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刘骆生:围棋死活训练的盲点 实战下出才关键

来源:新浪博客 2014-03-27 21:38:17

平时有心练,赛时少输棋



  围棋棋艺水平在实战中的发挥一直是围棋界时时提起的话题,这个话题里流传着许多佳话,清雍正年间,梁魏今在浙江湖州受先与施襄夏对弈。据说施襄夏已经向梁学了3年,但始终在让先的水平上徘徊,一天,梁魏今带着施游岘山,指着山下潺潺溪水对施襄夏说:“子之弈工矣!动究心于此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子锐意深求,则过犹不及,故三载未脱一先耳。”经此指点,施襄夏顿与老师并驾齐驱,与范西屏成为清代著名大国手。

  梁魏今的名言后来演化成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意思是下棋时要保持平常心态,这样才会把已有的围棋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200多年后,吴清源指点入室弟子林海峰挑战本因坊坂田荣男,根本不说具体的棋艺问题,而仅是三个字“平常心”,意思是,你的水平和坂田已经不分上下,如何把自己的棋艺水平发挥出来而已。

  上述典故说得是围棋大家,他们的围棋技艺都已到了顶峰,之所以还输棋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水平发挥好坏的差别。对广大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虽然也有水平发挥的问题,但是,还远上升不到精神层面决定胜负。在棋艺上尚有很大进取余地,他们水平的发挥更主要在于平时训练所达到的水平和实战中所表现出的水平有较大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2010年我有时间继续教孩子们学围棋了,教6个业余2段到4段的孩子们提高围棋水平。目前,北京各类围棋训练班大约近千家,众多围棋培训机构非常一致的作法——都把围棋死活题训练作为提高孩子们围棋水平的主要手段,我也不例外。

  我的学生参加北京围棋段位赛时,我都去赛场看看他们的比赛实况。通过对学生们比赛实战的认真观察,发现,围棋死活题训练和实战脱节比较严重,训练时可以走对业余5段水平的死活题,实战的时候,业余3段实力的死活题能走对就很不错了。

  比赛和训练何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我反复思考,发现,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死活题训练,类似于打靶,只要靶子没有被打中,学生们可以无限制地打下去,直到作对了为止,这样的训练打靶和实战射击确实有相当的脱节。比赛时候,该杀死的棋没有杀死,对手就会把死棋赶紧走活;该活的棋没有走对,对手就会马上动手把这块棋杀死。根本不会留下反复考虑选择的机会。对此问题我和其他围棋班老师进行了交流,发现,死活题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之间的差距是许多围棋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死活题训练中所接触过的许多妙手、手筋等由于训练时没有做到突出重点,牢记住许多常用的妙手、手筋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出想、产生,以致对围棋死活题中所隐藏的妙手、手筋等不敏感,再加上围棋比赛有时间限制,许多孩子全凭临场的感觉而不是把所有遇到的死活问题深入看透想明白就落子,自然发挥不出可以达到的水平。平时的死活题训练明确告诉学生了这里有死活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正确答案时会反复思考,而在比赛中,遇到死活问题时,由于对死活问题心里没有可靠的参照,自然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深究,这也是学生们为什么在训练中达到了业余5段的水平,而实战中却差距较大的原因。

  我在训练学生们应答死活题时,收集了大量围棋死活题。但是,众多围棋死活题中,大都有以下不足,一是只突出了能否做出正确答案。二是对每道死活题的要点讲解不突出,没有明确指出每道死活题必须掌握的是什么,必须记住的是什么,学生做了以后也仅是停留在解出来了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消化、吸收、演变为学生们的实战能力。三是对死活题没有系统归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对于同一类死活题没有形成强刺激,没有养成正确的条件反射—— 一见到类似的死活题,马上在头脑里就想象出这道死活题的要点和诀窍在什么地方。

  上述不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单纯锻炼了计算能力,而没有进一步从死活题中学习掌握更多的实战知识。这种情况下,实际比赛时在往往决定一局棋胜负的死活问题方面的正确率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了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

  如何把平时的死活题训练更贴近实战,如何让孩子们通过作死活题不仅提高了计算能力,还有助于在实战中把答死活题的水平尽可能地发挥出来,那就要在死活题训练中,突出地把常见的妙手、手筋、杀招给学生们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对围棋中常见的死活题里的妙手、手筋、杀招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同一类型的死活题集中地反复练习、解答,强化爱好者们对妙手、手筋、杀招的印象,锻炼出他们对妙手、手筋、杀招的敏感反应,一见到实战中的死活问题,就可以联想自己头脑里的印象,然后再去选择性地认真核对计算,这样就会较少地错过妙手、手筋、杀招,自然就会提高实战中的胜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