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说】学棋13:思维的流动性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16-12-10 20:13
标题:
【小说】学棋13:思维的流动性
来源:新浪看点 天涯棋客 12月08日 10:07
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路少平发现一个很有趣共同现象:我们古人写的东西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很容易看懂,但同时也很难理解透。
很容易看懂是因为中国古人写东西,都是从非常具体的东西入手。中国古人写东西有个习惯,他们喜欢拿身边具体的人或物或事做比喻。
比如说曾国藩的《冰鉴》,开篇就从生活中两个具体的物入手:用谷和米糠,用山和石头做类比。(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老子《道德经》也是通篇在做各种各样的类别,“上善若水”,“专气至柔,能婴儿乎?”“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谓之不道,不道早矣”。老子这里在写具体的物:“水”,“婴儿”“兵”和“木”,但表达又不仅仅是具体的物本身。
很难理解透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因为古人又不仅仅在说具体的物本身,他们是在“比类取象”,在不同事物之间找到相通点并进行流通。
在西方的文化中,路少平也发现了有此类似的现象。
在海德格尔的经典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写到“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之物,但它还道出了某种另外的东西,不同于纯然之物本身。作品还把另外的东西公诸于世,所以作品就是比喻”。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路少平发现这些经典作品都要求我们读者能够透过具体事物的外在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同时还要求我们读者能够具有“举一反三”的悟性,从甲事物的本质迁移到具有相同本质的乙事物。
这就是说,读者思路要能给上作者的思路和节奏,或者说思维要有流动性。或者在一个事物内部不同属性之间流动,或者要求从一个事物迁移流动到另外的事物。
在思维流动性这一点上,路少平发现江芮老师在教孩子围棋的时候就默默地传递着,虽然江芮老师在没有在口头上强调这一点。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路少平听到江芮老师给启蒙班的孩子讲围棋故事。
江芮老师说,围棋到底在做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玩一个想象的游戏如何?
于是孩子们都闭上了眼睛,江芮老师用他略带低沉的声音开始给孩子们描述围棋故事。
在一片茫茫的大海之上,有一块空大陆。这块陆地上有黑白两色居民在玩抢土地的游戏。双方都希望在这块大陆上抢到最大的地盘。刚开始,地广人稀,到处都有空地,随便占领,于是双方都选最肥沃最好最大的地方先占着,各自落子围空。但随着人数的增加,陆地的面积却没有增加,因此好的大的地方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为了一块好地方,双方的人不可避免地都想要,碰到一起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好发生战斗。随着战斗的深入,有人被包围了,就必须考虑生死存亡的死与活的问题了。直到这块大陆的土地被分完了,不能再分了,最后看谁占的地盘最大,谁就获胜。
故事讲完之后,江芮老师让孩子们睁开眼睛,他用棋子在棋盘上把刚才的故事用围棋重新演绎了一遍。于是围棋的基本流程就在孩子们心里扎根了。
路少平发现,江芮老师通过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们,下围棋,重点就是三件事情,围空、打战和死活。同时思维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够在围空、打战和死活这三个事情中灵活自由切换。
路少平自己也尝试着在下棋,所以很清楚的知道,单单是做到这点已经很难了,围棋俗语叫脱先的时机把握。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战斗结束该切换,脱先去围空抢大地方?什么时候死活还没有解决,不能脱先,必须自补。这些“时与机”的把握是围棋中最难的。
但即便做到这点还不够,因为这只是围棋自身表面的思维流动性要求,是看得见的思维流动性。围棋还有更深层次,看不见的思维流动性要求,就是“逻辑思维”、“判断思维”、“移情思维”和“决策思维”四种围棋内在看不见的计算之间的思维流动性要求。
路少平发现,江芮老师上课从来不提这些看起来似乎非常复杂的概念,他只是让孩子们去下棋,因为孩子们只要是在认真下棋,就在实践和练习着这些思维流动和变换。这让路少平想起了禅宗里面“解打鼓”的公案来。一切尽在下棋之中。比如围棋中刚入门的孩子就会的“三眼两做”死活题。
[attach]65535[/attach]
当我们去回溯孩子们的下棋思维过程的时候,按六祖慧能提出的“念念自现,念念般若观照”法旨,按“庖丁解牛”的精神去再次审视和拆解这个思维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真的“一切尽在下棋中”。
一、棋形分析和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黑棋已经被白棋全面包围了,所以,这里黑棋只能和必须去考虑死活问题。
死活问题只有三种情况,净活,劫活、净死。需要分类讨论。
如果能证明黑棋能够净活,就不用去考虑后续两种情况了。
如果证明黑棋不能够净活,就需要去证明黑棋能否劫活。
如果证明了黑棋不能净活,不能劫活,那么黑棋就是净死了。
首先是考虑如何去证明第一种情况,黑棋净活。
二、数学证明黑棋如何才能净活
因为,围棋规则“两眼活”,说明了只要能够做出两只真眼的棋就是活棋。
所以,只要能够在该棋形下做出两只真眼就就可以使得本方净活。
(不断的“因为-所以”逻辑思维)
因为,围棋基础知识“做眼先要有眼位”,要求做眼先要有眼位。
因此,去做出两只真眼的必要条件是要找到合适的眼位。
所以,做出两只真眼就转化为去寻找合适眼位的过程。必须先满足做眼的必要条件。
因为,围棋规则“双方轮流依次下棋”,本方找到合适的眼位之后(满足必要条件之后),在实际做眼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对方的破眼。
(移情思维,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对方最强应对)在逻辑思维中必须穿插“移情思维”。
在对方破眼可能之后还能做出两只真眼才是做出两只真眼的充要条件。
因此,在实际上本方要能净活就转化为寻找满足做两只真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判断思维,做出判断,自己到底后续要去做什么)
先去寻找“必要条件”。仔细观察和分析棋形,结合最基本的知识点去寻找。
(决策思维,根据思考判断结果去转化为实际行动)
实际行为,观察棋形,发现
1、角上一颗棋子就可以形成一个虎口,即一个眼位。
2、一路和二路上两颗棋子配合就可以形成一个虎口,即一个眼位。
3、图形中本身已经有一个虎口,即一个眼位。
这样,可以找到形成本方有三个眼位必要条件的关键棋形要点是:二一路要点。找到“必要条件”之后,再去寻找“充分条件”。由于本方形成了三个可能的眼位,但对方一步棋最多只能破掉一个眼位,因此,哪怕对方破掉一只眼位之后,下一步轮到本方下,还能做出两只真眼。这就是做出两只真眼的充分条件。
至此,满足做出两只真眼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一道简简单单的围棋基础死活题,居然综合应用逻辑思维、移情思维、判断思维和决策思维等各种思维,而且看不见的各种思维之间还在不停的流动。这里面的弯弯绕实在有点多。
突然,路少平脑子里冒出了一句山歌:“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十八弯,九连环...”。
路少平不由的感慨到,学棋的孩子,在我们大人看不见的他们的小小脑袋里面,实际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绕了多少个环,这才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可见,尧皇帝“不余欺也”!
[attach]65536[/attach]
[attach]65537[/attach]
[attach]65538[/attach]
版权申明:栏目内容版权归江芮围棋和作者邹平所有,转载请联系“江芮围棋”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芮围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欢迎光临 亦苏围棋社区 (http://ysgo.91em.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