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日 经典棋文
本文原载于:《围棋天地》
作为一位不世出的大棋士,吴清源能够成为吴清源,可说是中日两国悠久传统与灿烂文化的结晶。生母的中国给予了他丰厚的文化滋养,给予了他不同于日本棋士的心理积淀,而养母的日本则给予了他先进的围棋技术,给予了他成长所必需的一切。
吴清源东渡日本,是在昭和三年(1928年)的秋天。当时他只有十四岁,还是个虽然气色不错、但却略嫌瘦弱的少年。
关于吴清源来日的前后,许多人已经在许多文章中进行了交代,在此就不赘言了。总之,让少年的天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日本朝野很多人的愿望,他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愿望实现的一天。
吴少年来日之后不久,日本就于昭和六年(1931年)发动了满洲事变,此后遂在日中战争的泥沼中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战争与棋界对爱心与和平的需要是格格不入的。当吴清源面对着这场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日中纷争,他心中的那份痛楚自然是难以向外人言表的。不过整体而言,日本棋界对他并没有什么基于民族的歧视。
这诚然是非常可贵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我也曾经作为一个军人走上战场,亲眼目睹了日军的许多残虐行为。我不能不承认,许多日本人之所以对吴清源没有任何民族的偏见,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已经将吴清源当作了日本人而已,这终归还是一种莫大的偏见。处于这偏见的漩涡之中,吴清源自然就身不由己地踏上了一条密布荆棘的道路,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虽然上过前线,但是并没有直接杀伤过任何人,可是即便如此,我终究是以一名军人的身份参加了那场战争,因此,对于日本军队所犯下的罪行,我不能不从心里由衷地感到惭愧,并时时不忘反省。
吴清源自来到日本开始,就受到棋界的热情接待,得以在非常优厚的待遇之中专心致志地下棋求道。当然,尽管如此,我们的罪愆也不会有丝毫减轻。不过,我必须予以强调的是,日本棋界以吴清源为中心上演的荡气回肠的历史,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一个例子,一个证明日本人绝非毫无和平之心的民族的例子。可是与此同时,我又不能否认,那在理想的环境中成长为昭和棋界最高荣誉担当者的吴清源,终归是一副旅人的姿态。
十几个世纪之前,双目失明的鉴真在奈良建立了唐招提寺,将律宗引人了日本,我们可以说,他既是一个中国僧人,也是一个日本僧人。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亲手以律宗的纽带将中日两国紧密连接起来的鉴真,无论如何也不会被认为是一个旅人;可是在当时,无论鉴真是一个多么了得的高僧,在世人眼中恐怕也不免会带上几分旅人的色彩吧。
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些,是因为吴清源固然是作为昭和棋界的中枢,在那段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但是我们在谈论关于他的一切时,都是以当今的思想为出发点了。实际上,无论是我们之于吴清源,还是奈良朝时期的日本人之于鉴真,那份敬爱之心都是超越国界的。这样的一种立场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思想当中,这一点是必须予以确认的。
吴清源和鉴真的不同在于,他来到日本是为了学习,他的目标是日本的棋圣和名人。同时,吴清源更遭遇了鉴真时代所没有的日中战争的不幸事态。可是,正如奈良时代的日本人必须向鉴真学习所有的佛经和教义那样,今天所有的日本棋士也必须向吴清源学习他献身棋道的精神。我虽然不是职业棋士,但是我相信,在和宗教一样没有国界的棋界当中,吴清源的后辈们一定都在祈求棋神将曾经给予吴清源的一切恩赐给自己。
像吴清源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大棋士究竟是如何成就的?仅仅“天才”两个字显然是无法解释。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这涉及到他的信仰心、国籍、修业的环境,永不懈怠的修业之志,不可思议的发想、冷澈的胜负心,还有其他众多的要素。要将所有这一切眹系起来,我也只有不揣冒昧,以自己这支笔追寻一下吴清源成长的足迹。
吴清源是世所罕有的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为了他能够顺利来日,山崎有民、濑越宪作和大仓喜七郎诸君都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吴少年来日前一年的昭和二年(1927年)夏天,井上孝平五段访华时,曾经和十三岁的吴少年进行了数盘对局,吴少年在二子局中轻松胜出,即便让先也是优势历然。在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井上孝平五段自己的话来说明。
“最初的一局棋体现了少年的力量。他下的并不是不讲究棋形的棋。少年对日本围棋既有的定式都十分了解,而且,在一些旧定式上似乎还加上了自己的更正。可以说吴少年已成大器。我最多也只能让先取胜而已。吴少年或许是棋界的一个重大发现。”
这就是对手井上做出的中肯评价,指出了吴清源的棋中所隐藏的自在性。
井上与吴少年最终打挂的一盘让先谱被寄到了濑越宪作那里,不久之后成为吴清源老师的濑越看了棋谱后感叹道:
“可以称为完璧,让人仿佛看到了少年时代的秀策。”
这样的赞词,吴清源是当之无愧的,以一名十三岁的少年,能够受先与日本的中坚棋士对垒,无论如何都是近乎奇迹。
吴清源后来回忆说,和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棋士刘棣怀、顾水如等人不同,他走的完全是一条自学之路。他的父亲吴毅是东京帝国大学的留学生,在留学时爱上了围棋,归国时带回了大量的棋书,在吴少年的成长中给予了巨大的帮助。
十三岁的时候,吴少年就已经具备了受先和日本中坚祺士抗衡的能力——换言之,达到了相当于日本职业初、二段的水平。事实上,即便是一个日本的少年,从幼儿时期就接受职业棋士的指导,能够在十三岁时人段,都已经非常值得赞扬了。吴清源完全靠着自学达到这样的水平,只能说是他那不世出的天才使然,这至今仍然是脍炙人口的棋坛佳话。
不过,人的成长和成功其实是分为许多不同类型,既有循序渐进的,也有一鸣惊人的。比如当时日本年轻棋士中的希望之星木谷实,在十三岁的时候根本就乏善可陈。木谷达成实质性飞跃,是他因为关东大地震而和老师铃木为次郎共同生活了半年之后的事情。木谷是十五岁成为初段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将他归人大器晚成的类型,可是无论如何,与他相比,吴清源的确会给人以领先一步的感觉。
事实上,转年的昭和三年(1928年)秋天,十四岁的吴清源来到日本.就很快被认定为具有三段的实力。昭和五年(1930年)春天,他正式出现在了大手合的赛场上。
即便是一个日本的少年,从幼儿时期就接受职业棋士的指导,能够在十三岁时入段,都已经非常值得赞扬了。吴清源完全靠着自学达到这样的水平,只能说是他那不世出的天才使然。
在此之前,他曾经参加过一系列新闻棋战,除了在著名的模仿棋对局中败于木谷,其他比赛全胜。昭和五年春天的大手合中,他仅负木谷一局,取得七胜,秋天的大手合中没有和木谷交手,取得全胜,升为四段。昭和六年(1931年)春天负于木谷和长谷川,取得六胜,秋天的大手合依然是没有和木谷交手,依然是取得全胜。吴少年势如破竹。
不过,至少从交手战绩上看,天才少年吴少年面前还有一个强大的堡垒尚未突破,那就是不动如山的怪童丸木谷实。
(张江、杜宇/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