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个围棋职业棋手的江湖四十年(6)-——最早的围棋“北漂”的故事

2018年3月28日   棋友文采


本系列作者黄希文老师,11岁开始学习围棋,13岁跟随恩师聂卫平棋圣从牡丹江到北京,开始了30余年的围棋生涯,14岁成为围棋职业棋手,1979年进入国家队,1982年定为四段,1990年升为六段。20世纪80年代有“东北棋王”之称。棋风雄健有力,擅长“围大空”、“杀大龙”。

三、加入集训队、观摩全国赛1

从哈尔滨回牡丹江没几天,就接到了聂老的来信,当时不象今天通讯这么发达,普通电话都很少,更别说长途电话了,比较快捷的联系方式是打电报,也得四小时后才能收到。聂老在信中通知我去哈尔滨省集训队报到,和他们一起去合肥观摩全国比赛,占教练名额,此消息又令我们师生大喜过望!

家里准备了一些简单衣物等用品,就去哈尔滨和聂老率领的省队会合了。这是第一次自己单独出门,坐了一夜的火车,是孙铁瑞孙老师去车站接的我。

后来了解到,聂老与我下了棋之后,就想为我改善学棋条件,当时全国赛已报完名了,不能换人,换人也不太好,经费是按人头计算有数的。聂老就到当时省里管文教的书记军表苏民苏政委那里为我说了不少好话,经苏政委同意,再加点经费,带我去全国赛观摩、学习。这才使我从此走进了全国的"围棋江湖"。

这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去比哈尔滨还远的地方,而且是第一次坐"卧铺",与其他几位相比,我显得有些"土气",因为没见过啥世面。下面介绍一下我们这一行人:关于聂老就不必多说了,那是中国国棋第一人,那时是我心中的"神",现在仍然是。薛至诚薛老师是北京知青,下乡在离我家不远的黑龙江宝清县,当时在我们那里,北京、上海等地的"知青",在我们眼里就是“洋人”,薛老师多才多艺,不仅围棋得过省运会冠军,蓝球打得也非常好,有点专业的感觉,他还能讲故事,把他看过的书和外国电影讲得绘声绘色,记得一路上给我们讲的一部外国电影《他们比男人更凶狠》和一个叫《林强海峡》的故事,其他我就不记得了。陈兆峰出身书香,其父亲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也会下围棋,兆峰老实厚道,棋风也跟他人一样;牛力力父母都在"哈一机"工作,当年是生产坦克的军工企业,在那里工作的都是国家的人才;鲁健的爸妈在哈尔滨气轮厂做技术工作;王朝宇好象也当是教育世家。我们一行人乘坐的是当时哈尔滨直达上海的56次快车,说是快车,比现在的快车慢多,更别提跟现在的高铁比了。好象是后半夜到蚌埠下车,得转车才能去合肥。

到合肥后,我们和各省市的代表队一样,都住在一个省级招待所里,由于我是后报名的,一开始没有固定住处,今天这住一天,明天那住一天,记得比赛的第一天是临时住在安徽队的房间里,是后来的陶坚海五段带我去的。陶坚海是当年安徽队第四台,不幸的是前几他英年早逝,真是令人叹息。

比赛在一座体育馆里,在赛场内外我见到了许多在书上和听说过的名人: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沈果孙、罗建文、黄德勋、华以刚等,还有后来我们这一代的名人:马哓春、刘小光、邵震中等。

比赛先进行团体赛,正好第一天的比赛就是我们队遇安徽队,好象除聂老战胜王汝南王老外,其他人都输了。当晚快睡觉时王老回来在蚊帐里一边扇扇子一边说他输的好象有点"冤",幸亏其他四台都赢了。其实这是一种"借口“,有时就是一种为了自己的面子的行为,许多职业棋手也包括我输棋后都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技不如人。其实据我所知,自1975年聂老获得全国冠军后,国内只有"二德”偶而还能赢他,其他人几乎无人能赢,"二德"即陈祖德和黄德勋,此二人棋风是上来就跟你决战、"玩命",所以聂老有时也难以保证不失手,这次比赛好象就输给黄德勋黄老一盘。虽然当时聂老处于几乎无敌状态,但我们队后四台明显实力不行,没有进入决赛团体前十二名。那时我们省还没有成立专业队,只是临时拼凑的业余集训队,自然不行,而其他省市早已建立专业队,如上海、浙江、江苏、四川、山西、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市,他们基本都进入了决赛,全国大多数高手也都在这几个队里。


想优惠购买或团购黄希文《阶梯围棋教室》等系列围棋著作或需棋艺指导的棋友欢迎添加黄希文老师微信——微信号:H18611899560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