉良大师一同走,直接到了他家里,我爸爸给他送了一点木耳略表心意,王老师心直口快,一股脑把这次成立省队围棋的情况介绍了一番。原来调人时各方关系一拥而上,主要是哈尔滨有不少人都想进专业队,在我们黑龙江省,哈尔滨有“哈老大”之称,有什么好事肯定是哈尔滨排第一位,当年哈尔滨居民每人每月有半斤肉供应,而牡丹江就没有这待遇,其他方面也自然是省城占尽天时、地利。当时我们几人当中我的水平已落后于陈、鲁、牛三人,属于可调可不调,其他人也有“托关系”、“挖门子”往里挤的。但聂老力排众议,坚持要调我来试试,我才顺利成行,得以改变命运。现在想起来,聂老对我可谓恩重如山!多年后有一次在聂道我跟他说“您当年曾经给了我很多帮助”时,他说:“是吗?我一点都不记得了。”我曾跟朋友感慨:有的人自诩“超越自我”,其实想的全是“自我”,而聂老这样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人才叫“自我超越”,他类似的事还有很多,等我以后一一道来。在王嘉良老帅这里了解了情况后,我爸就比较放心了,我们就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了。


想优惠购买或团购黄希文《阶梯围棋教室》等系列围棋著作或需棋艺指导的棋友欢迎添加黄希文老师微信——微信号:H18611899560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