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围棋与国家》讲好中国围棋故事 聂卫平:接地气

2018年04月04日 09:33 新浪体育


《围棋与国家》作者 现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



  讲好中国围棋故事

  □鲁其/文

  今年的春节前后,与往年一样,北京的各种围棋活动依然活跃而火爆,而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春节的京城围棋圈多了一个“主角”——中国围棋协会春节团拜会、龙潭湖庙会指导棋、第二届北京业余围棋俱乐部联赛开幕式……各种不同场合当中,一个身影一再出现,一再引起热议,成了一个小小的“现象”。这个引爆春节前后京城棋界的新热点,就是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将军新近出版的《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

  有幸成为丛书,尤其是其中的扛鼎之作,与丛书同名的《围棋与国家》最早几批读者的人们莫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赞叹不已:这是一部“围棋文化巨著”,“载入围棋史册的一套全书”,“不仅仅是对围棋的贡献,更是对民族文化的重大贡献”……一本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不少人短短一周就读完了,一旦翻开便难以释卷,必须通观而后快。

  比如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聂卫平九段就是如此,甚至到了连夜阅读的地步,而最“接地气”的评价恰恰也是出自他的口中。读完后,聂九段意犹未尽,对林将军表示,围棋文化书籍他也见过不少,但这一本真是“出乎预料的好看”。那么,为什么这套丛书会获得那么高的赞誉?而让聂卫平九段高呼“好看”而手不释卷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呢?

  耳目一新

  丛书,尤其是《围棋与国家》对围棋文化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而在所有领域当中几乎都能结合丰富的史料,以及远超围棋圈外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崭新的,而又是非常准确的观点,或者是有一些之前其他研究者提到过但却没有深入挖掘的地方,丛书则予以高度完善,得出了最终的权威结论。

  比如,在围棋起源方面,对围棋与伏羲八卦思想体系的关系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入的剖析,同时更进一步地着眼于上古时代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战争实践(对于一位将军自然是“拿手好戏”),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围棋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的必然性。

  相当时间里,“占卜起源说”一直是围棋起源研究中信奉者颇多的一种假说,而《围棋与国家》(以及《围棋与文化》)结合大量历史资料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围棋与占卜的内核迥然不同,真正与占卜同源的是六博而非围棋,彻底澄清了流传多年的误解。同时,针对围棋是脱胎于天文或者祭祀器具等的推测,做出了明确的结论:“围棋的棋子、棋盘和弈法(规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围棋。弈法是把棋子、棋盘连接起来成为围棋,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特质的灵魂和标志。在弈法没有出现,没有与棋盘、棋子融为有机整体之前,不能称作围棋。”

  比如,关于围棋起源,曾经有过“印度起源说”的杂音,甚至登上了1999年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闹出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围棋与国家》通过对古代印度文化的研究,通过对汉译佛经中围棋出现原因的梳理,以及通过对围棋在西藏传播路径的追溯,彻底论证了这种杂音的妄诞不经。难怪丛书进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推荐人之一、清华大学的林泰教授感叹,对于围棋是起源于中国,以及到底如何从中国起源,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好的论说。

  比如,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又语焉不详,相当时间里,诸多研究者(包括若干鼎鼎大名的古人在内)都认为孔孟对围棋是基本否定,或者至多是勉强肯定的态度。《围棋与国家》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也来了一次“正本清源”,通过对孔孟围棋相关言论的详细分析,以及对他们思想体系的比照,得出了孔孟所奠基的儒家思想对围棋持包容态度的结论。首次廓清了孔孟围棋之说的完整思想体系,

  不过,如此重要的论证,在《围棋与国家》当中严格说只是一个细节,相关内容只是第三章“围棋在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特殊位置”的一部分,结合之后的几章“围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围棋已成为国家智力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棋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一席之地”,围棋价值何在的历史性提问水到渠成地得到了完美的回答:

  “对围棋,既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技能形式。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各种够高度、够透彻、够新鲜的内容还有很多,可以说,作为一本从围棋史入手,厘清过去种种错误概念,终结争论的专著,《围棋与国家》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本书的内容其实还远不止于此。围棋史论固然是《围棋与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新发现,做了许多新阐述,得出了许多新结论,但书中还有大量内容是基于和针对当下的围棋发展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比如“工匠精神”是近年来的一大热门词汇,受到了各界高度重视,甚至被写进了十九大报告当中,而《围棋与国家》亦紧贴时代脉搏,指出:“学习研究围棋思维,对深刻理解和倡导树立工匠精神,大有裨益。从围棋的许多特征中,可以得出对培养、树立工匠精神的有益启示:⑴起源之说:劳动创造世界;⑵博弈之本:人民才是根本;⑶行棋初心:效率构成目的;⑷思维层次:技术奠基战略;⑸算路特征:计算测度强弱;⑹大小之妙:细节决定成败;⑺精准制胜:精确反映趋势;⑻行为方式:团队凝聚力量;⑼变易无穷:创新赋予活力;⑽棋者气也:意志升华才智;⑾大师匠心:追求拓展境界;⑿规范兴弈:规矩成就方圆。工匠精神作为大国工人文化的灵魂,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围棋文化的交集,是不同领域文化相互融合、启迪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这既可以说是围棋的“与时俱进”,也可以说是围棋天然所具有的内涵的新角度挖掘。

  比如,针对围棋所面临的最新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即人工智能兴起,围棋发展进入全新时代,指出这其实是有利于围棋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围棋的价值,而非像一些人以为的那样,将对围棋造成损害:“智能围棋的出现,将极大地丰富人类围棋活动的形式。由于智能围棋高度的技术优势,在与人类合作、服务于人类围棋中,将形成六个实用体系,即技术体系、裁判体系、数据体系、传播体系、教育体系、娱乐体系。具体地说,人工智能围棋将在下列方面对人类围棋事业发展提供推动力,释放正能量,扮演十种角色:可敬的对手;无私的教练;忠诚的陪练;公正的裁判;并肩的学者;不倦的教师;铁面的考官;呆萌的玩伴;掌上的翻译;不竭的智库。”

  观点高屋建瓴,文字生动活泼,就事论事的阐述至此已告圆满,但《围棋与国家》更指出,盘上博弈其实正是盘外博弈的投影,“围绕着人工智能围棋,一场中国人工智能业界与谷歌为代表的西方企业之间的博弈,或者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博弈也拉开了序幕”。

  横空出世

  不难看出,《围棋与国家》,以及《围棋与国家》丛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这的确是毋庸置疑的围棋文化书籍,但是又不同于大家曾经熟悉的那些围棋文化书籍,或者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独特当然与其覆盖面之广,研究之深入有关,但最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这些。丛书进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另外一位推荐人是前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中国围棋元老王汝南八段,他的解读是:

  这部丛书第一次从围棋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可以说,《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构建了当代围棋理论崭新、独特的学术体系,为围棋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该书力图从新时代的视角,对围棋、围棋文化和围棋事业,进行全方位的历史探源、文化定位、理论概括、实践总结与发展前瞻,为在围棋领域深入解读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迪思路,为推进当代围棋的发展与改革奠定思想、文化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从围棋的角度,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添砖加瓦、提供支撑。

  “从围棋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高度”,“崭新、独特的学术体系”,这可谓是非常精当的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些年,伴随中国围棋竞技成绩的提升,以及围棋影响力在全社会层面的扩大,围棋文化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这种所谓蓬勃,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相对于之前长时期内的“一穷二白”而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只是迈出了最初的几步而已。更加不必说,由于古往今来一代代高手们所追逐的“围棋最强者”头衔落入了人工智能之手,围棋界不得不对竞技与文化的两元发展路径进行重新评估,更凸显了围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要求的迫切更进一步凸显了既有研究的疲弱,乃至于由于长时间以来,围棋文化研究的门槛都很低,也产生了不少鱼目混珠的现象,在浪费了原本就不甚充分的资源的同时,也带累了围棋文化,乃至于围棋本身的形象。

  此外,围棋文化领域,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零碎和片段的,是各自为战的研究者们聚焦于各自特定领域的“专学”。这些工作当然是值得肯定的,是非常重要的,是夯实围棋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必需,但是要真正回答“围棋从何处来”“围棋是什么”“围棋向何处去”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没有纵越古今横跨中外,搜集尽可能详尽的资料,构筑完整而科学的体系,高屋建瓴地观察和思考的“通学”,是断断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中国围棋文化研究慢说“通学”,连“通史”都只是差强人意而已。中国自己当代的围棋史专著仅有两部,分别出自刘善承和张如安两先生之手。刘先生是围棋文化大前辈,已故去多年,而张如安先生本是地方文化史的专家,为围棋著史也属出于爱好的“跨界”之举。且两位的作品系第一代围棋史,奠基任务重大,因此对记录历史的重视远远超过阐发历史,倒是日本安永一先生的《中国的棋》,在更自由的思考与写作之间提出了较多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安永先生所掌握的一手资料又远远不足……无论怎样,安永先生的作品问世至今已半个多世纪,而刘张两先生的作品也已成书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间,中国围棋又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历史研究中又有了大量的新发现,乃至于人工智能已经必然要改变围棋发展前行的道路,总之,既有的史论已然显得日渐陈旧。遗憾的是,囿于资源、能力或者格局,急需的学术更新和创新始终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直至《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的诞生,填补了这极为重大的空白。

  有这样的学术现状为大背景,丛书的出现自然便让人有了横空出世的观感。《围棋与国家》《围棋与战略》《围棋与哲学》《围棋与文化》《围棋与人生》《弈史》《弈论》《弈诗》《弈画》《弈典》,单从十部书名,就可以隐约看到一个新鲜到有些陌生的围棋研究体系和架构的身影。

  重大飞跃

  十部之中,作为整套丛书名称由来的《围棋与国家》是毋庸置疑的核心著作,分为十章,分别是:围棋发源于中华文明母体;中国长期居于世界围棋之巅;围棋在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特殊位置;围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围棋已成为国家智力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棋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一席之地;围棋在国民生活各个领域的衍生与延伸;围棋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围棋承载着对国家民族的特殊责任;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中国围棋的发展。全书从围棋与国家关系的角度,从围棋是中华民族思维标本的高度, 从中国是世界围棋中心性大国的定位出发, 对围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

  《围棋与战略》《围棋与哲学》《围棋与文化》《围棋与人生》如其各自的书名所示,是基于《围棋与国家》所提供的架构和切入角度,对围棋在各个更加专门化的领域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围棋与这些领域的密切互动进行更具深度的研究。这四部与《围棋与国家》一起构成了丛书的文论原创作品部分,所追求者,在于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分析精辟、创新开拓。

  丛书的另外五本《弈史》《弈论》《弈诗》《弈画》《弈典》则是史料文献部分,所追求者在于尽可能的全面与准确。顾名思义,《弈史》系统梳理和筛选了浩如烟海的存世古籍文献,辑录了大量围棋相关史料;《弈论》上起先秦,下迄民国,汇编了言论、辞赋、文论、序跋、传记等多种体裁的围棋文论620余篇(条);《弈诗》收录了两汉至于晚清的758位作者的3600余首诗词作品;《弈画》搜集了由东汉至民国的180余幅围棋画作;《弈典》选录三国至今两千年中的100局代表性棋谱而成。其中,《弈史》《弈论》《弈诗》汇集资料之多、之广、之全,几乎都堪称是前所未有,相信未来肯定会成为众多研究者案头所必备的参考资料。

  以《围棋与国家》为冠羽,《围棋与战略》《围棋与哲学》《围棋与文化》《围棋与人生》为四翼,《弈史》《弈论》《弈诗》为三足,《弈画》《弈典》为飘翎,丛书俨然上古传说中的神鸟一般,突然降临在了围棋文化研究的世界当中。

  诚如前言所说:

  这部丛书是第一次从围棋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的系列专著;是从围棋思维角度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探索;是把围棋置于中华文化大系的整体背景下进行定位性研究的宝贵尝试;是把围棋文化与哲学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战略文化、才艺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人生感悟,等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创新成果;是对围棋发展本身所涉及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包括起源、特质、内涵、功能、价值、地位、思维、形态、传播、沿革、衍生等进行深入诠释与解答的理论教科书;是以当代文化视野为背景,全面梳理古今浩瀚围棋史料的集大成实用平台;也是以21世纪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性影响为参照,对围棋竞技与文化发展进行前瞻式分析展望的思想窗口。可以说,《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构建了当代围棋理论崭新、独特的学术体系,为围棋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可以说,通过对围棋与中华文明深层次联系与互动的分析,通过对围棋发展历史内在规律的总结,通过对围棋价值的深刻认知,丛书已经充分地回答了“围棋从何处来”“围棋是什么”“围棋向何处去”的问题。总而言之,对于中国围棋文化研究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厚积薄发

  当然,所谓飞跃,所谓横空出世等,其实是一种性质的判定,而不可能是事物真正发展过程的描摹。一座理论大厦的奠基、施工与落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十部十二册,近400万字的一套丛书是不可能从天而降的,其酝酿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其诞生也需要合适的环境。

  从书作者林建超少将戎马半生,退休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党委委员,党的十七大代表,国防大学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而他的围棋生涯甚至要长过军旅生涯。

  他自小习弈,偶有闲暇便弈棋不辍,乃至于在对越作战前线的艰苦条件下,也要自制“土围棋”与战友手谈一番。难得的是,他对围棋的热爱单单靠下棋已经无法满足,而是推动着他逐渐步入了围棋文化研究的世界。

  近20年间,日积月累,他撰写和发表的重要围棋文论已有50余篇——《将军棋谋》《思维制胜》《围棋与国家》《围棋与战略》《中国围棋的战略》《围棋申遗研究报告》《围棋思维与海洋战略博弈》《从围棋思维解读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围棋人机大战对指挥决策智能化的挑战与抉择》《从“围棋脑”到“指挥脑”的跃升》《兵棋•兵圣•兵经》《围棋与当代世界》《围棋的战略智慧与改革》《围棋市场化运营的特殊规律》《围棋大数据研究》《围棋与工匠精神》《智能围棋时代的文化解读》《新时代中国围棋文化之路》等。

  其中,《围棋与国家》入选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在全社会层面引发了强烈反响,并获中国围棋年度大奖文化奖。关于围棋人机大战与指挥决策智能化的研究受到中央、军委有关领导重视,获2016年度军事科研成果奖。在中国围棋协会,林将军先后担任第七、第八届副主席,第九届副主席兼围棋文化委员会主任,2017年12月中国围棋协会换届会议选举,出任第十届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同时也是李梦华、陈祖德、王汝南之后的第四任主席。

  正是因为有了多年来的这50余篇文论,以及为国家围棋队,中央、国家、军队机关,地方有关机构,大中小学,社会各界,以及各种重要围棋活动所作的200多场围棋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问题的主旨讲话、学术报告、理论讲座、专题讲课等的基础,又历经长达五年的创作,厚积薄发之下,才有了这部作为围棋界第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丛书的诞生。

  应运而生

  一位军界的高级领导,热爱围棋,乐于学习,敏于思考,专于著述,基于自己独特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于是便有了这样一部丛书的诞生,这样的叙述看似已经是无懈可击,但事实上却只说明了一半的真相。

  那另外一半的真相是在于围棋的大发展和中国的大发展,这两股洪流的交汇。

  清朝后期大国手周小松说:“棋虽小道,恒视国运为盛衰。”新中国围棋事业奠基人陈毅元帅1960年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的围棋从乾隆以后一蹶不振。国运衰,棋运也衰了。现在,我们国运盛,棋运也该盛。”自此,棋运与国运密切联系的概念便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在《围棋与国家》当中,第八章“围棋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用了整整一章来比照研究中日韩三国棋运与国运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围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中国为世界围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说来,《围棋与国家》正是因应这一历史潮流而问世的,既是大时代、大趋势的记录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

  与诸多大众精神生活层面的存在相同,围棋无论竞技面还是文化面,其繁荣昌盛都端赖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端赖于外部资源的持续注入,但是围棋也绝非只是养来欣赏的花朵,而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实实在在扮演着属于自己的重要推动力角色的,说围棋是棋盘上的基础科学研究,其实也丝毫不算过分。

  只是,围棋这种作用的发挥并非如王朝更迭或者技术革命那样引人注目,而更多是间接的、隐性的、润物细无声的,这也是造成一直以来外间,乃至很多围棋界中人对围棋的价值始终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

  根基所在

  因此,《围棋与国家》不吝笔墨,将围棋的这些隐藏价值一一予以挖掘和阐明,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或者,更加恰当的说法是,这样的挖掘和阐明才使得人们能够对围棋的意义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第五章“围棋已成为国家智力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

  国家智力形态,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各个方面智慧形成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其构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智慧,同时也包括智力博弈方面的内涵。国家智力形态相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社会观念形态、国民文化形态而言,是贯穿于其中的智力因素的总和,是国家、民族智慧程度和水准的集中体现,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昌盛具有重要意义。围棋是极少数能够进入国家智慧殿堂的智力博弈活动。对围棋与国家智慧的关系,古今中外皆有共识。

  第一节“围棋包含的治国之道”从班固《弈旨》的“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仁由己,道之正也”开始,综合从古至今的众多名家对围棋深层意义的解说,以及涵盖中外的诸多鲜活示例,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一直以来“围棋与政”的隐藏传统得以彰显无遗。

  直至今日,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指导思想,依然处处闪现着古老围棋智慧的光彩:

  围棋自身所具有和承载的政治智慧,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放射出独特的光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面对国际国内的“大棋局”,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并进而形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仅集中体现了党的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而且包涵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理国家的丰富思想内容,其中,也渗透了围棋特有的思想理念和思维特征。在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中,有许多精彩的围棋语言与概念,如“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军地一盘棋”“世界大棋局”“要有正确大局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好先手棋”“下好‘精准’这盘棋”“围棋中包含着人生的哲学和世界战略”等等,内容丰富而睿智。习近平作为人民的领袖、党的核心、军队的统帅,本身也是围棋爱好者,对围棋有深刻的了解。从围棋思维的角度学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更生动、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也可以更充分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按照以民为本、大道为梦、全局为重、顺势为上、文化为魂、和合为贵、强己为胜、创新为先、效率为要、自然为根、规则为矩的顺序,从围棋思维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堪称是“围棋与政”传统“与时俱进”的重要研究和探索。

  此章接下来的两节分别是“围棋构造的哲学体系”“围棋蕴涵的战略智慧”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和论证了围棋是如何从中华文化的母体当中脱胎而出,又如何反哺了中华文化本身,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发展的,以及在漫长的历史上,乃至今日错综复杂的国际局面之下,围棋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战略理念如何不断影响中国人的战略思维,直至成为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的。由这两部分所体现的思想的衍生和深化,又产生了《围棋与哲学》《围棋与战略》两部专著。可以说,第五章是《围棋与国家》一书,也是《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的根基所在。

  总而言之,对于围棋这巨大价值的阐明,不单单只是一种发现,或者说一种正名,更是一种标志,或者说一种号召——从今天开始,围棋要从自发时代进入自觉时代,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参与历史的进程,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属于自己的角色。

  前进路径

  如前所述,正是以《围棋与国家》的论说为根基,从若干部分各有其独特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发衍开来,又产生了丛书当中的另外四部文论,但是,《围棋与国家》当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其自身所独有,不见于其他任何一部文论,且不仅仅是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而是特别具体化和细节化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中国围棋发展的可操作路线图。丛书“将指引中国围棋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如是说。

  第五章作为丛书的根基,指明了中国围棋未来的发展方向,即该往哪里走的问题,而见于第九章和第十章的若干内容,则具体论述了该如何去走。在作者已经成为中国围棋协会新一任主席,正在推动中国围棋改革的当下,这部分内容便更加值得去了解了——应该说,这些正是新主席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酝酿多年的施政纲领。

  比如,第九章提出中国围棋协会的主要改革内容是协会实体化、运作市场化、竞技多样化、基础大众化、文化系统化、政策实效化、舞台国际化、手段智能化。作为具体工作之一,第十章强调了围棋大数据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从需求、构造、运营等各个具体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估:

  围棋作为人类高端智力的产物,已经来到了必须依靠大数据运行、发展的时代节点。当代社会人群对围棋的所有需求,最终都以数据的形态存在和表现出来。围棋大数据,是与围棋相关的所有信息数据高度集成、高效处理的运作平台,是围棋最大的信息窗、知识库、数据网和服务器。适应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建立围棋大数据,是当代围棋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

  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雷翔读罢《围棋与国家》,最大的感想是,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未来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了。众所周知,这位副主席正是城市围棋联赛的创始人和推动者,站在中国围棋前进道路探索第一线的先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施政纲领云云,听起来大有公文的意味,但其实这方面的内容,也依然保持着全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即可读性很强,让读者依然能够饶有兴味。比如谈到棋手以棋报国的责任,以及全社会对他们的褒奖和认可时,本书举出了历史记载中对围棋国手的多达十余种赞誉名谓,一一附上了详细出处,又可以为考据迷们增添若干谈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总结历史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新时代的新现象,全文收录了一篇题为《中国围棋“迷妹”现象值得关注》的报道,并做出了“棋迷崇拜来源于英雄情结。它告诉我们的是,围棋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要下大力培养造就年轻优秀的围棋骨干人才”的解读。

  在谈到围棋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在于广大爱好者对围棋的深切热爱,而围棋爱好者对围棋的感情之深为其他项目所罕见时,又这样写道:

  现在我们应当设立一个当代“爱棋九品”……略知,留意,关注,喜欢,喜爱,热爱,酷爱,痴迷,信仰。其具体内涵是:所谓“略知”,指开始了解,初步进入,大概知道,略知一二;所谓“留意”,指意有所及,始有关心,触而生感,闻而留心;所谓“关注”,指心有所系,内生关切,注意了解,主动走入;所谓“喜欢”,指心有好感,愉悦开心,渐生情愫,初成喜好;所谓“喜爱”,指已生爱慕,心中扎根,渐入境界,爱好稳固;所谓“热爱”,指爱至热烈,身入境内,倾心研道,卫之护之;所谓“酷爱”,指身心俱入,不惮环境,爱到极致,非常人比;所谓“痴迷”,指执而如痴,爱之入迷,乐及人生,可弃虚华;所谓“信仰”,指深悟其意,成为理念,升华境界,爱棋巅峰。“爱棋九品”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品为初级阶段,中三品为中级阶段,后三品为高级阶段。最高层次当然是信仰。信仰是综合认识、体验、感悟和理解的产物,是实践和理念升华的目标。

  相信众多棋迷看到之后应该能会心一笑,或者是对号入座一番,而哪怕是对围棋所知甚少的读者,也会由此挑动好奇心,生出兴趣。

  中国故事

  总而言之,作为站在全新视角、搭建全新架构、阐述全新理念、达到全新高度的重量级学术著作,《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尤其是《围棋与国家》一个极为鲜明,与很多围棋文化研究专著都有所不同的特色就是——再次使用聂卫平九段最朴素又最直观的评价——“好看”。

  这个特色的形成,当然与一系列原因有关。比如作者本人的写作文风和追求方向,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前面也提到了作为丛书最原始的文本基础,大量内容是来自于各种现场讲座的稿件,这些讲座不引人入胜,不“有趣”是不行的,“有趣”的语言落实为文字,自然也就“好看”起来。

  不过,根本的原因想来还不是前面这些,而是在于写作之初就已经确定的认识——这些书为什么要写?这些书要写给谁看?相信在他看来,围棋文化研究从来就不是一个小圈子的事情,或者说,专业性绝不是最重要的属性,相反,讲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当然是要对中国的围棋工作者讲好围棋故事,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产生出由衷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加努力地推动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中国的围棋爱好者讲好围棋故事,让他们能够对自己所挚爱的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让他们知道自己那些曾经懵懂的感觉是怎么回事,自己的热爱是出于怎样的潜意识和心理积淀,进而将热爱从自发升级到自觉,做出更大的贡献。进而,是对全中国的大众,或者说潜在的围棋人口讲好围棋故事,让大家真正看清楚围棋的魅力,了解到围棋在中华文明坐标系当中所处的位置,更加尊重和推崇围棋,直至投入围棋的怀抱……要承担起这些职责,首当其冲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好看”。这样的努力,所服务的目标正是当前时代最重大的命题之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不过,其实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定位,就更加要求“好看”,而且要求得更加严格,这就是面对全世界的围棋人口乃至于全人类,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围棋的对外传播是非教条、非对抗性的,最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王道”与“中和”。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无论古代、现代和当代,围棋都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之一。围棋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智慧之果,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国粹、文化瑰宝。世界对围棋的认知,不论经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上来。围棋作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不论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还是对其功能的发挥,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每一位中国围棋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林建超将军作为资深围棋文化研究者和围棋协会的副主席、主席,相信对此更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这就是“好看”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吧。

  关于“中国故事”推断,额外的佐证之一是,丛书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围棋与国家》第二章的结尾处披露,一本新的文论《围棋与世界》已经在酝酿之中了。额外的佐证之二是,据悉,《围棋与国家》外文版的出版与发行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林将军的中国围棋故事其实只是刚刚开始讲述,而相信在丛书的启发和引领之下,新一轮围棋文化研究热潮的到来已经为时不远,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讲好我们的围棋故事,我们的中国故事。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