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范廷钰通往世界冠军之路充满戏剧性元素 不得不提三个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14-3-8 23:33
标题:
范廷钰通往世界冠军之路充满戏剧性元素 不得不提三个人
来源: 新民晚报
上周在上海勇夺应氏杯冠军、成为当今围棋界最年轻的世界冠军的范廷钰,是一位颇有故事的人。通往世界冠军之路,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元素,这其中,不得不提三个人:特立独行的父亲范雄彪、慧眼识才的教练刘轶一以及开明远见的同洲模范学校校长程彪。
一个好父亲:特立独行
范廷钰小时候的棋路,个性鲜明。这同他有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父亲不无关系。
小范幼儿园毕业那年,范雄彪辞去机械工程师的工作,开始陪伴和管理小范学棋。这,始于朋友的一句笑话,“你儿子不是下棋料,更成不了大器。”一气之下,范雄彪辞了职。当时,小范还有一个爱好,是画画,五岁时已有相当的水准。为了专心学棋,小范将画笔、画纸统统扔掉,再也不碰美术。那个暑假,经济拮据的范雄彪破例买了一台电脑,让小范在网上练棋,一下就是上千盘。
开学了,小范面临一个如何兼顾学业和下棋的问题。范雄彪竟向校长承诺:“为了下棋,小范的文化课由我自己来上,绝不会让他耽误学业。如果他考不到年级第一名,我就将他送回学校和其他孩子一样上课。”在范雄彪的家教下,小范在一个月内将一个学期的文化课程全部读完了,期终考试的成绩竟列全年级第一。此后的几个学期,范雄彪都兑现了这个“年级第一”的承诺,小范成了学校里最另类的孩子。
每天下午,小范要坐一小时的公交车,从杨浦区杨教院实验学校,去同洲模范学校的同洲棋院训练。范雄彪开始会给他出一道死活题,规定他上车时看一遍后记在脑里,到站后就要做出来。老范以这种方法来锻炼小范的计算能力。渐渐地,由一题增加到四题,那时的小范,年仅十岁。
一个好教练:慧眼识才
范廷钰夺冠之后,当场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教练刘轶一,在业内,刘轶一被认为是上海最出色的围棋教练之一。刘轶一和常昊是师兄弟,他教过的学生有江维杰、范廷钰、范蕴若、芈昱廷等棋手。
小范读一年级时,在无锡参加育苗杯,刘轶一第一次见到他。范雄彪希望刘轶一收下小范这个学生。回到上海后,刘轶一专门与小范下了一盘让两子的鉴定棋,这盘棋刘轶一在优势下居然被小范逆转。刘轶一感觉,小范下棋的路子虽有点“野”,但“野”中带“灵”,于是,刘轶一收下了小范,并推荐小范去同洲模范学校的同洲棋院训练。
每周五,爱才的刘指导还将小范和另一名小棋手芈昱廷带回家训练。为此,刘轶一特地去宜家买了一张上下铺的床,周五晚上教棋到深夜,周六周日又亲自带他俩到应氏大厦去训练。当时,刘轶一主持应氏围棋基金会办的五段班训练工作。起初,小范还没有达到五段的水平,但刘轶一发现小范的潜力后,就破格将他招到五段班中,和其他高水平的孩子一起训练。
一个好校长:开明远见
小学毕业后,小范仍旧面临相同的问题,读书还是下棋?若去普通中学就读,小范无法专心下棋,但又不能辍学。当时,位于宝山区的同洲模范学校破格接收了他,学校给围棋专业班学生开放的阳光政策,让范雄彪放心。
事实上,小范一年级时去同洲棋院学棋时,校长程彪就“看中”了他。2006年,在中福会少年宫举办的市青少年棋院迎春围棋比赛中,小范在3—5年级组中夺得第一名,他当时只有3年级,程彪更坚定了留下小范的想法。
程彪不会下围棋,但他明白,请来好教练,就能培养出好棋手。同洲棋院已成立十几年了,院长秦幼民是业余好手,由程彪亲自登门请来,秦幼民又把刘轶一找来。刘轶一和秦幼民同程彪校长的思路不谋而合:培养高水平的围棋人才。
在同洲棋院,围棋专业班的孩子从下午两时半开始就不再上文化课。如果要参加比赛,或外出训练,可以请假,有空时再补课,这在普通学校是完全行不通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围棋巨匠陈祖德九段生前是同洲棋院的名誉院长,这也是陈祖德在全国唯一一所基层棋院担任名誉院长的职务。每年,陈老都会来同洲和孩子们下棋,小范深受熏陶。陈老曾预言,同洲棋院会出3位世界冠军。现在,同洲已经出了两位世界冠军:一位是江维杰,另一位就是范廷钰。
本报记者 张建东 陶邢莹
行知合一
160年前,顾拜旦就说过:体育是教育,体育塑造人类。顾拜旦的观点,大家都认同,尤其在当下,都在大谈特谈,如何把体教进一步结合。
然而,“知”,未必就代表“行”。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体教结合之路,并非一路坦途。正因如此,同洲模范学校的围棋人才培养之道,颇让人感慨——学校每位学生,都会下围棋,可见,两位90后世界冠军,都从这所学校走出,绝非偶然。这不正是“体教结合”最活泼泼的案例?
学校重围棋,原以为校长定是围棋高手,至少,是爱好者,但与程彪一见面、一聊天,他却颇不好意思地答:其实我不懂棋的。愈发感到神奇:一个不会下棋的校长,何以培养出两位围棋世界冠军?程校长说:那是教练的功劳,我只管服务,服务好棋手及他们家人;服务好教练……服务,原来才是最高境界的管理。
长期以来,总听到这样的抱怨:体育缺文化,教育缺体育。但其实,在体教结合这个领域,有人一直踏踏实实在埋头做事,同洲模范学校,算是其中一例吧。
国家棋牌中心前主任王汝南说:中国围棋,一直在走校园路线。相比其他项目,让孩子学棋,似乎更能打动家长——至少学棋可以开发智力,到一定水准后,小孩升学、入校也得实惠……我想,中国围棋90后选手的雄起,与这种校园路线不无关系。
不过现在有种新动向:一些天赋好水平高的小棋手,不一定愿意成为职业棋手。程校长说:当初培养孩子学棋,并非只是冲着冠军而去,所以即便将来不选择走职业路,围棋照样可以成为惠及他们一生的生活乐趣。
竞技项目中,围棋最有“文化气息”,但“同洲模式”,同样可以借鉴到其他领域。一个项目发展是否健康,关键在于可持续模式的建立,从而推动更多人参与、更多人才的涌现——但一个好的模式,一定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纯粹的、坚韧的,就像同洲模范学校,如果不出小江、小范,相信还会出小芈、小张、小李……因为那是机制的成功。
如果中国体坛再多一些“同洲模式”,如果中国教育再多几所同洲模范学校,中国的体育与教育,是否可以拥有更多自信的理由? 小娴
上海同洲模范学校育苗有方
中国的围棋世界冠军共有11位,90后的上海籍世界冠军就是范廷钰、江维杰两位。他们都在上海同洲模范学校学棋。除此之外,活跃在围甲联赛的芈昱廷、张强等年轻棋手,也都是“同洲制造”。
特殊人才开绿灯
2007年,被称为“围棋高考”的定段赛添了一项纪录:11岁的芈昱廷成为中国最年轻段位棋手。他是江苏徐州人,求学同洲。
同洲一共办了13届国际城市儿童围棋邀请赛,芈昱廷获得幼儿大班组冠军。校长程彪立马携副校长、同洲棋院院长秦幼民等人亲赴徐州,劝说他来同洲上学。让一个7岁的孩子孤身一人来上海,家长怎么放心得下?程彪当即拍板,大开绿色通道:让小芈的奶奶来上海陪读,提供宿舍,给奶奶提供门卫室的工作,每月发放补贴。为了让小芈在放学后能上网下棋,校方在门卫室特地拉了一根网线。平时在班上,小芈的班主任还常常将自家孩子的衣服拿来给他穿,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同洲模范学校创办于1998年,3年后,校方花费了80万元人民币打造了同洲棋院,由一代围棋巨匠陈祖德九段题名。用程彪的话来说,“我们不挂围棋学校的招牌,形式相当于‘草根’,自生自灭。即便贴钱,也要为培养围棋人才出力。”
陈老每年来上海,必到同洲与孩子们下棋。2001年,他看中了江维杰和张强,破格带两人到北京参加国少队集训。江维杰去年取得LG杯冠军、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围棋世界冠军(范廷钰之前),同陈老的指点和鼓励不无关系。
人人都会下围棋
同洲模式并非体校模式。在这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里,人人都要上围棋课。不仅如此,在全市所有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中,只有这里开设攀岩课和马术课。
高水平教练亲自带孩子上启蒙课,同洲就是这么做的。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两堂围棋课,由院长秦幼民教授。校务处督导顾卫东介绍说,“启蒙教育很重要。在普及围棋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选拔有兴趣的专业人才。”因此,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若对围棋有兴趣,就可加入围棋社团,周五下午专门学棋,并有机会加入校队。再高一级的,就是由刘轶一带教的专业班。
潘多精神从小学
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运动员潘多,有三件宝在同洲。一是她登顶用的冰镐,二是山上的一块石头,三是珠峰的航拍全景图。
原来,潘多是同洲的名誉校长。学校的用意在于,给孩子从小灌输勇攀高峰、决不气馁的精神。潘多本人也经常来给孩子上思想品德课。最近,孩子们制作了一套扑克牌,每张牌的背面,是学生们根据潘多的故事画的画。
学习和体育两者兼顾,孩子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一个前提是,读书一定不能落下,否则就罚他少上体育课或者社团兴趣课。”教务处业教主任屠蓓蓓说,“更重要的是,潘多的攀登精神深入人心,孩子们都知道,无论体育还是学习,都不能轻易放弃。”
欢迎光临 亦苏围棋社区 (http://ysgo.91em.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