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金华·棋人棋事之4-王伟:青春曾恋棋 一生当“种”棋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18-11-14 13:51     标题: 金华·棋人棋事之4-王伟:青春曾恋棋 一生当“种”棋

2018年11月5日   人物访谈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金华围棋俱乐部

从欧景名城第三学府校区到柳湖校区再到大世界校区……每周,王伟奔走在各校区间,察看教学进展,关注教学质量。金华围棋圈的这匹年轻黑马,从疯狂下棋到躬耕围棋教育再到开垦行业创新发展之路,王伟一路风流倜傥、青春肆意,一边积淀内心、成就人生。对此,他颇为感叹地说:“现在太忙了,要做好新型围棋教育产品,就得全身心投入,挺怀念过去那些年,有大把的时间游走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寻觅棋友,通宵‘战斗’,乐在‘棋’中……”

[attach]133065[/attach]


2015年,世界冠军柁嘉熹莅临三三围棋,并与王伟下棋。

成功逆袭“让9个棋”

玩棋,首先你得花得起时间。大学,无疑是人生中自由支配度最高的时期。18岁那年,王伟发现大学校园内,下围棋的身影逐渐增多,于是,这场命中注定的相遇,就此拉开序幕,围棋之缘持续至今。

“刚开始,早于我玩棋的同学说让我9个棋,我都赢不了,我就纳闷了,也很好奇。”那时的王伟,关于围棋,还是一张白纸,却以这样颇受打击的方式开启围棋之路。不甘罢休的他开始买书自学、摆谱、研究。“等我找到感觉后再去与同学一决高低,发现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夸张,很快就旗鼓相当了,后来兴趣逐渐浓厚起来。”

不久,年轻气盛的王伟发出逆袭挑战:“现在我让你们9个,你们赢得了我么?”果不其然,原先那些“先入为主”的同学们个个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至此,他信心倍增。毕业后,王伟的围棋足迹从校园走向社会。恰逢位于老图书馆的清波棋社刚刚开办,王伟便尝试着去检验自身实力,却常惨遭失败。“在棋社,我随便找个人下棋,就发现差距很大。”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碰壁”后的王伟又开始“发愤图强”,除了工作,一心扑在围棋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棋力突飞猛进。1999年,王伟参加TCL棋王赛,获得亚军。而那场“惊险之战”让他记忆犹新。“比赛先分两组积分循环,然后进行淘汰赛,我在八强比赛中遇到对手徐海金,刚上手,我一个局部就损失惨重,基本处于败局状态,但棋盘尚广,而此前我刚好学到了一个古谱,构思非常精巧,那也是一盘并不理想的对局,与我当时情形类似,于是我决定‘学以致用’,先在对方空角处视乎准备活出一块棋,但在活棋的最后一手不活,而在对方外围空断一个,引诱对方征吃,转移视线,暂时不管其它原本能做活的棋子,最终在对方征吃我的过程中,我声东击西,艰难获胜。其实我本来只是想尝试下,反正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对手还挺配合。”王伟回忆道,“20多岁那几年,我主要从事建筑行业。说实话,下围棋特别占用时间,但有棋在心,一切都是浮云。”

2003年秋,望着窗外落叶飞舞,王伟略有所思,精心策划了一周的“大戏”即将上演——在清波棋社,王伟与一位3段棋友下指导棋,让对方5个棋,但胜算极小。对此,所有人都惊呆了,觉得不可思议,凭王伟当时的实力只能让对方2子,俩小时的“搏斗”,格外精彩,观者如云。“下围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大脑或心理竞技,表面看着平静,内心压力非常大,当时我充分把握对方心理,巧妙运用方法,中盘作战时我就以比较强硬的手法击败了对方,但还不足以夺取最终胜利,一直对弈到最后,盘面上他还领先我十多目,而我心里清楚,对方由于之前的失利,心理非常恐慌,于是我做活角部定型,对方在心态失衡的情境下急于强力‘杀掉’我,而我的最后一击导致他棋形崩溃。”此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获胜后的王伟内心异常平静,开始顿悟围棋。回顾历经的一场场棋赛,王伟表示:“围棋是一项竞技性非常强的项目,最终考验的是人身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而在人生道路上,如果选择了一件事,前进时必然困难重重,很多人会怀疑自己之前的选择和判断,于是放弃甚至逃离,那么一切付之东流。而下围棋锻炼了我对不确定性事件的预见性和判断力,也让我学会了坚持与考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可能看到希望。”

[attach]133066[/attach]


2017年,王伟与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王汝南在丽水合影。

秦继忠:王伟下棋起步晚,但他很好学,进步飞快,过去在清波棋社,他常常坐在高手旁观摩至结束,全神贯注,一声不吭,然后回去仔仔细细复盘,甚至用纸笔画图深入研究。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当下的事业——三三围棋也成了金华围棋培训行业后来居上的弄潮儿,他不仅具备前瞻性,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理性实干、执行力强、肯吃苦、爱钻研。

棋迹遍布小半个中国

对弈时惊险刺激,棋盘外友谊长存,围棋情怀大抵如此。2007年,王伟转行做广电网络传输产品的销售工作,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由此,围棋视野也顺势扩大,他借出差之机与当地棋手对弈,领略各地围棋氛围,真可谓“踏遍小半个中国去下棋”。“我与很多外省棋友已有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友情了,现在也经常会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络。”

王伟回忆,印象较深的是第一次出差去福州,人生地不熟,他通过向出租车司机打听当地下棋的场所,花费了大量精力,后来先是在茶馆里与一些二流棋手下棋,水平参次不齐。“不过我很快发现高手们往往在打牌,水平次一些的则在下棋。我初来乍到,只能先与棋力弱于我的棋手对弈,获胜后引来了一位与我水平相当的棋手,激战了一个通宵,最终我以4:2战胜对方,运气还不错。”

此后,当地棋手们又请出了福州棋王陈志(常代表福州参加全国晚报杯比赛),相约某晚7时“开战”,因为不了解王伟底细,陈志的棋下得极慢。“我虽然也有所思考,但关于成败未作多想,而陈志非常谨慎,且实力强劲,最终我以半目之差败给对方。”

接下去几年,王伟又相继去了西安、北京等城市。西安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围棋氛围较浓的古都,王伟一到西安就开始打电话托人打听、上网搜寻围棋社团。“后来也是先找到一家茶楼,几个人正在下棋,包括茶楼老板,但水平较弱,他们知道有外地人来下棋,就请出了当地高手,但约了整整一天,对方不愿意,他们又重新约人,之后约了陕西棋王赵晓辉,他带我去了一个原少林寺在市区一座高楼楼顶修建的小竹屋,此处闹中取静,非常有意思,对弈时双方盘腿而坐,最终一胜一负。”

在北京,他则是去了在棋界享负盛名的天地间,位于《人民日报》社楼下。“我与多位北京4、5段棋手对弈,成绩九胜一负。不过,北京的段位水平比较弱,同样是4段,跟我差距很大。”

三十出头,各地奔走,切磋棋艺,以棋会友。“当时竞技心很强,但每次出去都会抱着向各地围棋高手学习的心态。就这样潇洒了三四年,见识了不少下棋风格,好胜、平稳、均衡等各有特色。”王伟说,很多棋友都是萍水相逢,这辈子未必会再见,时空轮转,岁月荏苒,或许日后赛场会再见,但几率尚小。

[attach]133067[/attach]


王伟收藏的棋墩,此为日本昭和时代作品,材料选自300年的本榧木,砍伐后需自然干燥30—60年。

任荣健:我和王伟相识也有十年了,当时是在四牌楼的围棋馆下棋认识的,后来我也加入了“三三围棋”,一直以来我们合作都非常愉快,他为人比较正,是个行动派,做事、下棋都考虑得很周全,从不下“随手棋”。

余生躬耕“三三围棋”

“要达到高段水平,不仅需要一定的围棋天分,还要不计时间成本。”王伟坦言,因为青春恋棋,事业经历低谷,终身大事也有所耽搁。2010年,35岁的王伟开始重新规划人生。在北京,郑弘九段让3子,为王伟下段位鉴定棋,王伟获胜后顺利拿到5段。当年,他就在兰溪街宾虹小学附近开办了围棋培训学校——三三围棋。“取名三三,意在固若金汤,到现在‘三三’18岁‘成人’了。”王伟幽默地说。

“刚入行时觉得未来发展空间很大,而围棋本身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一定的行业基础和经验积累。”然而,万事开头难,办学初期,没有任何生源,条件艰苦,从来没有做过市场地推的围棋老师第一次站到了街头发放传单,向一个个陌生的家长介绍围棋。“成立第一期只招了一个学生,但激情丝毫没有退却,三位老师辅导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估计是整个金华学围棋史上最幸福的一个了。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市场推广、教学创新、师资培训等方面,后来还进驻学校、幼儿园,进行一些公益性的围棋普及活动和课程推广,之后学生逐年增多。”

2013年,三三围棋又新设了柳湖校区、东苑校区,并成立了金华第一家围棋市场推广团队。次年,王伟又带领团队到访多个省市与同行开展交流,充分了解全国围棋培训市场,对比分析金华围棋培训现状。此后,王伟决定尝试新型围棋教学模式,大世界校区、欧景名城第三学府校区相继成立,以素质围棋教学为主导方向,引进国内一流的小棋盘教学体系,更适合启蒙阶段的儿童,致力培养守规矩、懂礼貌、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并开设免费的家长课堂,让家长与孩子处在同一学棋环境,共同成长。

教学内容从最初无序、碎片化到系统、标准化,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便是日月耕耘的结果。行业创新是不变的主题,传统教学模式多以竞技为主,对此,王伟表示,金字塔顶尖以下90%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竞技的牺牲品。虽然我们都在讨论挫折教育、培养抗压力能力,但前来学棋的孩子本该享受到的围棋文化和艺术更值得关注和推崇,这些对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性情、处世之道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否则,本就属于小众体育文化的围棋将失去立足之地,围棋文化内涵也将会被逐渐掩盖。

毋庸置疑,王伟在实行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阵痛。“开办前三所校区的时候,日子比较轻松,还有闲时去下棋。近三年来,为了带领两所新校区快速走向行业前沿,让新的围棋培训课程接受市场检验,我只能亲历亲为,带好团队的同时,还要做好家长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共同参与教学课程,特别是在课后等任何自由、松懈的环境,让家长们积极配合,呵护教学成果,监督孩子的一言一行,让围棋文化精髓渗透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中……”王伟如是说,“当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三三’走出去,朝着向上向善向美的方向一点点改变,我们由衷地欣慰,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归根到底,围棋教育只是一个支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原动力,大胆创新,有效变革,一切为了孩子。”

目前,三三围棋从人数、规模及定价方面都遥遥领先于金华本市其它围棋学校。2015年,世界冠军柁嘉熹九段莅临“三三”开展指导工作,对新型围棋教学表示充分认可。

[attach]133068[/attach]


[attach]133069[/attach]


王伟经常在“家长课堂”分享新型围棋教学理念。

江南的梅雨下了很久,约访王伟也约了许久。回忆往事有限,围棋事业不止。愿如王伟一样的围棋耕种者打开更大的行业局面,广泛普及围棋文化,绽放更灿烂的围棋之花。

[attach]133070[/attach]


三三围棋部分荣誉。

[attach]133071[/attach]


三三围棋大世界校区。




欢迎光临 亦苏围棋社区 (http://ysgo.91em.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