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吴清源——几百年一遇的强者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15-1-28 17:13     标题: 吴清源——几百年一遇的强者

来源:新浪博客 爱乐好弈 2012-05-18 21:49:17

[attach]21580[/attach]


  爱乐注:本文转自网络,从文章内容看,大约是作于2003年。标题是爱乐拟的。有关吴清源升九段以及日本第一个升九段的藤泽库之助的故事请参阅:有关藤泽库之助与吴清源升九段的一段历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926970100qb2x.html
昭和的棋·藤泽朋斋 ① 第一位九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926970100qb2b.html


  说起近百年围棋手中谁最强这个话题,人们首先会联想到吴清源和李昌镐。其实,在境界、创新、贡献等方面,李昌镐无法同吴清源相比,这基本上没有争议。李昌镐唯一可以同吴清源相比的就是胜率。现列举如下:

  吴清源全盛时期的胜率为71.1%(1964年50岁之前,由于车祸的影响,其后战绩急剧下降,但至1984年完全隐退时的胜率仍达69%);李昌镐至2002年底的胜率为79.1%(2003年的胜率为67%)。似乎是李昌镐的胜率更高一些。然而,这样的比较并不科学,因为不贴目时代的胜率与贴目时代的胜率其含金量是大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看贴目与不贴目是怎样影响对局含金量的。不妨将吴清源12次10番以上的对局(胜率为70.3%)按黑贴5目半的规则重新计算,则吴清源的胜率为82.3%——居然有12个百分点的出入。或者若反过来计算,即李昌镐至2002年底之前的对局(胜率为79.1%)按黑无贴目计算,应该说,其胜率很难超过70%(想想李昌镐多少次执白半目、1目胜你就知道其79.1%的胜率要打多少折扣了)。另外,再来看看吴清源输得最 “惨”的三次番棋赛,对藤泽朋斋的定先10番棋(4胜6负)、对坂田的6番棋(1胜4负1和)、对高川的3番棋(2负1和,在此之前吴清源对高川11连胜),若按黑贴5目半的规则来看,这三次番棋赛的结果分别变为:吴清源7胜3负,4胜2负,2胜1负,即按今天的观点看居然是全胜,而且胜率达到68.4%,比鼎盛时期的赵治勋的胜率还要高,鼎盛时期的赵治勋胜率为68%(贴目时代的胜率),但对五大超一流和坂田、藤泽秀行、石田的胜率仅为55%(赵在他们当中仍为第一位),所以赵治勋在论及吴清源的丰功伟绩时曾深有感触地说:“在没有贴目的情况下把对手降格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真可谓至难之极”。而事实上却是吴清源将他那个时代的一流高手全部打至降格,甚至将藤泽朋斋九段(历史上第一位通过升段赛打出来的九段)、坂田荣男九段(在吴清源之后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打至降了两格。由此可以看出,与李昌镐相比,吴清源没有享受到贴目制度给高手带来的好处,这是从表象上看吴的胜率不如李的最根本的原因。

  另外,当今接近李昌镐胜率的大有人在,而在吴清源那个时代,其他人则相差甚远(我想接近10个百分点)。再有,根据日本《棋周刊》2000年7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此之前,李昌镐对三国高手曹薰铉、刘昌赫、马晓春、常昊、周鹤洋、赵治勋、小林光一、依田纪基、王立诚的总成绩为287胜166负,胜率63.4%,即李在10强中的胜率(贴目棋)。

  当然,不容否认,作为当代第一高手,李昌镐取得了其他棋手难以比拟的辉煌战绩。不过,他还不具备将当代一流高手都打至降格的实力(李昌镐对曹、刘的胜率约为66%,对李世石为52%,对马、常、赵的N连胜等战绩都是按贴目棋来计算的)。以马晓春为例,李昌镐对马晓春以25比6(胜率为80.6%)的优异成绩遥遥领先,但若按黑不贴目重新计算,李昌镐则仅有3局(17比14,胜率为55%)的优势。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得出结论,即使是从胜率上进行比较,李昌镐也并不比吴清源出色。

  那么,究竟吴清源是不是围棋史上的最强者呢?

  先来听听业余棋迷的看法。


  “如果说今天的高手棋艺是一次元的话,那300年前的道策是二次元,而吴清源的棋艺是三次元。”
                            ——日本作家江崎诚致
  “吴先生是四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天才还很难说。”
                          ——吴清源的经纪人寺本忍
  “在二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
                               ——一代侠圣金庸

  业余棋迷往往都是带着极其浓厚的个人情感来说话的。
  我们再来听听职业棋手是怎样说的。

  “看吴老师的棋就像看田径比赛或是足球赛。这种充满速度感的大棋士可谓前无古人。虽然吴先生从年轻时代、新布局时代起,就是快速的棋风,而在全盛期则更进一步,达到了玄妙的境界,再加上他那出类拔萃的才能,因此,当时和吴先生对局的人,一定有无法抵抗之感。吴清源的世界从各种角度来看,都是意义深远的。围棋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他那里。他的围棋包容一切,这正是其他大师所不具备的。”
                                 ——赵治勋

  “关于吴先生,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他是代表昭和时代的伟大巨人。如果说现在我们作为职业棋手感到很光彩,有一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那也并非言之过分。吴先生给予现代围棋界的影响就是这么巨大。对于我来说,不,对于几乎所有的棋手来说,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
                                 ——武宫正树

  "我从来没想过要和吴先生比, 他是无法超越的。"
                                   ——李昌镐
  "历史上最强者无懝是吴先生。"
                               ----常昊

  一脸茫然——李世石第一次(大概因为只认识几个汉字或日文吧)

  “原来叫吴清源啊,打谱的时候没太观注名字,只是觉得真是太精妙了。”
                            ——李世石第二次

  “如果没有天赋,到死也成不了大业,没有体力的支持也不可能努力,大约是5:3:2的比率。我认为吴清源先生是唯一的天才,我或李昌镐都位居其次。”
                                ——曹薰铉

  “吴清源是昭和围棋界的纪念碑!
                                ——木谷实

  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分别向当时的六位超一流棋手提了同一个问题:“谁是围棋史上的最强者?”。

  赵治勋、林海峰、武宫正树、加藤正夫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

  然而,小林光一和大竹英雄却另有说法。他们的看法基本相同,大意是: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较是很困难的。如果非要问谁最强,大致可以列举三位:道策、秀策、吴清源。

  实际上,在围棋史上被称作棋圣的还有丈和。不过据丈和自己将秀策当150年一现的棋豪来看,秀策的棋艺应该在道策之下,丈和之上。然而,秀策将太田雄藏打至降格用了17局,而吴清源将对手打至降格基本上都在8局之内(包括再次打至降格,甚至在将藤泽朋斋九段由先相先打到定先只用了6局——5胜1负)。基本上可以判断吴清源的棋艺不在秀策之下。

  从棋的视野来看,吴清源无疑冠绝古今。若非说吴清源最强则难下定论。之所以赵、林、武宫、加藤等认为吴清源是围棋史上的最强者,是因为吴清源时代离他们近,他们切身地体会到了吴清源的强大。本人更倾向于道策与吴清源难分伯仲。从对围棋的贡献来看,道策是迈出近代感觉的先驱者,吴清源则是现代围棋的奠基人。从棋艺来看,道策更精细,吴清源更博大(实际上两位都是至广大而尽精细微的巨匠,只不过略有侧重)。从战绩来看,道策让安井春知七段两子仅输1目(这局棋被道策看作自己毕生的杰作,注意:对方无明显错棋。)另外,从大量的综合对局来看,则秀哉就更强,他让七段两子取得过中盘胜,但他却让不动三段时的吴清源两子,就是让赖越宪作七段先也基本上没有胜过),说明道策有十一段的水平(一子差两段);吴清源能将最强的两名九段打到让先,也有十一段的水平。

  另外有谁完全靠自学就能在11岁把日本来的四段棋手逼到墙角,是吴清源,这一点上史上无人能及。

  陈祖德九段所言“吴清源独步日本棋坛达20多年,李昌镐称霸还只有10年,两人能不能相提并论,还有待时间检验”。

  论到围棋的贡献,应该是道策第一,吴清源第二,就好比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外行人都认为爱因斯坦贡献大,物理学家则认为牛顿贡献大。

  不一定古人的棋就比现代的弱,无非是一些围棋理念层面上不同,比如贴目带来的理念变革。抛去理念及规则这层壳子单看算路本身,有中国座子制的代表“当湖十局”,以我这种水平来看也只能从算路及构思来看,总之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还有雁金准一与秀哉的棋不得不说棋谱很“干净”,再说吴清源的棋,说实话,看不大懂。最多只能从后面的进程中看出一些前面的用意。现代棋由于时间的原因很难再留下那样“干净”的棋谱了。但要说到棋手本身实力我看应无太大差距。

  历史上的九段曾是一个神圣的称号,代表着棋艺上的最高权威。段位是日本人发明的,翻开日本战前的围棋史,晋升为九段的只有名人。因此,九段就是与名人相提并论的段位。

  1939年,末代本因坊秀哉名人引退时,将本因坊的家传名位转让给日本棋院,九段方始为段位赛产生。1949年6月,根据棋手升段大赛的成绩,藤泽库之助八段晋升为九段。这样,他也就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段位赛升九段的人。当时吴清源大师只是八段,但他无论战功还是名望都远远优于藤泽库之助,因此日本棋院决定举行“吴清源对六七段十番棋”,集中十名年轻的高手,如坂田荣男、高川格、前田陈尔、梶原武雄等,让他们轮番向吴清源挑战,以此作为吴清源的“九段升段测试棋”。交手棋份规定:四名六段棋手为“常先”,六名七段棋手为“先相先”。“先相先”中的执白棋者,由六名七段抽签决定,结果高川格、前田陈尔两人抽中白棋。这样,吴清源在这次“九段测试棋”中,除两盘执黑外,其余八盘皆执白棋,而且当时还没有贴目的规定。这样“苛刻”的条件,试问当今的高手,包括李昌镐在内,有谁能通过这样的“测试棋”而升为九段呢?在这次“十番棋”决斗中,十位出阵的年轻高手高举“打败吴清源”的大旗,咄咄逼人朝他轮番发起挑战。然而,吴清源手挥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最终以八胜一平一负的成绩,获极高赞誉。1950年,日本棋院授予吴清源九段称号,时年36岁。

  一代大师36岁才获得九段称号,而且经过了那么高的门槛,这本身就很发人深省,说明“九段”是一个崇高的称号,不能那么轻易获得,否则就失去“九段”这个称号的意义了。那么九段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实际上没有。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现在的九段比起吴清源那时的九段,水平已相差不少。1953年,《读卖新闻》举办吴清源与六段新锐棋手对局,新锐棋手经选拔产生,结果中村勇太郎、山部俊郎、曲励起三人入选。当时九段与六段的交手棋份为“先二先”,经抽签,吴清源与中村勇太郎六段下了一盘二子局。中村六段的棋风坚实而正统,是局他依仗深厚的功夫,处处采取守势,最终以1目险胜。吴清源后来曾评说:“我的这一局棋,也因现在是九段的中村君无一恶手,双方着法丝丝入扣,而虽输亦喜。”在正式比赛中,九段让六段二子,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确实与之不可比。

  感觉吴清源那时候的八段升九段的含金量太高了。后来的二十年中,他遇到的只是不断的挑战,一次又一次十番棋,对手是每个时期的日本最强手,直到再也找不出最强手----十番棋无法举行了为止。

  一生总共十三次悬崖格斗,对手全部被降格,一格或两格,全部都在十局之内达到。




欢迎光临 亦苏围棋社区 (http://ysgo.91em.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