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京华杯|我的十年回忆(一)-2007年第一次代表北大参加京华杯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18-1-12 08:23
标题:
京华杯|我的十年回忆(一)-2007年第一次代表北大参加京华杯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8-1-16 22:50 编辑
2018年1月11日 棋友文采
2007年的第21届京华杯,是我第一次代表北大参加这项围棋队最重视的赛事。自从我入校之后,围棋队的前辈们总是习惯性地提起京华杯有多么重要,以及2006年那届京华杯围棋队上演的一回“小杯具”——
在前一年的第20届京华杯,围棋项目学生代表队的两场较量中,势均力敌的围棋本科生组经过两场鏖战,两队以4:4战平。围棋研究生组对北大来说可谓是坐了一局过山车,原本处于下风的北大研究生队出乎意料在上午3:1取得领先,众将士在中午休息时谈笑风生,没想到下午再战却是惨淡的0:4。这好比是欧冠淘汰赛阶段第一场己队大比分领先,坐等晋级状态下猝不及防地被对方第二场连灌数球从而逆转。
让他们郁闷的还不止于此,这一届京华杯总比分是北大10:12清华,围棋研究生队丢掉的分相当于补时阶段解围失误被对手打入制胜球。作为轮值主办方,北大在“第20届”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目送着清华师生从家门口搬走沉甸甸的奖杯,而北大围棋队则只能是默默地背下这一整年的黑锅。
几个月之后,北大围棋队有了充足的底气在来年扳回一城——2006年我和金靖考入北大,两位职业棋手的加盟,加上刘元博二段、田野初段、曹宏宇初段三位职业棋手和多位业余5段棋手组成的团队,使得围棋队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另一边厢,清华大学围棋队的阵容中有陈佳二段、孙湛博二段、杨硕初段三位职业棋手以及厚度优于北大的业余5段,但是在2006年并没有通过自主招生引入生力军,两校围棋队的实力天平发生了一些变化。
账面水平上虽然北大胜过一筹,但竞技体育终究是靠比赛场上见胜负。恰好京华杯开赛前的一个月有一项很重要的赛事——北邮-富士通杯全国高校围棋赛,可以检验一下双方的竞技状态。第二轮,北大和清华狭路相逢,这场混合了本科与研究生的五人对五人的团队PK被双方领队比喻为京华杯前哨战,最晚一盘下完的第三台北大在优势下超时告负,以2:3憾负清华。最终七轮赛程结束,清华依靠局分优势力压北大1个名次。综合来看,此时两校围棋队整体实力在客观上仍然是难分伯仲。
2007年4月7日,清华大学科技园阳光厅,第21届京华杯在此打响。围棋本科生组,清华作为主场首先排出了第一台到第四台为杨硕初段、孙湛博二段、谢尚然、王峥的阵容,北大这边经过抽签,一到四台分别是我、金靖、田野、刘元博。实力上来看,本科生组四位职业对两位职业,北大明显占优。研究生组那边则是基本延续上一年的阵容,北大略显下风。
最后的比分有些意外,北大围棋本科队8:0获胜,这个带有一定运气成分的悬殊比分是京华杯围棋项目20年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虽然北大围棋研究生队经过艰难的拼搏还是3:5遗憾告负,但本科生队的大胜以及第21届京华杯总比分的胜利,足以让北大围棋队卸下一年前的包袱扬眉吐气一番。还记得当天是金靖同学的生日,吃完校方组织的庆祝晚饭,我们回来后又跑到北大西门鸡翅组织起了第二场,撸着烤串喝着啤酒,可谓是“恰同学少年”般的意气风发。
2007年清华围棋队的陈佳二段研究生毕业,这是他代表清华学生围棋队最后一年参加京华杯,而我和金靖二段则是首次出战京华杯。彼时两校围棋队职业棋手的走向泾渭分明,也标志着北大围棋队与清华围棋队在竞技层面上逐渐拉开差距,这种态势看起来是少数几位职业棋手的入校和毕业产生的,其本质上却是两校在围棋自主招生层面给予的政策力度所决定的。
十年前当时的资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职业棋手读大学的通道还不为很多棋手所知。但其实在更早的几年里,清华和北大就陆续开始设置面向围棋棋手的自主招生政策,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选拔上来的人才在京华杯比赛上力争好成绩。
关于北大与清华孰优孰略的社会热点话题,多年来在不经意间波及到了京华杯这项友谊赛当中。在围棋,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三棋一牌的智力项目领域里,中国两座最高学府的相关主管部门也进行着一场不太为外界所知的“人才军备竞赛”。
[attach]102555[/attach]
图1:清华大学科技园阳光厅,第21届京华杯赛场俯瞰视角。最中间的一列即是围棋项目的比赛,左右两侧分别为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赛,桥牌比赛则在二层。
[attach]102556[/attach]
图2:第21届京华杯开幕式,出席的嘉宾有时任中国棋院院长的华以刚八段、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工会主席、团委书记等。
(弈客编辑YK009)
欢迎光临 亦苏围棋社区 (http://ysgo.91em.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