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四十不惑(5)——1984年全国围棋段位赛

原创 纵横自由 2021-08-29

1984年7月10日至23日(25日?),第五届全国围棋段位赛在承德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123名有段棋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经过14天12轮的比赛,37人获得了升段资格,五段以上有24人,升四段的3人,升三段的2人,升二段的1人,郭春林初段取得11连胜的好成绩。有7名棋手在定段组取得好成绩直接升为二段,另有6名棋手成为新初段。

从1984年开始,升段赛改为段位赛,九段也可以参赛,如果九段棋手两次达到升段标准,将授予“围棋国手”称号(不同于国手战冠军),本届比赛聂卫平、马晓春两位九段参加了比赛。统一比赛用时从原来高段四小时、低段三小时,变为全部都是二小时四十分钟,保留五分钟读秒。由黑方不贴目,统一为黑贴2¾子。12轮比赛如果平均分不到45分且胜局数不到3局,将保留原段位,但降一格参加下一届段位赛(本届比赛有3人降格)。升格标准为连续12局平均分达到或超过65分,或者达到或超过7个胜局者,可以恢复原段格。

此外《围棋》1984年第10期第19页最后有一句:本次比赛四段升五段、五段升六段的责任局数从14局、16局提高到18局(平均75分)和22局(平均70分)。此论述目前存疑,因为在赛后颁布的标准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从85年的段位赛报道中含有84年段位赛增补升段名单,可以判断这一标准其实最后没有被采用。其次关于责任局和平均分的说法也不明确,14局和16局是四升五和五升六第一责任局(也就是平均75分)所要求的最低局数,提高到18局(平均75分)和22局(平均70分),已经涉及到第二责任局的局数,这里是指四升五的第一责任局和第二责任局最低局数都提高4局,而五升六的第一、第二责任局最低局数也相应的提高2局,与四升五相同?

升八段:刘小光、曹大元
升七段:陈嘉锐、江铸久
升六段:汪见虹、康占斌、芮迺伟、王元、宋雪林、王剑坤、谭炎午、陈临新
升五段:陶坚海、车泽武、程征宇、阎安、王海钧、黄希文、张璇、翁子瑜、方天丰、倪林强、李钢、曾炳权
升四段:吴肇毅、牛力力、陈兆峰
升三段:张文东、龚涛
升二段:郭春林
新二段:郑弘、王亦民、施敏、田向东、丁波、吴道明、杨戎
新初段:梅艳、刘雅洁、胡晓苓、张晏秋、苏磊、余晓丹
段位赛后,198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重新修订《围棋棋手段位标准》、《围棋棋手段位标准实施细则》,1981年公布的试行标准随即废止。

新标准规定了国家段位和地方段位;定段办法和升段办法,这里的“定段”明确为少年棋手获得初段资格的途径(通过有段棋手的测试对局10局以上,胜率在50%左右的),在获得初段计分资格之后,通过段位比赛,获得段位;首次将升段有效对局从以往的全国围棋段位赛对局,扩充到全国围棋团体赛、中日正式对抗赛中与有段棋手的对局;段位赛分先贴子计分标准做了大幅度的改变(如下表);全国围棋段位赛升段有效对局原则上是按照三段段差安排,但是团体赛和中日对抗赛中会出现超过三段段差的对局,高段棋手可以要求将某一胜局不计入升段有效对局,但是败局不可以不要求计入。


根据新的计分标准,1984段位赛上的升段名单有所增加:

升六段:陈明川
升五段:栾斌、姚征、王洪军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