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关于曹志林先生的印象

弈客围棋 作者:康老 2023-01-15

作者:康老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8453183/answer/2844266833
来源:知乎

关于曹志林老师,我有以下几点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曹志林是与陈祖德、吴淞笙同时代的高手。虽然不如陈祖德光彩耀眼,但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棋手中的优秀者。文革时期,围棋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把玩的“四旧”从体委被扫地出门。国家围棋队解散,棋手遣散回家,就此星落云散。多亏了周恩来总理一条指示“围棋要留种子”,才保了围棋的火种。有七位棋手(单身汉)作为“种子”,被分配到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当工人,算是体委落实总理指示精神。八卦一句,体委是那条线上的,并不听总理的话。总理不同意撤销围棋项目,体委也不买账。让这七个棋手当工人,算勉强给总理个面子,不把事做绝。

这七位棋手是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华以刚、曹志林、邱鑫、黄德勋。这就是中国围棋史上有名的三通用七君子(七个单身汉,妥妥的七条汉子)。七君子中,前四位更出名,但是曹志林、邱鑫、黄德勋也各有过人之处。例如曹志林的讲棋、黄德勋对聂卫平六连胜等。邱鑫长期担任上海围棋队总教头,大磨王邱峻的父亲。

二、曹志林是最早的知名讲棋人。在讲棋这个领域,曹志林算是开创者。上海虽然是围棋基础最好的城市,但以前高手比赛时竟然没有人讲棋。陈祖德曾评价曹志林讲棋:妙语如珠。1973年,局势变化,围棋因有配合对日外交的重要作用,体委又把围棋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以三通用七君子为班底重新组建国家围棋队。围棋队高手到各地巡回比赛,推广围棋。此时,曹志林的讲棋才能凸显出来。以下内容摘自陈祖德回忆《超越自我》

       每次表演都有一位棋手为观众进行讲解,我们东路的讲棋主要由曹志林担任。小曹只要一开始讲棋,全身的细胞就都活动起来,全部的灵气都焕发出来了。他的思维随着意识的流动时时闪出奇想,他的讲话随着灵感的闪现常常妙语如珠。不要说棋迷们听了为之倾倒,就是几乎不懂棋的听了也会笑口常开。   

    曹志林的讲棋一路博得喝彩,可到了巡回的终点站上海却遇到了麻烦。上海的围棋基础较好,不少爱好者正因为有了一定的棋艺水平,所以就墨守着一些陈规。当他们头一回看到围棋表演居然有人讲解就不以为然,可能是认为小看了他们的水平或干扰了他们的思路。

       小曹没讲上几分钟下边就递上纸条,要他别讲。纸条接二连三递了上来,小曹为难了,来到我的身边轻声的地问:“怎么办?”我正在下棋,无法多考虑,只能说:“再讲下去看看情况。”小曹壮起了胆子继续讲棋,但他看到的是条子越递越多,而且还有人高声抗议,小曹简直觉得无法下台了。

     可是那些不抱偏见的围棋爱好者已经感到讲棋能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能活跃他们的思路,于是要求继续讲棋的纸条和呼声也随之而来,可怜的小曹简直象在发表竞选演说,听众分成了支持和反对两大派。好在支持讲棋的终于压倒了反对派。小曹终于坚持讲到最后。从此上海的围棋爱好者便接受了、习惯了、爱上了这一新事务。今天如果在围棋表演赛时没人讲棋,上海的观众又该递条子,又该提抗议了。       那天还有些趣事。对局结束后小曹让我谈一些感想。在我讲话时小曹有时故意提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启发爱好者的思考。谁知竟有自命不凡者气势汹汹地走到台前指着小曹说:“你这臭棋在这儿瞎说什么?!让陈祖德一人讲!”这种围棋爱好者为什么不爱护我们的小曹、不爱护每一个国手呢?

       表演结束后,我刚要离开表演场地,忽然被一位爱好者一把拉住:“祖德同志,你在1962年10月号的《围棋》月刊上评的对菊池康郎的一局棋说白24是妙手,我看不对。”(注:此时已是1973年)“噢,你认为怎样呢?”这位爱好者就说出一大套他的“高见”。我很叹服他的膨胀的自信心。这样有特色的围棋爱好者也只有在上海才能遇到。       然而话又要说回来,我们需要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围棋爱好者。对我来说,任何围棋爱好者都欢迎。他们都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对围棋的爱好,有这一条就够了。围棋爱好者是围棋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当然越庞大越好。       1973年的巡回非常成功。围棋事业被视为“四旧”撤消了数年后终于恢复了名誉,这次巡回是趁热打铁,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的围棋活动。

——以上摘自陈祖德《超越自我》

但是曹志林的讲棋主要受众在上海(在上海电视节目中讲棋),文章主要刊登在《新民晚报》和《围棋》月刊,他在上海影响很大,全国则未必。到了80年代中期,中日围棋擂台赛带动中国围棋热的时候(曹志林早已离开国家围棋队到《围棋》月刊编辑部工作,那个时候叫调动工作,现在就叫退役),中央电视台请的讲棋人主要是王汝南、华以刚,再后来是王元、徐莹等。曹志林作为讲棋人的元老级代表,却很少在中央电视台露面,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吃到电视讲棋这波最大的红利。所以,90年代以后喜欢上围棋的上海外的棋迷,可能对曹志林并不熟悉。

三、曹志林的职业生涯,有不俗战绩。应该叫专业生涯,更符合当时的习惯,因为那时并没有职业棋手一说,我们叫“专业棋手”。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90年代前我们的专业棋手(不是职业棋手哦)竟然能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欺负其他国家真正的业余棋手,当然冠军是手到擒来。在1979年,3年前便已击败日本名人本因坊的聂卫平还跑去参加世界业余围棋比赛。马晓春、曹大元、邵震中、王群、车泽武、常昊等都到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上拿过冠军。直到1990年以后,我们才派真正的业余棋手参加,停止了“专业棋手”对业余棋手的降维打击。

曹志林在1980年前的专业生涯(职业生涯)中,1974年、1977年两夺全国围棋个人赛的亚军!这是非常好的成绩。因为那两次的冠军,74年是陈祖德,77年是聂卫平。可以说,曹志林也曾有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辉煌时刻。要知道王汝南、华以刚两大元老,最好成绩也是全国亚军。

曹志林在1976年访日比赛中执白棋战胜日本九段宫本义久(能入选当年访日队伍,足见曹志林的水平。那支队伍名单:陈祖德、聂卫平、吴淞笙、王汝南、华以刚、曹志林、孔祥明)。

不过,那是聂旋风横扫日本棋坛,创下六胜一败佳绩的一年,曹志林的成绩也被淹没在聂卫平的光芒中。我曾经在《中日围棋对局精选》上,看过曹志林对这盘棋的自战解说。曹志林的自战解说也写得活灵活现,把自己当时的想法和盘托出,已经有了胡耀宇《心战》的雏形。

那盘棋,曹志林在自战解说中非常谦虚,他所对的宫本义久九段是关西棋院的老牌棋手,实力不俗。曹志林在布局阶段吃了亏,但是利用宫本九段的一着不慎,曹志林抢先在中腹一扳,这一扳顿时扭转大局。

宫本义久是另一位宫本九段宫本直毅的弟弟。两位宫本九段都与中国有缘。宫本直毅输给过聂卫平,那是聂卫平对日作战的第一盘重要胜利(之前聂卫平只赢过日本女棋手)。后来聂卫平说,如果那盘棋输了,自己也许要过上好多年能出头,并将这盘棋列入“人生九局”之一。多年以后,宫本直毅谈到这盘棋时说,虽然当时输了很难受,但想到这盘棋造就了聂卫平的崛起,也觉得很荣幸。宫本直毅在八段时,还输给过陈祖德。可算中国棋手的另类伯乐。

四、关于曹志林的段位

这个话题,我了解有限,仅就自己知道的谈一下。不准之处,还请真正的内行指点。中国的段位制起始于1962年,但当时大环境不允许,连军衔都废除了,何况段位。一晃就是二十年,我们现在运行的围棋段位制真正实施于1982年,第一批有专业段位(就是我们上面谈过的职业段位)的棋手,只有10人。

九段:陈祖德、聂卫平、吴淞笙
八段:王汝南、华以刚
七段:罗建文、沈果孙
六段:孔祥明
五段:何晓任

————————————————

陈祖德、聂卫平两位评九段,众望所归。吴淞笙虽然没有拿过全国冠军,但与陈祖德创造过“陈吴时代”,他还是第一位在番棋中战胜日本九段的中国棋手,所以吴淞笙评九段,众人也是心服口服。

王汝南、华以刚评为八段,凭借的就是全国亚军的过硬成绩。所以按评定段位的标准(冠军九段、亚军八段),曹志林评八段,也是理所当然。

此10人之外的各省市专业队围棋手,以此10人的成绩和段位为标准,申报自己的段位(暂定段位),再通过随后举行的段位赛(达到一定胜率)正式认定。例如马晓春报的是暂定七段,在当年的段位赛上被认定为七段。两年后就通过段位赛,升上九段。江铸久报的是暂定五段,也在当年的段位赛上认定,1984年升七段,1987年升九段。

但是曹志林已经离开了国家队,不在此10人名单中,只能申报暂定八段,而不是正式八段。曹志林因在《围棋》月刊工作,未能参加当年的段位赛。而从第二年段位赛开始申报的暂定段位不可高于四段。曹志林的八段就未能转正。公正的说,按照1982年评定段位的标准,曹志林八段实至名归。


再补充一段内容,关于《棋魂》纠纷,还是说说吧

曹志林不仅能说而且善写,创作了大量围棋文章。尤其以章回体《中日围棋擂台赛演义》深受老一代棋迷欢迎。曹志林不仅是围棋铁嘴,也是棋坛上的一杆妙笔。

但大概在2004那年,我突然在围棋BBS看到很多揶揄讽刺曹老师的贴子(有几篇文笔还相当不错,诙谐有趣,骂人不带脏字。我至今仍有印象。如曹志林落水游龙宫,黄龙士附身曹志林,横扫棋坛……)觉得很诧异,就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原来是:很多《棋魂》的粉丝说,曹志林抄袭《棋魂》,还自己出了一本书也同名同姓叫《棋魂》,还要搞签售,简直是……(话就很难听了)。当时围棋BBS上的棋友相约去签售现场抵制。

从我的角度看,曹志林版的《棋魂》的创意、框架、结构、情节、人设都来自原版《棋魂》;曹版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围棋专业部分和引用棋谱,也确实是曹老师本人的心血。合理合法的操作是购买《棋魂》版权,然后进行再创作;就像好莱坞购买《无间道》版权,然后翻拍。我们在前年拍的网剧《棋魂》,也事先购买了《棋魂》版权。

曹老师的做法受到新一代棋迷抵制是时代的进步,意味着知识产权、版权意识深入人心(老一辈人可能确实没这个意识)。一部作品最有价值的就是创意、构架等主体部分,借用了别人的主体部分,当然要支付原创者费用,这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曹老师的做法当然不妥。但是曹老师也确实发挥了围棋专业特长,在内容上进行了自己的创作,有独到之处,比之当今自媒体花样百出的“洗稿”文字游戏,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