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博客 谢锐 一个棋迷的BLOG 2014-03-12 13:51:35
中国围甲才是真正的“黄金交椅”
日前,跟随围棋赛事采访报道40年的韩国著名围棋记者朴治文撰文,认为韩国围棋近十年来非但没有前进反而退步。虽然国际比赛成绩不好,但朴治文羡慕日本的围棋体系下赛事稳定,奖金丰厚。他尤其提到棋手在日本社会地位很高,而在韩国围棋手还没受到足够的尊重。
朴治文写道,日本大三冠(棋圣战、名人战、本因坊战)冠军奖金分别达到4500万日元、3700万日元、3200万日元,其他小四冠的冠军奖金在1000万日元左右。大三冠奖金是一般职员的8-10年左右的年薪,而小四冠奖金是一般职员2-3年薪水,棋手只要拿到冠军,就能保障过上富裕的生活。而韩国大赛冠军,几十年停留在不足职员一年的水平中,近些年所谓超过1亿韩元的冠军奖金,也不过是三星公司中级职员的一年薪水而已。
朴治文认为日本棋战设置合理,日本大三冠的循环圈赛被称为“黄金交椅”,一旦进入循环圈,也能达到入职两年左右职员的年薪,各种本赛收入也可以达到年薪水平,这样受惠棋手可以扩大到接近100人左右,常年进入本赛的中坚棋手也可达到五六十人,他们的生活可以保证在中产阶层以上水平。这样的体系,让日本棋手不用为生活压力过分担心。
此话题有点大,但日本棋战设置早已遭诟病也是事实。各大棋战由新闻社主办,各自闭门造车。在《读卖新闻》等纸媒鼎盛期,无需为棋战前途担心,但在今天,谁还敢保证日本棋战稳定如昔?《读卖新闻》广告收入逐年下降,网上已有为何还要赞助棋战之质疑;《产经新闻》主办的十段战差点夭折,后将冠军奖金减至一半才勉力维持。
日本人恪守传统近乎守愚,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更改传统。然而,富士通杯、丰田杯、CSK杯终究还是先后停办了,这足以为棋圣战、名人战、本因坊战等七大头衔战敲响警钟。一旦各自关门自娱的七大棋战出现动摇,日本职业体系随即土崩瓦解。这一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
日本棋战奖金的设置有利于中坚棋手,但也只是相对而已。2013年,六冠王井山裕太九段的奖金达到1.65亿日元,年奖金第二名张栩九段仅为3524万日元,女流名人、女流棋圣获得者谢依旻六段以1458万日元的年奖金排名第六,排名第十的志田达哉七段年奖金1042万日元。谢依旻与志田达哉的年奖金分别约合87万元、62万元人民币,在扣除税款后,这样的收入也只是一个大公司中级职员水准。
中国棋战的设置与日本相比,优势要明显得多。围甲、围乙联赛共有26支队参赛,吸纳了100多名职业棋手参与其中,围甲联赛贯穿全年,参赛棋手只要胜率过半,年收入20万元以上即可保证,受惠面甚广,保障了一线棋手们的基本收入,这才是真正的“黄金交椅”。
而类似棋圣战、名人战、天元战、理光杯、阿含·桐山杯、衢州·烂柯杯这些头衔战则为一流高手提供了高收入,只要获得一个头衔,年薪即相当可观。这些棋战的赞助与宣传均为开放式,任何赞助商和媒体均可进入,风险降至最低。
中国棋战赞助商的参与量远超日本,中国围棋的活力亦远甚于日本。当然,这首先与经济大势密不可分。大凡经济发展处于快速上升势头时,围棋亦一片繁荣景象。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当时也是日本围棋鼎盛之时,各大新闻社纷纷举办棋战,富士通等大公司赞助棋战,日本围棋人才辈出,星光灿烂。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韩国经济则蒸蒸日上,向世界扩张势头强劲。这段时期亦为韩国围棋最强之时,常年十余项棋战络绎不绝,各大围棋赞助商走马灯似的登场。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李昌镐、曹薰铉、刘昌赫、李世石为代表的韩国围棋横行肆虐世界棋坛。
中国经济发展起点低,但近30余年来一直持续健康发展,终于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越来越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大力量,这其中也包括围棋。而今春兰杯、百灵杯、Mlily梦百合杯、姜堰黄龙士杯、穹窿山兵圣杯、华顶茶业杯等世界围棋大赛均来自于中国企业赞助,围甲(包括女子围甲)、围乙以及棋圣战、名人战、天元战、中信银行杯、衢州烂柯杯、威孚房开杯等国内比赛亦赞助稳定。
经济强大与围棋赞助并无直接关系,但如果有一拨热爱围棋的精英层次棋迷,两者就能完美结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营造出了2000万-3000万棋迷,现在那拨棋迷步入社会各个精英阶层,如春兰陶建幸、建桥周星增、贵州百灵姜伟、金立刘立荣、苏泊尔苏显泽、江苏恒康倪张根等,他们要么赞助围棋,要么通过媒介传播围棋,要么身体力行去推广围棋,这才营造出了围棋繁荣场面。话说当年日本、韩国棋战此起彼伏,柳暗花明,亦与庞大的棋迷精英层的推动不可分割。
中日围棋擂台赛效应不可复制,一旦擂台效应产生的精英棋迷退出围棋赞助,中国围棋的危机即接踵而至,这也是昨天的日本、今天的韩国围棋面临的问题。在围棋赞助上,感情力量远远大于商业力量,这也是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