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探索的初步成果(二)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8-10-21 21:44 编辑

2018年10月20日   棋友文采

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探索的初步成果-张立新:关于“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的初步探索(二)


本文转载自杭州棋文化微信公众号,作者张立新

上一篇链接:什么是“少儿文化型棋手”?

二,少儿文化型棋手培养探索的初步成果

以我的女儿张真如为例。她从五岁开始接触围棋,到现在八年了。如今是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期间,她从自己学棋的经历里挖掘棋文化,得到了以下收获:

第1个棋文化上的收获:学棋的过程与棋文化接轨,收获了“文化的种子”

很多棋童花很多时间学棋,下棋,但是并没有让这些宝贵的经历充分挖掘,进入作文中。这是个浪费,是很可惜的。

我们想真如在学棋中,一举多得。

最初,我们会组织一些小棋友之间的家庭活动,包饺子,爬山,看比赛等,丰富她的围棋经历。

学棋的过程,我们引导她记录一些和围棋相关的感受。

这是她小学三年级时的两个小收获。让她的围棋学习不只是与围棋技术接轨,还能开始与围棋文化接轨。

一个孩子,把围棋感想、心得总结成小文章,写进作文里,这不是什么特别的成绩。但是对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围棋文化的种子。种子的伟大在在于它蕴含着生命力,能在未来发芽,破土而出,抽枝长叶,树干挺拔,甚至成为栋梁,造福一方。

在所有领域的教学中,种下文化、文明的种子,应该是所有教育领域共同的核心责任之一。也是任何教育机构需要不断为之反思和奋斗的责任田。当然,这也必然成为少儿文化型棋手必须面对的成长环节。

那么,真如种下的这颗围棋文化的种子具体怎么发芽的呢?
感受记录多了,小成绩随之而来。

我们引导她将自己做围棋死活题的心得写成了小文章,发表。接着,将学棋路上构思的一个小故事,整理成一篇围棋背景的微小说,也发表了。

第2个棋文化上的收获:从小文章到全国奖,收获了格局

学棋的过程,我们发现围棋的经历是个宝库,里面有精彩的比赛经历,有面对挫折、诚信、礼仪等一系列的磨练,有很多种打开眼界的围棋活动;这些都是孩子提高写作能力的动力来源和素材来源。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只顾得孩子提升棋力,浪费了这一宝贵资源。我们尽力开发这个资源,让它成为营养丰富的原料,滋养孩子心中的文化与文明的种子。

每一个有感觉的经历,我们都带着真如去多次体会,有些被记录,修改。这样的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家长一点用心。但是这个过程产生的感觉和内容会自动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

这个过程也开启了真如参加征文获得,以此带动写作素质与棋文化素养提高的成长经历。大概也可以叫“以赛代练”吧。

五年级时,真如得到了棋文化收获上的突破。

一次升段赛上失败让她很难受,我们为了她走出这样的心情,鼓励她把这个经历写成了围棋心得,之后多次修改,开发成了围棋小说,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邀请赛的青少年组的银奖。当时评审老师说:“参赛的小说多是写少儿生活、校园学习的,突然出现一篇围棋题材的小说,让人眼前一亮,马上推荐,让这篇围棋小说进入下一轮评审。”

接着,收获棋文化上的收获接二连三。也是五年级,因为尝试了两次,历时一年半,周围都没有针对5段棋童合适的向职业棋手方向成长的环境,于是勒转马头,主要精力转回到文化课上。上学的路上,我带她背诵一些《道德经》,一起琢磨陈祖德九段是怎么把《道德经》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之后,她把自己学习《道德经》的一点小心得写进了“我与国学经典”的征文中,在全国范围的征文中又脱颖而出,获得青少年组金奖。

第3个棋文化上的收获:从个人学棋,到经验汇总成书,收获了责任

学棋的过程,受到一些有爱心和惜才的老师的点滴帮助。这也成为我们带动真如心灵成长的教材,我们时常回忆这些事,培养感恩心。

感恩心与国学文化的滋养,让她心中的围棋文化的小苗继续长大。

小学毕业前,她在棋文化上的收获又一次突破。

学棋七、八年,这里面有别的孩子该知道的经验,所以,己欲达先达人,可以把经历浓缩成经验。于是,我们引导真如把七年多学棋的心得,效率和教训做过的总结汇总,将学棋经验反复回忆,我来汇总。

这个合我们二人之力而成的书稿,被出版社认可。出版社觉得出了那么多围棋技术的书,怎么能没有一本学棋少儿亲身的经验写成的书?

之后,再接再厉,我又引导真如将她如何把围棋文化与学棋、下棋、做围棋题结合的经历写下来,我协助她修改,于是又有了第二本围棋书书稿,并进入出版环节(目前出版社已经排版完毕,等待校对,印刷)。

第4个棋文化上的收获:气质中的文化气度

学棋的同时,我们还引导真如培养内在的文化气度。找一些古代围棋高手在历史上留的故事,特别是曹操的故事,让她体会曹操的军事智慧与围棋战术上的联系。

语言表达是传播文化、弘扬文化重要的渠道。语言表达包括语言组织的能力、个人的态度、声音传达的文化气度等多方面。

现在真如同学基本上可以做到随便拿一段国学故事看个三分钟,立即拿着稿子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边看边讲,而且能在讲解中输出一定的气度来。

等等。

这个过程实实在在提升她的文化气质,相信她在未来参加自主招生的面试时会受益此素质。

第5个棋文化上的收获:将围棋与其它国学进行互撞,收获了“研究能力”

六年级,真如开始把诗词深入到自己的围棋棋局中,开创了诗意围棋赏析,并且参与了网易直播“诗意围棋研讨”节目。接着,进行诗意围棋启蒙教材的创作,期待将来的孩子不像她启蒙时那样,从围棋技术入手学习围棋,而能从诗意围棋中感受围棋的生动和趣味。

在她研究诗词与围棋的过程中,我们反复提示她去体会:“如果诗意围棋教材能出版,会是棋文化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意义增加内在动力,这个教材已经基本完稿。

这个做法,让她增加了古诗词的应用,学习的量。

初一的一次考试,有一道专门针对古诗词的十分题,涉及了多首古诗。真如很高兴地发现,有三首诗的内容是研究诗意围棋时接触过的,别的同学多数都对此内容茫然。

初一,创作第二本围棋书时,因为我们曾将祖先创作的甲骨文包含的智慧引入围棋,引导她更好地学习围棋和理解围棋。于是,甲骨文的智慧出现在她创作的第二本围棋书里。下一步,这些祖先创作甲骨文时包含的智慧会出现在她的作文里,出现在语文考试中频繁出现的“语言应用”里,提高她的语文应试成绩。

从以上这些成果中,可推出一个结论:

对孩子来说,学棋的经历是个宝库,可以在学棋的过程中挖掘的“成长”可以多领域。这些成长,可能会成为一颗颗有益的种子,成为孩子长大后对围棋舞台的丰富和拓展,对国学的传承有用的本事。

但是如果不把学棋经历当宝库,孩子可能花费在学棋的时间有些盲目,有些荒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仅仅因为这一原因,对少儿文化型棋手的培养探索也足以让人没法放弃。(未完待续)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