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杨志存: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⑧南腰山,难忘知青经历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22-5-4 18:34 标题: 杨志存: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⑧南腰山,难忘知青经历
2020-05-02 11:10:39 红网时刻
1967年10月14日,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值得记住的特殊日子。这天,《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正式发布了。
我闻讯后,赶到母校长沙市五中(现长沙市雅礼中学),但由于我们这批六六届初中毕业生已没有了升高中的可能,因而被告知在家待分配。
1968年8月25日,《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发布后,长沙市五中的领导权被工宣队接管。那时,老三届的高、初中毕业生都面临同样命运,即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部队、面向基层。
初76班的同学中,雷大军、李梦奇、赵洪、赵滨秦等入了伍,彭德普、余立良、杨建凯等农村同学回家乡务农,其余的大批同学去了由学校联系的沅江县农场或插队落户。我和同在五中六八届初中毕业的妹妹杨锋,则由父母安排投亲靠友,于1969年1月到河北省完县腰山公社南腰山大队插队。
[attach]222947[/attach]
1968年,长沙市五中初76班上山下乡前,部分同学合影留念,后排左二为杨志存
由长沙出发前,我脑海里充满了期待和向往,那是因为我从小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梦想自己也能成为英雄,而即将去的地方,也是英雄辈出的革命热土,不能不让我心怀憧憬。
完县是个小县,位于保定市西郊,太行山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山与丘陵,平原约占2/5,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万多。199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完县改名为顺平县。南腰山村往东距保定市只有25公里。南腰山往北约2公里是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北腰山村,登上村后山顶,可远眺易县境内的狼牙山,那可是“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的发生地。
南腰山东边的保定,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武工队》的活跃地,保定东南是《地道战》的主要战场冉庄;往远点,是雁翎队和《小兵张嘎》的家乡白洋淀;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的故事都发生在冀中平原。马宝玉等人的“狼牙山五壮士”,还有高传宝、史更新、杨晓冬、魏强、张嘎等英雄人物铭刻在心,能在这片热土落户,怎能不让我热血沸腾呢?
记得当时18岁的我和16岁妹妹,还有株洲冶炼厂王枫姨的18岁女儿张庆华、16岁大儿子张亚平一起乘火车到了保定,南腰山大队民兵连长六顺赶着马车到火车站接我们,头一回坐马车挺新鲜的,一路上不停地问这问那,很快就到了庆华的姨父张辛酉家。
[attach]222948[/attach]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是杨志存的偶像
到大队部报到后,庆华和妹妹分到第一生产队,我和亚平分到第二生产队,大队给我们几个人腾出一栋两室的平房。
我们几个都在父母身边长大,备受呵护,如今独立在外,一切都要自理,还真不习惯。比如,大家都不会做饭,也不愿意做饭,怎么办?就每天“锤子剪刀布”解决,谁输了谁做。
对劳动技能,我们更是一窍不通。冬季要给地里上肥,这可不像湖南农村都是肩挑,而是用独轮车推。我们用安置费买了辆独轮车,在院子周围练习。别说还真不好掌握,东倒西歪的老翻车,引得我们自己和老乡们哈哈大笑。
我们学习能力还算强,没多久,便掌握好平衡技巧,能推行自如了,受到社员们夸奖。
[attach]222949[/attach]
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哥”张嘎与小胖。正是从小受到英雄人物事迹的熏陶,杨志存才对冀中平原充满着憧憬
春耕时节,我们学耪地,用长柄大锄锄草并翻松土壤,别看就往后锄再往前平的简单动作,开始怎么也连续做不好,我从笨手笨脚到能跟上社员们的节奏,那个开心劲就别提了。
我们秋收后才落户,也没分到麦秸,烧水做饭都得用煤,记得都是队里派马车到完县县城拉煤,这是我最喜欢干的活,因为可以学赶马车呀。
学习中得知马跑快走时速约20公里,最快时速可达60公里,可连续奔跑100公里,真是具有名副其实的“马力”啊。
那时,中央号召“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几个非常听话,坚持“早请示晚汇报”:每天出工前都要站在堂屋中,面对贴在墙正中的毛主席画像,举起右手挥动《毛主席语录》虔诚地呼喊:“首先,让我们敬祝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举行。在极不正常情况下,全会批准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定。
当时,还不太懂事的我,带头在地头组织二队社员批判刘少奇,搞得其他队学也不是,不学也不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当初太荒唐,究竟谁之过呢?
1969年4月1日,中共九大在北京举行。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涌现的战斗英雄孙玉国,也参加了这届大会,还与毛泽东等党政军最高领导人握手。一时间,孙玉国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
这一幕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拿到报纸后,跑到田间地头给社员们读报,宣传九大会议的精神,村里议论纷纷,说我们这几个知青,怕不是中央派来的工作组吧……
[attach]222950[/attach]
1969年的中共九大,孙玉国(右)走到主席台前,与毛泽东(左)和林彪(中)握手
其实,知青当时在村里并不太受欢迎。本来土地就不多,外来人还得分出一部分,谁会愿意呢?加上我们的一些“革命”举动,也打破了队里的宁静,大队负责人便找茬为难我们,排挤我们,还有人趁我们出工的时候到家里偷窃,甚至威胁我们的安全……这些事情发生后,远方的父母都很为我们担心。随后,他们按照国家政策为我们办理了招工、参军、病退手续。我、庆华、亚平、李富荣先后离开了南腰山村,只剩下妹妹一人还在那里坚守着。
1970年,国家注意到知青的种种问题,开始大张旗鼓宣传知青扎根农村的先进典型,坚守南腰山村的妹妹表现优秀,被完县树立为知青先进典型,先后担任南腰山大队支部书记、腰山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团委副书记、河北省团委常委,并被推荐为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后来,妹妹还参加了河北省知识青年表彰大会,与邢燕子、侯隽等人同台受表彰,妹妹的事迹被《人民画报》《河北日报》等报刊广为宣传。
我的知青生活虽然不到一年,但对一些人留下的记忆颇深:六顺和庄儿的关照,大平、二平的友谊,邻居玉书的帮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舅母无微不至照顾,都让我难以忘怀。
[attach]222951[/attach]
留守南腰山村的妹妹杨锋,与家在北腰山村的舅母(右)在做面条
1968年,毛主席先是派工宣队进驻各学校,由工人维持学校的秩序,由工人代表来当学校的负责人。然后,还派军宣队进驻各学校,由军代表主持学校的工作。
不过,学校的秩序仍未稳定下来,全国大中学都处于停课状态。当时,全国各地都处于混乱之中,学生到了毕业季却难以分配到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号召让大学毕业生到工厂、部队去,接受工人阶级和解放军的再教育,让中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通过《人民日报》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attach]222952[/attach]
妹妹杨锋在南腰山大队坚守到最后,成为河北省优秀知识青年
于是,大学生们逐步分配出去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便开展了起来,社会动荡和混乱的局面也逐渐平息下来。到1978年结束时,共有近2000万知青参与了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时代为中国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也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
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知识青年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可以说,“知青”这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标签。
欢迎光临 亦苏围棋社区 (http://ysgo.91em.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