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5-2-5 11:19 编辑
来源:豆瓣 会哭的狗 2008-12-23 11:18:39
如果不说很早以前的名人,而说老前辈,在我,首先得说吴清源老师。木谷实、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高川格、藤泽秀行,他们和吴清源老师一样都是伟大的棋士,但是给我影响最大的却是吴老师。如果说到个人之间的交情,那是我小时候,在四谷的木谷道场,吴老师和我有过三言两语。还有,我三段的时候,执黑和吴老师有过倒贴子的公开赛,仅此而已。总之,对我来说,吴老师是神人,是万难接近的,现在的吴老师仍然精神矍铄,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在王座战上,我输给王立诚的时候,吴老师说:“治勋,着法无理吧,这样可不行,到我家来,我告诉你。” 不得不佩服吴老师的率直,一般人会说,“来我家玩儿吧。随便做点儿什么吃。”可吴老师是个纯粹的人,说话从不绕弯儿。当时弄得我诚惶诚恐。我是在十五岁左右,认真地摆过四卷本《吴清源全集》的棋谱。那时正是棋力大长,准备着初试锋芒的时期。正巧在这一时期与《吴清源全集》相遇,真可以说是幸运。有了时间,我就摆棋谱,记得摆完第三遍,收有吴老师全盛时期的棋谱的第三卷已经破破烂烂了,我又买来了新的,开始了第四遍。当时不像现在,每星期对局不多。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可以把棋谱按次序输入电脑,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总谱了。所以那时候的少年棋手们总是面对着《秀策全集》,《吴清源全集》。为什么一头扎在棋谱里呢?因为棋谱里有可学的东西,值得学习的越多,所受影响就越大,实际上,吴老师的围棋给我的启迪最多。可以说,在围棋观方面,在基本的思考方法方面,我受到了吴老师的极大影响。具体说起来,并不是很难的问题。这是业余爱好者们也知道的,即吴老师那有名的速度感。他的每一盘棋都充满了速度感。在局部,除了必要的着法以外,并不过分追究,飞快地抢占边上的大场,总是领先对手一步,不停地飞跑,所以,看吴老师的棋就像看田径比赛或是足球赛。这种充满速度感的大棋士可谓前无古人,并且,他的脚步那么轻快,一点儿没有滞重的感觉,更为新鲜的是,他远离肤浅的常识,就像外行一样,采用原始的着法。昭和八年(1933年),他和木谷老师一起公布了新布局。当时,木谷老师二十四岁,吴老师十九岁,其年龄也令人吃惊。正是在这一时期,吴老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逐渐为世人所知。比较木谷老师和吴老师的棋风,两者都是只用一手占角,而不再补一手守角。但是木谷老师在星位、高目、五五落子,而吴老师在星位和三三落子。从布局整体看,木谷老师重视中央的势力,而吴老师重视快速抢占边上的大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两者的区别。总之,新布局把普通围棋爱好者都卷进了兴奋的旋涡,可见当时木谷实和吴清源的名声是相当大的,吴老师从青年时代起,就一贯信奉速度重视主义。但是不单单只是速度,局部的处理方法也很明快。也可以说,这种处理方法十分简捷。对局部不过分追究,并且手法轻妙,所以,吴老师很少有以厚势为背景强力推进的棋。也许就是这种棋风吧,很适合我天生的气质,不过现在的我,如前所述,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已经不再习惯那种简单区分棋风的思考方法了,讲究速度,同时也要注意走得扎实,走得扎实是为了下一着有速度感。我现在希望自己的正是这样。吴清源老师的悲剧 我先在这里冒昧他说上一句: “没准儿吴老师并不是很强的棋手!… 请读者留意“没准儿”。这一保留。因为这是我脑海里有时会闪现的率直的感想。要想说清楚这一感想,恐怕还不那么容易,我来试着说说看吧。吴老师的围棋没准儿是个悲剧,又是“没准儿”,因为这是有关人生奥秘的题目,所以很难断定。不是说老师的人生是悲剧,而是说老师的围棋是悲剧。现在,不用说吴老师是著名的大棋士,但是到了将来,还会在棋史上得到那么高的评价吗?比如说秀荣,也许更有可能得到高度的评价。不敢断言,而说“没准儿”是就吴老师围棋的具体内容而言,“悲剧”也是就他的围棋的具体内容而言。吴老师大成以后,主战场是十番棋战(降格战)。有时候是与和他齐名的最强者的十番棋战。十番棋战是主要棋战,又是降格战,所以是真刀真枪,还有,有希望的年轻棋手轮番挑战的十番棋战、四番棋战,每年一度与本因坊的三番棋战也是他的战场,其他棋战一概与他无关。作为主要棋战的十番棋,对手以本因坊为首,全都是实力相当的豪强。木谷实、雁金准一、桥本宇太郎、岩本熏、藤泽库之助、扳田荣男、高川格,这些人几乎都被吴老师降了格。从互先到先相先,再到定先。在没有贴子的情况下把对手降格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比方说,在互先的场合下,执黑连胜之后,执白还要连胜两局。就是说一共要连胜四局。真可谓至难之极。谁都能看到,其难度要大大超过秀荣从定先开始把对手降格,这样的话,吴清源就应该是历史上的大棋士,而不能说“没准儿吴老师并不是很强的棋手”了。这里不能不涉及围棋本身的微妙变化。过去,围棋有过黑棋白棋都靠力量和技术取胜、绝不强施无理之着的时代。到了现代,特别是到了战后十番棋战的时代,单单执黑战胜强手还不行,还必须执白。这才是难事。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几乎盘盘都出不少无理之着。我曾仔细地研究过吴老师的棋谱,很为他的无理着法之多感到惊讶。这大概是因为在没有贴子的情况下,执白要想取胜就不得不勉而为之吧。并且,这些无理着法并不一定都受到对手的追究。我总觉得这里关系到围棋观,即对围棋本质的看法的问题。总之,行棋本身多少有些无理,这样,整体上给人无理之感的棋就这样出世了。所以,十番棋战的时代结束后,出战了一两次互先贴子的棋战,无理的棋性就呈露出来,怎么也不能如愿取胜。就是说,在没有贴子的情况下能够战胜先相先的对手,在贴子的情况下却不能战胜互先的对手。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吴老师的围棋是悲剧的原因。虽然吴老师出了交通事故,身体受到了影响,但是我总觉得,他的围棋构成本身漂着某种悲剧的味道。不过,十番棋战的业绩是值得称颂的,尽管如此,本节开篇的那句话仍是我个人一直不能释怀的一点疑问,但那并不是吴老师的责任,而是因为他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江户、明治。过去的名人的围棋思想和对围棋的看法是那样的伟大。这些通过棋谱也可以知道。摆一个棋谱,不但能了解棋手的强弱,而且能看到他对围棋的看法、他的节气。这样的历史后浪推前浪,一直到没有贴子的时代与贴子互先的时代的转换期,转换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吴清源老师。处在转换期,又超越了这一时代的,是吴老师,他那孤高的形象独树一帜。这种作为棋手的悲剧,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吧。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吴清源的世界从各种角度来看,都是意义深远的。这种说法有点儿抽象,可以理解为,围棋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他那里。他的围棋包容一切,这正是其他大师所不具备的。吴老师以十番棋战为主的实绩流传至今,但是报纸杂志并没有充分理解他的围棋的内涵。甚至一点儿也没有把吴老师围棋的真髓告诉爱好者们。我十几岁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正是他的这些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在这里,我只试着谈了其中一点儿,详细说明需要更大的篇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