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读林篇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来源:弈城论坛 独修棋身

  出于对围棋名人的欣赏欲望,陆续写了读李昌镐篇,读马晓春篇,读小林光一篇和读曹薰铉篇,下一位我最想读的是林海峰.前几天围棋TV搞了个扑克牌围棋名人投票,林海峰虽然入选,然而名列第30位,54张扑克牌排在第30名已属中等偏下了,怎么对林海峰情有独衷,说说我的理由。

  一.林海峰有颗中国心,根在浙江宁波.

  林大师的祖籍在浙江宁波镇海,我现在就生活在宁波,对林九段有特别的亲近感.宁波出了个应昌期,他创办的应氏杯,极大推动了世界围棋的发展,加上林海峰与宁波根深蒂固的联系,宁波出了这么了不起的两位围棋伟人,让宁波棋迷颇有几分自豪感.林海峰虽然加盟日本棋院,然而他一直保留中国国籍,公开强调自己是中国人,由此见林海峰职业范畴虽然隶属日本棋院,然其本质属性是中国棋手,事物的复杂性决定林海峰既是日本六超之一,也是中国棋手之一.

  二.李昌镐最尊敬的棋手是林海峰.

  经常在围棋论坛里看棋迷给围棋巨星们排座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排位五花八门,甚至让人看得瞠目结舌,简直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可见这种排名某种程度就像打扑克牌是种娱乐.然而让顶尖棋手开口评价,那可是有根有据,有板有眼,决不会信口开河,空穴来风.比如曹薰铉最自豪的成就是培养出了李昌镐,甘拜徒弟下风,林海峰最推崇师傅吴清源,让人最震撼的是李昌镐最尊敬林海峰.能入石佛法眼那可非同小可,一言九鼎,落地有声.问大李最尊敬谁,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能说谁也看不上,给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印象,也不宜说尊敬自己师傅曹薰铉,这样师徒互捧,显得小家子气,韩国以外的选谁呢?最佳人选就是林海峰了,论门第是自己大师兄,论人品德高望重,论棋力绝对超一流,论关系林海峰与大陆,台湾及日本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照顾了各方面的情面,这牌出的太高了.

  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仅从乡情看好林海峰有点认人唯亲,只凭大李一句话推崇林海峰有点人云亦云.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今的中国围棋有点独领风骚的势头,去年囊括所有世界冠军,冒出一批新人,中国围棋队荣获中国体育2013年年度大奖.如果说中国围棋环境现在是一片茂盛的绿洲,别忘了当年可是一片荒漠,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派个五段老太太访华,就砍得国手们丢盔弃甲,真是无地自容.文革期间陈祖德等国手下放工厂,聂卫平下放农村.此时林海峰风华正茂,横空出世,于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连拿日本三届名人称号,让日本棋界惊呼林海峰时代到来.林海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给人"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夺目的感觉.

  现在九零后棋手纷纷抢班夺权,小李古力等刚过而立之年就一冠难求,大李常昊等似乎已退出一线之争,小将们虽然犀利生猛,可是毕竟显得稚嫩单薄,给人小溪小流的感觉,纵观林海峰这棵常青树,不老松,在日本夺得八次名人称号,五次本因坊称号,五次天元称号,还得过十段,碁圣等称号,世界大赛推出后,三获世界亚军,1990年48岁时登顶世界冠军,最美不过夕阳红,无限风光在险峰.林海峰几十年纹枰征战,硕果累累,功勋卓著,让人领略"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著名诗句,王维的诗常常就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围棋大师们的棋艺生涯也应是一幅画,让人领略他们的广度,高度,深度,跨度,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

  四.观海兴波浪,看峰云雾中.

  读林大师的棋谱最希望从头读起,最好能从他1965年4:2战胜坂田荣男夺得名人称号开始,那样能系统全面的欣赏林海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遗憾的只搜到林九段的几局棋,好在这几盘棋有一定代表性,先一睹为快,今朝有酒今朝醉.

  1.图穷匕现,劫后余生.

  1988年首届富士通杯半决赛林海峰与聂卫平相遇了,海峡两岸职业棋手纹枰相对,这还是第一次.老聂高兴地说:"不管我和林海峰谁胜谁负,总有一名中国籍的棋手争夺世界冠军了."这盘棋前200手虽有局部转换,但进程基本波澜不兴,老聂执白128手碰好棋,林九段129手应对不当,被白132手巧妙渡过,黑实地大损,下到140手提,担任解说的桥本宇太郎九段认为白胜定,甚至不解说了.行棋至200手老聂还掌控着局面,一盘棋下到200手,棋盘上已密密麻麻没多大行棋空间,黑棋201手尖,白202手左下角扳,黑如在左下角211位补棋,白在206位补棋,白即胜定.黑203手飞放出胜负手,让白棋给出最后交待,最最紧要关头老聂交待错了,白应在206位搭,却走了204尖,行棋至212手,黑左下角补活,白也连回中间数子,似乎相安无事.然而黑213,215,217,219手图穷匕现,螺狮壳里做道场,生生鼓捣出一个劫来,林海峰劫后余生,突显二枚腰风采.

  2.瞒天过海,一跳出劫.

  1989年林海峰首次获得天元挑战权,挑战赵治勋,五番棋前四局打成2:2,而且都是执白方获胜,第五盘林海峰猜得黑棋,赵治勋嘴不饶人开玩笑说:胜负已决.从棋局进程看白如果应对得当白有望,可林九段使出瞒天过海之术,一劫定乾坤.林海峰执黑97手在左下肩冲,行至108手,一团黑子似乎已成白囊中之物,此时黑109手突然掉转枪口点入左上角,简单看,黑97手至107在左下的折腾与左上点角无关联,赵治勋也被蒙在鼓里跟着林大师行棋,白按部就班应至114,黑棋突然亮出飞刀,115,117,119,121一套组合拳出手,尤其121一路跳,把左下与左上通连,原来左下一串行棋都是为左上角出棋做准备,等赵治勋明白过来为时已晚,无奈抛劫,顾上顾不了下,最后左边一串白子被黑拔掉,林海峰一举获胜,首次夺得天元称号。能把赵治勋绕得晕头转向,可见林大师神出鬼没之功力。

  3.事不过三,马到成功。

  1988年富士通大赛推出后,林海峰连拿两次世界亚军,1990年第三次杀进决赛,对手又是聂卫平。从年令讲,老聂比林海峰小十岁,精力体力占优,从棋力讲,老聂对加藤和武宫胜率较高,而林海峰碰加藤与武宫常落下风,应该老聂胜机更大一些。可当时老聂碰到老林就没戏。这盘棋老聂序盘出了一个缓着,以后林大师高屋建瓴,高山流水,几乎让老聂觅不到一丝胜机。显示了炉火纯青的棋艺,事不过三,林大师登顶水到渠成,1990年是马年,林海峰属马,真可谓马到成功。

  看了以上三盘棋,由衷感到李昌镐最尊敬林海峰真不是客套,遗憾的手头林海峰的棋谱少之又少,写了读林篇一,之二还不知从何下手。

TOP

读林篇二: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来源:弈城论坛 独修棋身

  因为手头资料匮乏,写读林篇一,欣赏的是林海峰1990年夺取世界冠军时期的巅峰之作,以此为界,向后至今已近25年,已达古稀之年的林大师还在棋坛辛勤耕耘,去年还来大陆参加四元老争霸赛,让人钦佩不已,真是棋界不老松。向前25年,正是林海峰风华正茂,获得日本名人挑战权,向第一顶桂冠冲击之时。50年的跨度,已是千里之行,万里征程,因此回首林大师成名之作,特别令人向往和期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靠棋友指点,我在网上找到1965年林海峰挑战坂田名人的对局谱,看到相隔半个世纪的实战记录,如获至宝,尤其感到兴奋的,读林海峰连带读到如雷贯耳的坂田荣男,有强大的对手才能体现巅峰之战的宝贵价值。单纯打打棋谱不难,怎么形象化的表现棋局过程,令我犯了难。偶然间读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观猎]一诗,深受启发。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谓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我感觉王维这首[观猎]诗的意境,可以形象表达林海峰与坂田争天下的情景,下面尝试解读当年名人挑战赛的进程。

  1.风劲角弓鸣。
  王维的诗起笔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在呼呼凛冽的寒风中,开弓射箭,风声,弦声,鸣声,折射狩猎难度之大,也映衬猎手知难而进的威猛形象.提起名人战曾是吴清源的一段遗憾,第一届最后一盘棋与坂田下成和棋,与名人称号失之交臂.第二届被坂田阻击,获得循环圈第二名,第三届还是第二名,挡道的是藤泽秀行.第四届已然力不从心,竟然七战七败,也许因为遇车祸脑震荡导致状态下滑,也许因为上岁数精力跟不上,但有一点肯定,群雄逐鹿,傲里夺尊如在风中射猎难度是相当大的.

  2.将军猎渭城。
  王维诗首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二句主角登场了,风中作猎,压住阵角的是将军.渭城是古咸阳的故城.诗中将军的目标是飞禽野兽.此情此景移到名人战,一位青年才俊,白马将军登场了,猎渭城意寓打江山,林海峰挑战名人,要完成师傅未了的心愿.当时雄居名人宝座的是坂田荣男,当时他拥有的何止一座"渭城",头顶七尊桂冠,称其武林至尊,天下一统,毫不为过,一把剃刀,所向无敌,谋取功名如探囊取物,成就一个坂田时代.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揭示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大战序幕已拉开,林海峰如何攻城拔寨,令人拭目以待.

  3.草枯鹰眼疾.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六十年代初,日本棋坛大腕级的棋手要数吴清源,坂田荣男,高川秀格,藤泽秀行等,看到20出头的林海峰挑战自己,坂田有点不以为然,依据在林海峰太年轻,坂田甚至断言:不会出现20岁的名人.坂田评价林:虽说在技术方面的进步令人惊异,但仍然未趋成熟.双方交战第一局似乎印证林海峰还真太嫩,坂田引领棋局,处处得手,完胜此局,拔得头筹.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坂田潜在的危机在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己.单讲棋艺坂田应比林海峰高,成绩摆在那,不服不行.但围棋比赛需要综合因素,尤其七番胜负如跑马拉松,开始领先不等于最后领先.赛前桥本宇太郎说:"无论怎么看坂田君都令人担心,身体条件能够满意吗?话说当年坂田已45岁,冠军多,征战多,高强度比赛必然透支体力,据说当时坂田牙都掉光了.王维笔下"草枯鹰眼疾",鹰眼锐利敏捷的前提条件是草木枯黄,猎物容易发现,坂田糟糕的身体条件,无异于枯草衰木,比赛中被抓住漏洞就难免了.

  如果说第一局林海峰像只兎子被追着跑,第二局脱胎换骨变成了鹰,目光犀利,该出手时就出手.前五十手林执黑成四角穿心之势,至81手上边擒获白十子,至111手又叼吃下边白二子,以后最大限度压缩白领地,至159手处处定形,最后四目胜,让坂田领教了20多岁小伙子的生猛与老到.

  4.雪尽马蹄轻。
  前两局双方打成一比一,第三局双方谁也不敢大意,各自使出浑身解数殊死一搏,比赛进程之胶着之激烈之浑沌,让人惊叹不已.从64手林海峰执白左上角开劫,中间坂田在中腹85手又开一劫,劫来劫去,反反复复,寸土必争,寸利必得,谁都想一下致敌于死地,偏偏对手之强韧又谁都击不倒谁,下到161手才把劫消了,近百手的纠缠争斗令人看得大呼过瘾,也充分体现绝顶高手走钢丝般的斗智斗勇.全局共下了304手,最后结局竟然是和棋,当时黑贴五目.按规则和棋判白胜.这一战可说是胜负的分水岭,坂田呕心沥血,拼了老命,苦战到底还输了,从运气讲太背了,从士气讲大受挫折,从体力讲元气大伤.对林海峰而言,赢了此局,如同看到冰消雪化,前景一片光明,那愉快心情用"雪尽马蹄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5.忽过新丰市.
  承接"雪尽马蹄轻",猎人们策马扬鞭,纵横驰骋,瞬间奔过新丰市.林海峰第四局顺帆顺水,掌控自如,兵不血刃,不战屈人,赢下第四局.

  6.还归细柳营.
  新丰市与细柳营都是汉朝的地名,细柳营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处,王维诗中用典借指尽兴归来.诗人描述观猎有放有收,围棋比赛前面下得再好,关键还看谁笑到最后.第五局绝地反击的坂田显出剃刀本色,前六十手右边貌似被白围攻的黑棋利用白缺陷反攻倒算,把白棋冲得形碎,坂田执黑中盘胜.双方前五局战成三比二,因为有一盘是和棋胜,所以近乎平分秋色,第六盘感觉坂田力不从心,主观意志上非常想赢,不愿名人宝座落入一个20多岁后生手里,但实在不在状态,最后点目输了12目,宁可点目负,也不肯投子输,让人体验胜负世界的残酷.4:2挑战坂田成功,成为日本最年轻名人,林海峰一战成名.据说林海峰登基名人位,回台湾受到热烈欢迎,更增添还归细柳营的意味.作为大陆棋迷,也应为林海峰取得的成就送上掌声.

  7.回看射雕处.
  读李昌镐,马晓春,小林光一,曹薰铉和林海峰,每读一次都是一次回看射雕处,每读一次都有色彩斑斓令人回味无穷的场景,观猎与观棋重点在过程,遗撼的没看到的还很多很多,欣慰的围棋可看的还有很多很多.

  8.千里暮云平.
  王维诗中描绘的,从出猎时的风起云涌到归来后的风定云平,正如我们多少年后重温围棋史上的重大赛事,心情平静很多,平和很多,每个巨星都有辉煌的往昔,也有被超越的时候,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谁输谁赢乃兵家常事,最重要的是体验围棋带给我们的快乐.

  读王维的诗让我理出行文的线索,在欣赏林海峰围棋之路的同时,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实在是高雅的享受.

TOP

读林篇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来源:弈城论坛 独修棋身

  上篇回顾了林海峰的成名之作,1965年4:2挑战坂田名人成功,一次比赛犹如一次观猎,观察林海峰一个时期,又该如何展示呢,王维的一首[汉江临泛],让我眼界大开,赏人似赏景,阅历如游江.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上篇提示林海峰杀到坂田帐前,坂田没放在眼里,甚至断言,不可能诞生20岁的名人,意思过我这关没门.也许应了那句:大意失荆州.赛后坂田坦率地承认"归根到底是对林君重视不够,他不仅计算缜密,而且体力和气势上也胜过了我,确实是彻底的失败."怎么解读林海峰强大的精神力量,坂田评价林:在精神方面他已成熟,对局中绝无神经质的反常举动,充分具备了中国人那种大仁大量的良好性格".  溯本追源,坂田从林海峰身上感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王维[汉江临泛]诗的首句也是溯本追源,"楚塞三湘接",纵目远望,汉江与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汉江不仅与楚塞三湘接,还与荆门九派通,汉江流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如此可想场面多么雄浑壮阔. 林海峰能与坂田抗衡,光靠精神强大肯定不够,一定要博取众长,海纳百川,我浏览过林海峰著的[布局大全],此书堪称通览古今,精益求精,分门别类,融会贯通,这些奠定了他成大器的基础.

  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卧楚塞`接"三湘"`通"九派",其势汹涌澎湃,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林海峰一鸣惊人,横空出世后,快马加鞭,马踏连营.1965,1966,1967年连获三届名人称号,1968年又夺取本因坊称号,集名人本因坊一身,此后本因坊三连霸,1974年前共获七次名人称号,曾经一马当先,也曾经与大竹英雄共创竹林时代.王维泛舟江上,不仅看水,同时看山.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林海峰崭露头角后,虽然锋芒毕露,锐不可当.但也不是所向无敌,一马平川.期间也有曲曲折折,潮涨潮落,云遮雾挡,恰似那山色有无中.1971年林海峰的本因坊位被石田芳夫抢去,1974年名人也被石田芳夫篡位,一时成了无冠王.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林海峰将演绎新的传奇一幕.

  3.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王维的艺术功力能把静表现为动,给人出神入化的感受.郡邑是城池,它怎么能浮起来,远空是静物,它怎么能动起来?因为船在上下起浮,波澜在惊涛拍岸,这种审美体验入情入理,令人叹为观止.话说竹林时代有个奇异现象,两人同年同月生,林海峰1965获得第一个冠军--名人,大竹也在那年获得第一冠--首相杯.以后十年,两人虽然冠军都各自拿了不少,却从来没在决赛相遇,竹林相争,鹿死谁手,成了棋界的期盼.这一天终于等来了,1975年,大竹把石田赶下名人宝座,1976年蝉联名人,1977年迎来挑战者林海峰.竹林同时崛起,巅峰对决竟在12年以后,此时大竹为王,林海峰无冠,二马争先,且看名人归竹还是属林.

  决赛第一局,双方小心翼翼,玩起太极推手,楚河汉界,画地为牢,棋局颇有美学结构,右边黑白分割,黑多几目,左边与中间大片地带黑白各占半壁江山,分割得清清楚楚,秋后算帐,林海峰执白胜半目.此局看双方功力伯仲之间,半斤八量,势均力敌.表面看风平浪静,实际互探深浅,刀光剑影,急风暴雨,后会有期.

  第二局林海峰执黑三连星,看来三连星并非武宫专利,黑贯彻大模样作战方针,大竹针锋相对,打入再打入,意在最大限度洗光黑空.黑缠绕攻击至135手,白大龙首尾不能兼顾,似乎找个投场,黑137割掉白龙尾巴,白就投子了.

  第三局是令大竹撮火的一局,行棋至121手,黑在左下角接,以为先手得利,命令白左下补活.谁知白122手脱先,要分断黑中间与下边的联系,胆敢不补,大竹拔剑出鞘,123手至129手格杀勿论,行棋至136手发现白122手的妙处,可以接应白大龙脱险,于是黑137手无奈断吃122一子,138手白反攻倒算,反吃左边黑龙,最后双方转换,白奠定胜局.这盘棋展现林海峰的算路与力量.

  第一局半目负,第二局137手速败,第三局被反攻倒算,点背的大竹,第四局被林海峰牵着鼻子走,仅下149手黑就斩获白棋一条龙.竹林决赛首次交锋,林海峰零封大竹,破竹四连胜,第八次获得名人称号.间隔几十年后欣赏林大师的巅峰之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围棋的魅力,正所谓: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4.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诗结尾运用典故,表达泛舟汉江,如此好山好水好天气,当一醉方休.读诗与读棋结合,相得益彰,诗棋共赏,其乐无穷.林海峰取代坂田,也许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战胜同令的大竹,攀登上新的高峰,令人欢欣鼓舞,陶醉棋中.

  王维的诗写于公元七世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好诗百读不厌,好棋也该回味无穷,"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林海峰六十多年的围棋之路可谓行万里路,弈万局棋,期待读林大师收获更多惊喜.

TOP

读林篇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来源:弈城论坛 独修棋身

  记得古力曾说,希望和小李一起下棋下到60岁,我理解这下棋的含义,应该是指活跃在一线,这愿望很好,也是职业棋手的天职.把一流水准保持到六十岁,不是容易的事,大陆围棋国手过了四十岁还征战一线的屈指可数,比较突出的是芮乃伟.由于新人倍出,竞争激烈,棋手过了四十岁渐渐落伍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像大李常昊不到四十已一冠难求,也习以为常.对棋手而言年过四十如入秋,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与二十岁的争春,与三十岁的比夏,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难虽难,但也不是办不到,有的棋手老而弥坚,比如坂田荣男,比如藤泽秀行,比如曹薰铉,比如林海峰.春夏秋冬,少了哪一景也谈不上四季,物以稀为贵,能欣赏老黄忠大战赵子龙,更是弥足珍贵.

  话说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棋坛几乎成了木谷门的一统天下,大竹英雄`石田芳夫`加藤正夫`武宫正树`小林光一`赵治勋等超一流棋手,几乎垄断了日本棋战的所有头衔.其中赵治勋岁数最小,风头却最盛.1983年,27岁的赵治勋在三连败的绝境中,连扳四局,从藤泽秀行手里夺得棋圣头衔,成为日本围棋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棋战冠军(棋圣`名人`本因坊),加上还拥有的十段头衔,集四冠于一身,俨然已成日本棋坛霸主.

  就在赵治勋风光无限,锐不可当之时,年过四十的林海峰突破重围,获得本因坊挑战权.年长的挑战年轻的,秋叶与春草争艳,七番胜负赵治勋一举三连胜,棋下到这份上,大概谁都觉得没悬念了,然而姜还是老的辣.命悬一线,背水一战,林海峰第四局抵白行棋从容不迫,灵活弃取,,中盘获胜.第五局赵治勋执白146手动杀心,封住黑一条龙的出路,黑147造劫,形成对杀,结果赵一条龙反被杀,林中盘胜.第六局赵治勋执黑135手夹,在白空里闹事,谁知一番折腾被一网打尽,仅152手林又中盘胜.七番胜负变成一番胜负,第七局林海峰兵不血刃中盘胜.三连败后惊涛四局中盘胜,让人领略了二枚腰的坚韧,让人欣赏到秋色的壮丽.王维有首著名的咏秋诗:

[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以林海峰的经历及棋风,结合阅读王维的咏秋诗,让人感慨颇多.在年轻棋手纷纷抢班夺权的背景下,四十开外的棋手要有所作为已很难,如果能有突破,那景象就似"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什么说林海峰够得上巨星,根本要有卓越的成就支撑,日本媒体曾对林海峰二枚腰的称谓有曲解,说林赢坂田靠翻盘,或者说靠捡漏.对此赵治勋站出来说:林先生完胜的好局占压倒的多数,坂田先生与林先生有过十一次冠军战比赛,而且全部是大棋战,结果,林先生八胜三负.赵治勋指出林海峰获胜的关键是在:深厚的功夫和卓越的大局观.深厚使坂田刀虽快但不致命,大局观使林海峰牢控局面.我觉得李昌镐与赵治勋可谓林海峰的知音,林海峰在日本棋坛最先达成1300胜,创下39年保留在大赛循环圈的纪录,获得几十个冠军,一盘完胜也许是偶然,那么多盘的完胜,足以证明林大师的实力.卓越的大局观,清晰的行棋思路,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硕果累累的成就,仿佛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坂田与林海峰交手,感觉对方没啥妙手,赵治勋与李昌镐过招,输了也不太服,觉得自己挺有机会,偏偏最后就赢不下来,无招胜有招,平淡蕴深功,正如王维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晃动中渔舟回来了。这场面多么淳朴平凡,用到诗里又是那么贴切美妙,寂静的秋景,平淡的生活,正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唐诗矩]解析:"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王维曾官至尚书右丞,能有如此淡泊自然之胸怀,多么难能可贵.平时看围棋评论,很多人崇尚华丽激烈刚猛暴力的棋风,我感觉大李和林海峰的棋貌似平淡,其实含蓄,李昌镐不惧曹薰铉,林海峰无畏坂田,以柔克刚,以王道对霸道,他们对围棋的理解自有过人之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指的春草,王孙指的隐士.春草由它枯萎,秋景让人留恋.王维笔下的秋色那么美,王维觉得朝中不如山中,向往安静平和的生活.围棋虽说是竞技体育,对靠围棋为生的人来说,不能不讲功利.但对一般爱好者来说,留恋于棋盘之上,无异于置身休闲娱乐的田园之间,本质上与王维诗的意境是相通的,所以读王维诗容易引起共鸣.

TOP

读林篇五: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来源:新浪博客 独修棋身 2014-03-25 09:04:53

  读林的前几篇尝试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来解读林海峰的棋与人,也许那几首诗有些棋友不太熟悉,其实王维通俗易懂千古流传的诗句很多,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诗与读棋何尝不是像采红豆,此物虽非彼物,然而都令人流连忘返,手不释卷,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读诗让人钦佩古人高远的胸怀与卓越的见识,很多用现代话表达不清的意思,古人一两句诗就点透了.比如我读大师们的棋谱,有点不合潮流,最新棋战还应接不暇,谁还去怀旧?记得写读李昌镐篇第一篇时,有棋友回复这种打谱的贴子没人理.其实读的根本是给自己读,有心得说出来,别人赞成的可以分享,别人没兴趣自然不理.我有时一篇贴子发出来,一篇回复都没有,反响极冷淡,无声的来,无声的去.王维诗云:"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赏景怡情,自得其乐,不求人知,心会其趣足矣.

  光是没人答理还好,有时你读谁还要挨砖头,读李昌镐`曹薰铉`小林光一叫哈韩哈日,读马晓春有人拿马个性说事,读林海峰似乎也犯忌.读完林海峰我想读读大竹,据说大竹当年很狂,现在中日关系又紧张,岂不是又逆潮流而动.其实读来读去着眼点在棋,王维诗云:"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到别人家虽然不敢随意题字,但欣赏竹子不必在意有没有主人.读大竹的棋,主要感兴趣他的美学大竹的称号有啥名堂,现在国人那么有兴趣看美国NBA篮球,看欧冠联赛,如果看看韩日棋手的棋也不成,也太老土了吧.有人不解,现在中国棋手那么牛你不读,读那些过时棋谱干嘛,这话又是幼稚,最新对局当然最吸引眼球,现场观摩已过了一把瘾,读旧谱在于对往事一无所知,有人说李昌镐`小林光一`林海峰的棋不好看,真怀疑这些人看没看,我看后的感觉是:高,实在是高!再说,经典赛事,名家名局又岂有过时之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下围棋特别强调大局观,林海峰到日本下棋六十多年,最具大局观的一手棋,是一直保留中国国籍,他公开说我的故乡在宁波.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所有世界冠军里,林海峰年令最高,无愧是弈林泰斗,以世界大赛创立以来划界,说棋坛第一长老属于中国人林海峰名副其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的小棋手千里迢迢到北京学艺,父母陪读,要出人头地已很不易,林海峰一介儿童,渡海跨洋,到异国学棋打拼,更加难上加难.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打出一片天地,创下超一流的江山,我感觉对林的评价也要有大局观,前几年我看媒体报道,王汝南院长曾明确说,他最崇拜林海峰,这不是客套,从资历,从业绩,从两岸关系,王院长的评价很有大局观,如果说姚明可以到美国打球,林海峰到日本下棋也是正常的.如果因为和日本有牵连就漠然置之,那可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开放的年代,对林海峰等海外棋手,应让他们感到西出阳关有故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读李昌镐`马晓春`小林光一和曹薰铉,我都是读到他们的顶峰止住,读林海峰读到顶峰意犹未尽,林海峰二十岁春季与坂田前辈分天下,三十岁夏季与同辈大竹坐天下,四十岁秋季与风光无限的赵治勋,小林光一,加滕正夫,聂卫平等争天下,夺得本因坊,天元与富士通的桂冠.五十岁冬季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洋证券杯上与李昌镐战满五局,某种意义上,李昌镐通过林大师的考核,才破茧而出,一步步走向辉煌.

  一.半目之绝学.

  1992年东洋证券杯决赛,林海峰与李昌镐交手了,那年林50岁,李16岁,一个夕阳西下,一个旭日东升,一个马行千里,一个始于足下,34岁年令之差,论辈份却是一个师哥,一个师弟(因各自师傅同出濑越门下),老少巅峰对决,论年龄纪录在当时老的已然最老,少的至今依然最少,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也许史上绝无仅有,因此我说50岁的林海峰虽然已过巅峰,但这段传奇经历不能不读.

  那年林海峰是代表中华台北出征的,决赛前两局放在台北举行,第一局双方互探深浅,150手后形势非常细微,200手后形势半目胜负,229手林海峰下出最佳收官手段,最后半目胜.这种官子定胜负的棋局也许平平淡淡,然而林海峰当年与坂田争高下,曾弈出和棋胜,当年与大竹名人战决赛,第一局也是半目胜,如今从官子第一的石佛手上刮出半目胜,功力何等高深.想想以后多少高手栽在大李半目手上,不得不感叹,顶尖高手之间的差距常在半目之间.

  二. 中盘发力,一举胜势.

  前两局双方战成一比一,第三局移师韩国庆州,林海峰先飞釜山,再坐两个多小时汽车到庆州.第三局林海峰执黑中国流布局,100手后冲击白中腹薄味,黑111手后双方混战,行棋至133手吃住白三子,一举获得胜势.看了这盘,再联想林海峰挑战大竹名人位,破竹四连胜,后三盘均力战取胜,挑战赵治勋本因坊位,三连败后惊涛四连胜,那气势排山倒海,可见林大师的力量也非同一般.

  三.移师汉城,成人之美.

  第四局移师汉城,李昌镐绝地反击扳回一城.决胜盘赛后林海峰第一句话:我漏掉了三次胜机.某种程度可谓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具体到棋局,黑123手如尖在142位简明优势.155手劫争转换吃了亏,185手最后败着,如在190位夹吃白一子可小胜半目.屡失胜机,也许主要在岁数大了,力不从心.也许运气在大李一边,天意要石佛出头,林大师成人之美.

   林海峰五十岁决战世界之巅,六十岁还挑战依田名人位,何止春来发几枝,而是四季常青,老而弥坚.

  读王维的诗与读林海峰的棋让人获益匪浅,所以非常认同: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由于资料有限,读林大师只是粗线条的读了一下,希望有条件读得多一些,细一些,弥补走马观花的缺憾.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