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什么是“少儿文化型棋手”?-张立新:关于“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的初步探索(一)

2018年10月19日   棋友文采

什么是“少儿文化型棋手”?-张立新:关于“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的初步探索(一)




本文转载自杭州棋文化微信公众号,作者张立新

综述:为什么要做“少儿文化型棋手”的培养探索?

如果“少儿文化型”棋手只是个别棋童的学棋现象,这个论文的意义就不大。如果对“少儿文化型”棋手的研究能给全天下棋童带来成长的新导向,这个论文的意义不只是大,而是任重而道远。

这个新导向如果实实在在地变成“提升孩子文化课学习力的杠杆”,那么,这个新导向将引发家长们对孩子培养的新期待,引发现有的围棋培训方式的改革,甚至带来围棋人口的持续增加。

想必,对围棋界的发展来说,应该没有比大幅度扩大围棋人口、实实在在提升棋手的文化素养,进而以此推动围棋产业,围棋文化的发展更重的主题啦。

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给这一最重的主题贡献一份力量。

本论文以小棋手张真如的成长为例子,汇报她在棋力提升的同时同步开发棋文化所取得的成果,同时透过她的成长方式,为天下少儿棋手、培训机构展示一些该反思、可借鉴的成长新模式。也为高层领导,有识之士提供一些弘扬棋文化的思考点。

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前言,缘起:为何会关注“文化型棋手”的培养?

一,什么是少儿文化型棋手?

二,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探索的初步成果

三,“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摸索出的具体经验

四,培养“顶尖文化型棋手”需要的基本环境设想

五,少儿文化型棋手对棋坛注入的新活力展望

等等。

在新一届中国围棋协会重视开拓围棋产业和棋文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棋院分院杭州棋院职业定段赛上占据半壁以上江山的局面下,开辟“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的研究,改变竞技型棋手于棋坛一枝独大的现状,可谓正当其时。

前言——

缘起:为何会关注“文化型棋手”的培养?

靠围棋棋力展开未来的孩子是极少数。

对多数孩子来说,围棋是兴趣,文化课是学业。多数家长关注文化课的热情和力度胜过关注围棋,所以参与课外文化课补习的孩子远胜过学棋的棋童。

很多家长带孩子学围棋,希望开发孩子的智力,让文化课的学习更容易。但是围棋如何促进智力?如何带动文化课的学习?说法上比较模糊。所以,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后,每高一年级,学棋的人数和热情都在下降,到了小升初时,学棋的孩子人数减得厉害,升入初中后,学棋孩子的人数直线下降。

高考改革后,未来孩子在文化课上的素质将向语文倾斜,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与面试的表达力将成为众多家长焦心的三个点。

如果棋童在围棋这个兴趣点上所得到的能力与学习习惯,能击中家长的焦虑点,清晰地体现在对孩子表达能力、写作的构思力、阅读的总结力的提升上,那么,围棋将不再是文化课之外的兴趣爱好,而会变成撬动孩子文化素质和文化课学习力的杠杆。

这个杠杆将围棋学习变成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围棋在家长、在教育部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和需求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为带孩子学围棋的八年中,不间断地思考和探索这类问题,于是促成了我们对“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的探索。

“文化型棋手”的探索,还有些别的缘由。比如缘起于对一些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棋童现象而引发的反思:

很多家长带孩子学围棋的本意是希望围棋能带给孩子礼仪、性格与智力上的提升。可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收获最多的是棋力的提升。

如果一个孩子,从启蒙到业余5段,历经数年,最终只学会了下棋,这是不是很可惜?但这是普遍现象。

如果一个学棋的孩子,学了几年的围棋,坐在棋桌旁身体扭来扭曲,比赛中时不时说几句“小话”;比赛完签字时,名字写得横不平,竖不直,像蝌蚪;这种普遍现象是不是很值得反思?

围棋蕴含的文化和文明博大精深,棋童学棋在综合素质上的收获如此苍白单一!

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棋童现状,一个让家长们期盼的问题油然而生:

围棋不是国粹吗?不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学吗?那么,孩子在学棋的漫长国粹中,除了贡献围棋技术,除了在棋局中对孩子进行智力、性格,人格等进行磨练,是不是也可以让孩子把围棋作为国学的大门,推开后,走入大国学的文化怀抱中?

鉴于上述现实情况,为家长们,为培训机构们做一个愿景设想:

“如果一个孩子,

能因为学习围棋同步得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得到了国学经典文化的滋养;

能够让围棋的舞台与孩子必须学习的诗词、作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对接,

围棋的少儿世界一定会展现一个新天地!

届时,孩子们受益,家长们欢喜,围棋培训机构拓展了事业舞台,棋坛的新时代里多了一些文化新气象。”

为了这一愿景能成现实,我们用8年多的时间,以张真如小朋友为对象,进行了少儿文化型棋手的培养探索,期待更多少儿棋手成为文化型棋手。

想想看,如果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已经完成,而围棋还是处于技术高度发达,各种高奖金的比赛接二连三,但棋童能认知、能感悟的围棋文化如同沙漠的状态,围棋是不是给伟大的时代拖了后腿,棋坛的有志之士怎可拖后腿?

新时代里,如果让围棋文化为伟大文明的复兴作出相应的贡献,必然要有一大批文化型棋手在各领域挖掘和弘扬围棋文化。

文化型棋手如果能从少儿开始培养,必然春种秋收,春华秋实。

基于这些理直气壮的理由,我们做了“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的初步探索。

下面,是我们对“少儿文化型棋手”的探索内容的汇总和汇报。

一,什么是少儿文化型棋手?

从表现上看,就是:

一个孩子学围棋的过程直接带动了文化课的成绩。既会用“手”下围棋,也能用“笔”写围棋,用“嘴”讲围棋;能参与围棋比赛,也能弘扬围棋文化。

从概念上上说,就是:

一个孩子既会下围棋,又能从围棋训练中得到提升表达、写作等能力,进而还能从自己接触的围棋棋局、围棋文化、围棋活动中总结、挖掘和研究围棋新文化,并将之传播。

从具体例子上体现,以我的女儿张真如为例:

能经过学习,达到业余5段的棋力,甚至将来可以更高。——无数小棋童正在孜孜以求之;

能让学棋的过程促进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能探索围棋术语与写作技巧之间的一些关联,提高写作与阅读能力。——这一点能有效推广,可以让无数小棋童的文化课直接受益,也让学棋的魅力倍增;

也能把自己下棋比赛的经历总结出来,写进作文,写成文学作品。——这一点需要棋坛高层打造孵化器。一旦体现棋文化的文学作品多起来,一个新型的文化产业也会诞生;

又能把自己的棋局和诗词结合起来,进行棋局的诗意围棋赏析;——这一点如深入推广,围棋启蒙将有一个大变化,家长们对围棋的印象会大改变;

还能把自己学棋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能把学习国学的体会与围棋结合起来,分别写入助力更多孩子学棋的围棋书;

未来,随着围棋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支持围棋文化的力量越来越突出,少儿文化型棋手一定会越来越多,相信这些文化型棋手可以在围棋文化上有更多表现,比如:

推动少儿围棋校园小说。这个领域目前还是空白;

推动体现围棋文化综艺节目。这个领域也是一片蓝海;

推动电视媒体上的生动的围棋教学。这个领域有开发,但是“生动”上有很大拓展空间。

推动其它领域的国学与围棋内涵更多地打通,相融,让围棋成为学习多种国学的桥梁。这个领域永远有广大的开发空间。

等等。

棋坛的未来会因文化型棋手的大批培养而产生新的事业舞台。也许,这些舞台对围棋的贡献,会和职业棋手推动的围棋舞台的影响力媲美。(未完待续)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