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定式: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17-5-9 08:58     标题: 定式: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attach]75121[/attach]



作者:公孙青阳  来源:知乎  2015-03-09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71573

自诩“博览群书”的笔者,书橱里的各类书籍更替频繁。作为第二专业的围棋,上至名局精解下至棋力自评,自然都未有或缺。而在车水马龙的世代更替中,有一本棋书始终藏于列册深处,名为《围棋定式变着与怪招》。书中记载的所谓骗招和密着在今天早已尽数淘汰,而此书承载的笔者几乎整段学棋生涯的所有情绪和感知,每每一瞥,往日种种走马看花,令人真真唏嘘不已。本文谨以此书为始,与诸君探讨定式在笔者围棋观中的地位,以及其在系统学习围棋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家之言,博君一笑。

细细想来,笔者的学棋经历其实颇为单纯。在当地少年宫体验了约有数月的百人围棋兴趣班后,笔者拜师当地一位素以专业和严格著称的老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围棋。自此以后,上课地点遍布天府市区的各个角落,学棋时间也愈来愈长,可授业恩师再未有他;直至笔者赴京求学,算是圆满出师。今日之我,在回顾漫长的学棋历程时,除对恩师授业心怀感激外,也对入门老师让我坚持在围棋一道上始终前行暗叹幸运。虽然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围棋课堂中除了频繁的对局和游戏外便只剩下了对数个简单定式的不断重复,但在琳琅满目的鲜活未来中独独选中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棋道,那位老师应该也必有独到之处了。

恩师的严格在天府之国路人皆知。他的授业方式其实很简单:日复一日的对局和精细到每一手得失的复盘,外加偶尔参杂其中的专题讨论。在日本六超棋士的境界围棋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恩师,坚信对局中使用的任何定式和套路都是在破坏围棋带来的艺术感和美感,同时也是对于棋艺和人格的自我否定。因此,在极度严格要求学生棋型基本功、死活训练和布局流向理解的同时,课堂内对于定式的教授就变得极其罕见。恩师曾经开堂必用的口头禅,并被笔者至今奉为玉律的一句话是:不论是专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围棋都是思辨的游戏;所有的定式的唯一作用就是给我们指明前人在此道中走到了哪里。从今天的眼光看,这样绝对的论断或许失之偏颇,但它对笔者今日形成的怀疑一切的思辨想法,绝对居功至伟。平日的师兄弟间的闲聊中,除了大家共同的对无情佛掌的恐惧,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但凡在低水平时期的比赛中妄图使用欺着和骗着走上胜利的捷径的人,不论最终得逞与否,在归来的复盘过程中必将遭到恩师最悲天悯人惨无人道的残酷对待。其间甘苦,不足为外人道。

当然,熟知围棋学习各阶段的读者,大可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笔者的围棋之路早年的艰辛。不论思考地多么勤奋,小朋友的思维广度毕竟有限;哪怕有再高的锻炼价值,短期内也无从探寻。由于对市面上流行的定式和套路几乎一无所知,从笔者开始系统学棋开始的两三年中,除了师兄弟间切磋的互有胜负,在全市的各类少年赛中,笔者在经受各式骗着的考验中几乎都难求一胜。笔者时常对当年的自己的坚强暗自咋舌——赛场上的人见人欺已经骇人听闻,赛场外的复盘中还要接受恨铁不成钢的恩师的无情诘问和胖揍。同时,父母对笔者经年的屡战屡败也是心急如焚,终于在稍通围棋的朋友的推荐下,瞒住老师偷偷给笔者买到了前文提到的这本“赢棋宝典”,并亲自嘱咐笔者“定要潜心钻研,提升水平”。笔者至今记得第一次翻开此书映入眼帘的“香蕉球及其破解”的变化种种,一种苦尽甘来的复杂滋味油然而生;以为今后的围棋之路从此大道通天,不由悲从中来,被感动的泪水打湿了眼眶。戏谑不提,客观来讲,当时的笔者已经将要突破围棋中或许是最为困难的所谓“万法归一”的思维瓶颈,在很短时间内就开始在当地棋界崭露头角;曾经在比赛中依靠花式定式和骗着战胜过笔者的同龄对手,则一个个消失在同一水平面上。时间点上的巧合使当时的笔者对各式耳目一新的变化和看似如此简单的赢棋之道无比痴迷,开始妄图通过从各处偷学的花式变化代替每盘棋都必须经过的复杂思考,总是希望走上胜利的捷径;在很久以后经过一次重大挫折后才逐渐形成了笔者今天的围棋观,是为后话,在此不提。

从学棋的第一天开始,定式始终充斥在笔者围棋之路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笔者对定式的思考也颇有年岁。在今天的笔者的围棋观中,定式是标杆,是衡量一个时代的棋手研究深度和思想高度的标杆,而非强制要求每一位棋手都必须从一而终的模板;定式也是工具,是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围棋基本着法、感受行棋节奏、进而提炼出各种着法共同特质的工具,而非为了偷懒,并将赢棋希望寄托在他人误算上的所谓成功的捷径。正确使用,受益无穷;误入歧途,悔恨终身。此间之道,正可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了。

题主在题干中提到的“定式局限在角部一隅岂非失之大局”的观点,说明题主对于围棋之道的了解应该仅仅局限在上世纪后半叶从日本流传至我国的各位大棋士的经典的普及书籍。熟知当代围棋发展的读者就会知道,今天的棋界的所谓“定式”,早已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课题;而精于此道的围棋高手则会明白,哪怕是棋盘左侧角部的看似随意的一招挂角,也很可能成为另外一侧的大型定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同时代的棋手对定式的理解也绝非大同小异,其间不同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定式的规模大小和外延范围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职业棋手在定式的研究上已经走得相当远——除了大众熟知的围棋三大坑(大雪崩、大斜和村正妖刀)的不断深究外,诸如中国流、小林流、星小目等流行布局套路的研究,已经令人发指地推演至数十甚至上百手之后或之前的次序交换上。而相对于过去的绝对化评判,今天的定式根据不同的细节处理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定论,从另一方面也能凸显研究的深刻。笔者有限的参与(旁听)到顶尖职业棋手的讨论和研究中的经历,每一次都在不断刷新笔者自以为已经走在业余顶端的狭隘的围棋观——原来下了几十年的定式有问题;原来第十一手的先手交换在五十八手之后的变化中可以起到这样逆天的功效;原来围棋,真的这么难。今天的定式的广度和外延,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今天的棋手对于定式的态度已经非常平和与开放,远非昨日可比。虽然笔者曾无数次幻想着幕府或是棋院道场争雄时代的日本棋界百家争鸣的刀光剑影,幻想着在某一次世家对抗的最终轮中使出独门密着一举获胜的意气风发,残存的理性告诉我那样的世界绝不利于围棋的长久发展。已经过去的日本棋院和关西棋院之争就是最好的明证——当年所谓的集整个道场之力研究出的必杀变化今天看来只是敝帚自珍,徒增笑柄;利用上手之便频繁打挂讨论的封建制度也终于在今天销声匿迹。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只需要静处一室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易获取整个围棋界最顶尖的、最新潮的几乎所有定式和研究,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的幸运。

另外,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笔者学棋时代的诸如“此定式断然黑好”的绝对言论已经愈来愈少出现在今天的定式研究中。除了常型的不断变化,棋手对于常型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今天的定式几乎没有一个是神圣不可置疑的;上至国家围棋队的集体讨论,下至三五棋友的冲淡茶局,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对每一个变化提出自己的质疑。前些天牛哥和柯大侠的交锋刚刚尘埃落地;第三局中牛哥一反常规认知的大雪崩外拐“新手”并一举拿下天王山之战的酣畅淋漓也能从侧面证明今天的棋手对围棋的研究态度。没有什么是绝对的,这句悖论真真是对当今围棋界最恰当的写照罢。

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使笔者能从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定式的意义。从开发途径和基本使用价值来看,定式的学习简直就是不朽的心理学巨擘班杜拉赖以成名的观察学习理论的翻版(观察学习: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在围棋这样本身就难点重重且勾心斗角的游戏中,三元交互论自然不必多说(班杜拉认为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共同交互作用,影响人类的一切行为);而从他人总结出的定式开始不断重复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的循环过程,则可以有效发挥观察学习的作用(注意阶段:看看这个我完全不会的局部,别人会怎样处理;保持阶段:原来这个局部可以这样处理,这个定式需要努力记住;复制阶段:在之后的对局中熟练使用这个新定式;动机阶段:别人通过这个定式能获得这么好的结果—间接强化;我自己学会这个定式再也不用吃亏—负强化)。在围棋这个上手极难且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游戏中,观察学习能够发挥的作用显然优于直接强化——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挺过涨棋所必须经历的疯狂输棋期,绝大多数学棋的人可能还没有达到终于可以赢棋的直接强化期就因此从此离开了围棋;另一方面,通过定式的学习,人们不光可以从他人经验中获得围棋技术层面上的间接强化,而且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不断对比中持续提升自我效能感,获得从围棋技术到自我评价的普遍提升。因此,从观察学习的角度看,定式学习是围棋技术提升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前文中提到的定式,似乎既重要得不可或缺,又危险得举步维艰。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是因为笔者始终坚信,我们对待定式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定式在学棋过程中能够扮演的角色。正如凯利的科学家理论和罗杰斯的现象场理论提到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现象场中,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去评判和对待他人和世界;但想理解另外一个人和他的行为,我们就必须放下自己的现象场,进入对方的现象场,感他人所感,想他人所想,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作为经典的自修绝无出路的项目之一,围棋中定式的存在为每一个学棋的人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围棋在他人世界中如何存在的可能——若以正确的态度视之,则如宝藏之匙不断开拓前进;反之,则无疑饮鸩止渴,加速兴趣的消亡。

笔者自行总结的关乎定式的重要态度无非分为两个维度:其一为“起点—终点”维度,其二为“成长—胜利”维度。其中,“起点—终点”维度指的是棋手的现象场中,定式是作为不可挑战、不接受质疑的教科书,还是作为帮助棋手了解更高级围棋技术的参考书。尽管反复强调初学者学习定式对激发学棋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还是需要指出,定式绝非永远正确的金科玉律,也绝非一成不变的死板程序。不论是网络对局还是现实讨论,笔者在棋局中经常会有突破定式常理的“天马行空”的招数;虽然绝大多数最终都功亏一篑坑人坑己,但围棋在笔者心中作为游戏的本质属性从未改变。若是玩一个游戏的每一次经历都完全雷同,试问游戏的乐趣何在?从已知的定式变化开始,自行开发围棋中其他尚未被自己掌握的新奇变化,不光能从每一次的尝试中获得新鲜的体验和乐趣,这样的怀疑和曲折前进的精神也能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锻炼棋手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棋力水平。定式应该是棋手研究围棋着法的起点而非终点,否则本末倒置。

另一方面,所谓“成长—胜利”维度指的是棋手学习定式的根本落脚点。在笔者漫长的学棋经历中,不乏许多依靠偏门怪招获得一两次比赛胜利的同僚,在尝到些许甜头后,他们放弃了自身围棋硬实力的提升,反而似乎更加积极地开始研究各个局部的骗着和欺着,以图故技重施,一举拿下;然而随着彼此实力的不断进步,当这些曾经看来深奥无比回头看来浅显至极的变化再也不能得逞时,当初的一丝丝侥幸的幸福早已被更多的挫折感和无望感淹没,已被抛弃的脚踏实地的勤奋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的缺失再也无法支撑一个人在没有乐趣的道路长继续前行,最终只能渐渐退出围棋的舞台。自诩“宽容”的笔者始终对屡用骗着的棋手难以高看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对局之前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了“骗不到对手就肯定输定了”这样畸形的心态和位置上,不光在棋局当下的水平发挥必有限制,未来的提升空间更是自缚手脚。因此,笔者认为,把定式作为棋手成长过程的必由之路,通过系统学习他人着法背后的必然逻辑关系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把他人着法的必然性转化为自己能够掌握的行棋逻辑和方向,才能在长远的角度获得更大的棋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一步步培养出的坚韧不拔、绝不妄自菲薄的精神,也会使棋手走的更远。将别人的定式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才是围棋棋力进步的本质。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利用方式,定式对于广大棋迷朋友的水平提高就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国过于依赖定式而忽略定式背后行棋必然逻辑思维方式的考究,则会限制一个棋手将来最高的棋力水平。最后,笔者送广大棋迷朋友一句话:捷径是弯的——为了自己将来的围棋水平的提升:定式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欢迎光临 亦苏围棋社区 (http://ysgo.91em.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