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古棋三圣的精髓——天人合一

来源:TOM围棋论坛 时年一觉扬州梦  2013-5-24

一、缘起

  我喜欢看激烈攻杀对局。我觉得激烈的对攻,这才是围棋的本质。

  中国古棋在清朝康熙时期,黄龙士创出“八卦布局”(王元语)后,棋局的境界和内容都出现飞跃。到了乾隆年间,范西屏和施襄夏把“八卦布局”推上了顶峰。黄、范、施三人合称中国古棋中的“三圣”。

  自己水平很菜,不敢对“三圣”的棋妄加猜测。那天,我看了陈祖德对《血泪篇》的解说,很震惊古人的中盘攻杀是如此的强悍。那种感觉真的象是在急流里行舟,蓦然间峰回路转,真的爽快啊。于是,我开始思考“三圣”的棋,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境界?

  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棋迷和职业棋手,对“三圣”棋艺的评价或褒或贬,似乎各有各的道理。

  我细细看了网上的褒贬评议,觉得职业棋手对“三圣”评价要比棋迷诚恳些。这里用了“诚恳”这个词,主要是因为职业棋手的评价多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可信度高。据说,吴清源认为,“三圣”的棋不在日本名人之下。陈祖德在解说《血泪篇》时,总爱说“这棋下得太好了”。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三圣”的棋艺究竟达到了什么样境界呢?和今天的名手相比,谁会更强些?这些问题令人很兴奋,也很伤人脑筋。如果聪明的话,干脆不要去想了,乐得个清静自在。

二、标准

  闲下无事,总会想想“三圣”的棋。

  思来想去,觉得要准确推测“三圣”棋艺的真实水平,标准可能只有一个:中盘杀力。

  围棋虽然有布局、中盘和官子三个阶段,但是中盘手数最多,变化最为丰富复杂,最不确定的因素也是在中盘战斗之中。我们知道,高手之间的算路,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布局落后了,在中盘还可以追赶。盘面差不多时,也可以在官子上较功夫。而中盘大龙死了,棋就结束了。当然,玩弃子战术除外。

  据说,日本棋家在惊叹黄龙士的战斗力有十三段水平之高后,又评论他的布局只有二、三段水平,所以综合实力只有七段左右,“固不足惧也”。

  我反复推敲日本棋家的这句话,觉得很自相矛盾。假如黄龙士中盘是十三段,那么他对围棋的筋与形的敏锐程度,肯定超过九段很多,对棋路发展的计算也要深远很多。怎么可能布局只有二、三段的水平呢?

  现代布局讲究子力的搭配,追求效率。但是有一点别忘了,棋形、子力、效率在高手眼里是不一样的。就拿日本同级别的九段来说吧,武宫认为很厚很实在的地方,而小林、赵治勋偏偏要打入进去,并且活出一块棋来。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日本九段认为棋形完美,子效很高的布局,比如平行型布局,在“三圣”看来,可能处处是“空”,处处是“虚”,出棋的手段多的是啦。难怪施襄夏在《弈理指归》中说:“使敌无大块及拆三之地,布局最醇”。

  中盘战斗错综复杂的棋形,瞬间即逝的筋,那不是布局阶段可以比拟的。不是有句笑话是说,前十来手,职业九段和业余棋手没有什么两样吗?

  “三圣”超凡的中盘掌控能力,把攻、防、进、退、弃、守、张、驰有机而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全局关联性对杀”(某棋迷语)。而且,“全局关联性”是在布局阶段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了。

  有棋迷认为,先行有利。范和施,先下后下胜率几乎一样,肯定是业余棋手了。先下后下相差7.5目,对职业棋手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优势。其实,这种认识正好反映了日本围棋理论(规则)的最大缺点——围地取胜。秀策的“尖”,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

  因为围地,所以先下的一方肯定占优。黑白下法和规则不同,就可能导致先下占优的多少也就不同。你看日本、韩国执黑贴6目半,而中国呢,执黑贴7目半。相差达1目,真是有趣。要知道,有时半目之差就是胜负之分!日本当初实行贴目制后,木谷实曾说:以前让先(执白)的棋也能赢,现在分先(贴目)的棋反而赢不了了。估计木谷在说这话时,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三圣”的棋,没有围地取胜的指导思想,基本上都是围攻制胜,即把角、边、中腹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全局关联性战斗,围杀对方的棋,从而取得路数(实地)的领先。既然是围攻,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就不重要了,决胜的关键在功力。也许在“三圣”看来,路数和实地,棋中的奥妙可差大了。

  日本围棋,经常判断,这手棋几目,那块棋多少目。而黄范施三圣的棋,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有的只是全局上的攻杀,杀完,棋就结束。

  座子制加上还棋头,不断的把围棋推向真正的“围”“棋”。

  现在我觉得,座子制加上还棋头,倒比日本围棋理论下的比赛规则科学得多。

三、境界

  当韩流盛行时,人们才发现,原来围棋是可以这么下的。那些长年浸淫在日本围棋理论的棋手,眼睛都瞪直了。

  事实上,用现代围棋理论思维,很难理解“三圣”的棋。因为你的整个围棋思维都是它造就的,你的视界和思维模式都被它束缚着。就象现代人去看古文一样,看不大懂。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人都被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形成的观念主宰着,想突破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不是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吗?

  有幸读了许多高人对古棋的评论,深受启发,在此一并谢过了。

  围棋是竞技的艺术,技术的高低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当然,除了技术外,还有其它因素也影响着技术的发挥,也就影响了胜负。我以为,要成就绝代棋圣,除了刻苦训练外,还需要天赋和人性修养。技术+天赋+人性修养,决定了名手能达到的围棋境界。

  1965年,林海峰在第4届名人战首战失败后,向老师吴清源求教。吴清源告诉他:棋要下厚,还要有平常心。林遵从吴的教导,以4:2击败巅峰时期的坂田,成为日本史上最年轻的名人(23岁)。

  据说,理亲王暗中造反牵连到施襄夏,施襄夏却置生死于度外,而与范西屏倾力弈下“当湖十局”,成就了中国古棋的登峰之作。乾隆动了惜才之心,没有追究施襄夏。范西屏虽然以棋游戏人生,为人却耿直朴实。“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称赞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认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黄范施三圣轻淡名利,人性修养远非日本围棋名人能比。历史上日本围棋四大家,为了争夺棋所名人之位,使尽了手段。名利心这么重,又怎么能在围棋中真正悟道呢?!

  吴清源认为围棋是古人观天的工具,棋盘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吴清源经过一生的围棋求索,垂暮之年时提出了21世纪的围棋下法——六合之棋。所谓“六合”,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看待。一手棋能与全局配合,就是最善的一着。吴清源还提倡不要定式,定式越少越好。

  很显然,垂暮之年的吴清源已经看到了日本围棋理论对围棋的束缚。当年,吴和木谷倡导新布局时,就受到了棋界权威秀哉本因坊的坚决反对。新布局打破了金角银边草肚皮的金科玉律,开始重视中腹。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新布局的方向是正确的。

  黄范施三圣是考虑角、边、中腹的棋子在全局中发挥的作用,顺着棋势下棋,自然流向,浑然天成。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聂卫平抢占实地,逼小林走他不熟悉的棋,序盘就确立了优势,最后赢下这盘极为关键的棋。看来,今天职业棋手的这个“流”,那个“流”,套套还真不少呢。

  当我们冷静下来,再去看看黄、范、施的棋局,发现竟然与吴清源六合围棋的理论不谋而合之处甚多。吴清源苦苦求索了一生棋理,大清棋圣黄、范、施早已知晓并且付之于道中了。

  很奇怪吗?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往往从自然山水中悟道。黄、范、施得益于中华五千年古文化的熏陶,刻苦努力,完全激活自身的天赋,在围棋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傲世惊俗的“入神”妙思,在黑白宇宙里自由驰骋。

  文终,欢迎高人扔玉,谢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