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围棋职业棋手的江湖四十年(15)-——最早的围棋“北漂”的故事
2018年5月14日 棋友文采
系列作者黄希文老师,11岁开始学习围棋,13岁跟随恩师聂卫平棋圣从牡丹江到北京,开始了30余年的围棋生涯,14岁成为围棋职业棋手,1979年进入国家队,1982年定为四段,1990年升为六段。20世纪80年代有“东北棋王”之称。棋风雄健有力,擅长“围大空”、“杀大龙”。
第七章
过完年从牡丹江回到哈尔滨省体工队后,就开始了紧张的训练。每个下围棋的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我也不例外。因为已经落后于陈、鲁、牛三人,我便不敢怠慢,除了我们四人下循环赛外,我还看一本从何威老师那里拿的一本油印的日本年鉴,经常打谱研究。
那时无论国家队还是各省队,都是所有人一起打循环赛,一般各省的人少就打双循环,然后复盘切磋棋艺,有高手给复盘的一般都是比较先进的省市队,我们几个聂老不在只好自己互相学习了。
春节之后,我们与哈尔滨的业余高手搞了一个比赛,哈尔滨的有吴广熹、徐东海、王明德等人。吴广熹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他是苏州人,五、六十年代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毕业。后来分到黑龙江省体委,70年代初也曾调到国家集训队一段时间,但因年龄大等原因没有太大建树,不过也不失为黑龙江的高手。我认为他棋力无大进展与他的一些观念方法有一定关系,他每次下比赛或训练棋,每人两小时四十五分钟,他把规定时间视为别人白送他的东西,不用完别人会收回去,因此他每次都把时间用得只剩最后一分钟,下到最后手忙脚乱,所以胜率肯定不高。当时建队,不少人可能对他颇有微词,所以过了两三年他才被调入省队辅导女队新来的两名队员。关于吴广熹的趣事还有很多,以后再一一道来。
参加比赛的还有一名叫徐东海的,他是牛力力的老师,也是哈尔滨的一流高手。他比较爱讲棋,1974年曾随聂老参加了全国比赛,颇知道一些“定式飞刀”,而且比较推崇“飞刀”制敌。他说:“你虽功力深厚,但一中我‘飞刀’,你的功力就不管用了,我就用不着后面跟你拼功力了,可以出奇制胜。”
后来我觉得这可能是聂老1974年全国赛时用的一种战术,他给移植过来自己发挥了,不过对我来说也算是学了一“招”思路,那次赛事由于年龄大,他成绩一般。
王明德跟兆峰是好朋友,比较年轻,曾经去郑州参加过全国邀请赛,当时好像在哈尔滨建工学院工作。他有一天下完棋临走下楼梯时用手比划着“砍”的动作说:“明天我对老吴,我要‘干’掉他。”结果第二天自己被老吴给“干”掉了,搞得有点狼狈。
比赛好像还有其他人参加,但时间太久,我有点忘了。当时好像是兆峰打得最好,鲁、牛、我紧随其后。这次比赛也没什么特别意义,只是让我们锻炼一下而已。
比赛后不久,薛至成薛老师从北京回来了,他当时还是“下乡青年”的身份,是回北京探亲回农场路过哈尔滨。在北京期间,他常去国家队看他们下棋和讲棋,把看到的精彩内容一一讲给我们。由于他聪明,理解能力强,使我们受益匪浅。他还特别介绍讲解了一本围棋名著的部分内容,就是藤泽秀行六十年代写的《棋力养成问题集》,这本书可以说是藤泽的力作。后来薛老师翻译出版了这本书。
过了不久,薛老师也调到了我们省队,多了他,省队又多了一分精彩。这时我的水平也逐渐赶了上来,与薛、陈二人接近了。
这时薛、陈二人已正式调入省体工队,我当时还是学生,不能直接加入体工队,就和牛力力、鲁健、还有象棋的赵国荣一起先入了省体校,但人在省体工队,待到了年龄再转成正式的运动员发工资。
省体校每月发十元钱生活费,衣服、鞋、袜子等用品由体工队按运动员标准发,又有每天1.7元的伙食标准,当时我才十四岁,就吃国家的饭了,自认为福分不浅。多年以来看到有人对现实不满,发牢骚、骂国家,我从不这样,因为我很小国家就给了我那么高的待遇了。
那时调人还需政审,后来听我妈说,省里特地派人去牡丹江调查,我的成分是贫农,没啥大事,顺利地完成了政审。其实我爷爷从河北“闯关东”之后,白手起家创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产业,绝对够得上“剥削阶级”。但土改时因跟农协主席是“磕头弟兄”,所以成分定成了贫农,使我们后代没有受到牵连。幸运啊!
想优惠购买或团购黄希文《阶梯围棋教室》等系列围棋著作或需棋艺指导的棋友欢迎添加黄希文老师微信——微信号:H18611899560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