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饱嗝攻击伤了谁?


作者:公孙青阳  来源:知乎  2015-09-19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226853

自2013年底2-0零封李世石荣膺世界冠军起,唐韦星就一跃成为了世界围棋圈的焦点人物,直至今日。称之焦点,一方面固然因为他夺冠后依然保持着极其稳定和恐怖的棋战战绩,另一方面却无疑与他日渐出名的“饱嗝攻击”行为脱不了干系。

所谓“饱嗝攻击”,大抵源于第19届三星杯围棋赛半决赛期间一篇显然别有用意的韩媒檄文。文章中巧妙引用了韩国皇太子金志锡关于故事主人公唐韦星的“下棋时打饱嗝,没有世界冠军风度”的评论,用确乎出自唐韦星之口的“不记得了”来暗示前述事实的合理和必然性,并以此暗示中国棋手战绩披靡的原因主要是盘外功夫用的足,棋品人品一般差。

事件伊始,无数网民就对唐韦星的不端辱国行为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在一片异口同声的痛批和指责中瞬间与“棋格大丧失の唐”划清了界限;而随着中韩媒体的煽风点火,网络上针对唐韦星的口诛笔伐并未因事件远去而稍有停歇,愈演愈烈的倒唐之风在各大围棋新闻门户和论坛中蔚然成荫。偶尔在新浪主页的出镜,唐韦星似有无辜的神情仿佛刺激着许多网民的G点,笔者几乎能在每一张有唐韦星出现的图片下方的留言区找到不能在本文中出现的污言秽语,其极端程度令人发指。作为跟唐韦星没有任何交集的笔者(除了某次闲聊时被好友戏称声音与唐韦星神似以外—。—),其实一直不太明白一位世界冠军于一夜间千夫所指的因缘何在;故撰本文,望与诸君讨论一二,说道几分。不当之处,欢迎拍砖。

依笔者一贯的尿性,正文开始之前一定要先为大家带来一段小科普。我们常说“饱嗝”,却鲜有人清楚严格意义上的医学将饱嗝分为“嗳气”和“呃逆”两种。(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嗳气俗称打饱嗝,是胃中气体往上通过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不是连续不断,还是能有所控制的,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害处,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呃逆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是连续不断,不能自主控制的,喝水可以治疗呃逆。

基于这样的判断标准,笔者在朋友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唐韦星的饱嗝究竟是可以主动控制的“嗳气”,还是无法主动控制的“呃逆”。在10位与唐韦星有过直接交手的棋界一线棋手中,称“一般是比较长的,杀伤力较大的那种”的共有3位,称“短促居多,节奏感强”的共有2位,称“似乎不短不长”的共有2位,还有1位称“没有饱嗝”,1位称“没有印象”,1位称“已被击晕,不记得了”。虽然样本容量极为有限,但高质量的样本个体应该也能令调查拥有比较高的可信度。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唐韦星在对局过程中的饱嗝行为基本属实,而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其利用可以控制的饱嗝来对对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做完这次调查的隔天,清醒一些的笔者不禁对自己昨日的智商骤降感到万分哀伤。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选择用饱嗝去攻击别人呢?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会认为别人会选择用饱嗝去攻击别人呢?在早餐时吃满对座同学一个隔夜大葱馅水饺攻击伤害却在10秒后满血复活继续饕餮豆浆油条的笔者忽然想到,一个世界顶尖的职业棋手还需要处心积虑气运丹田去制造一个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对对手造成致命打击的饱嗝攻击,这样的说法实在太过荒谬和牵强。换个更竞技化的角度讲,如果一位棋手在经年的残酷训练后,依然会因为对手的一个满怒饱嗝攻击而头晕脑胀并最终因此输掉比赛,他还有什么资格站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呢?

“饱嗝”和“攻击”差之千里,这是正常人用脚趾头都能轻易得出的判断。然而素以“聪明人”自居的大量网络围棋爱好者甚至部分围棋媒体人竟然对二者的连用想之当然且无半分违和感觉,这不禁令笔者感到颇为好奇。然而细细想来,这些许好奇丝丝化为笔者对社会心理的认识和领悟——原来棋手和棋迷,和普通的社会公众相比,真的没什么不同。

人们在网络世界看到的总是暴躁的自我,这几已成为所有研究者的共识。大众对网络体会最深刻的,除了联通世界的高度信息化以外,恐怕就要数横行无忌的无端戾气了。这显然与网络的匿名属性息息相关,挺贬实名制的两派学者之间的论战亦已经年。事实上,不论在平日的现实生活中多么彬彬有礼谦逊和善,许多人在下班回屋脱去制服的那一刻,瞬间化身指点江山快意恩仇惩天下异己于弹指之间的“键盘侠”。这种现象其实很好理解——摆脱了实名限制意味着暂时与社会制度与道德规范绝缘,长期被超我压抑于潜意识中的各种躁狂和攻击想法如雨后春笋般争相表达并以暴力和攻击的形式体现在网络沟通中。另一方面,残存的超我使这种泛滥而无节制的负性情绪不得在自己的言行中得以完全的释放,洪水唯一的缺口便只能指向他人。通过被称为“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往往会在他人的言行中感受到尤为强烈的指向态度和攻击成分;这种对社会信号明显的过度负性化解读,得到的其实都是本我的自己。近两百年前的弗洛伊德先生便如先知一般用自己的理论提前论证了今日社会的此般怪象——人们“觉得”在网络上四处弥漫的攻击欲望,其实都藏在自己的心里。

换句话讲,人们总说唐韦星使用了饱嗝攻击,其实真正想使用且一直在使用攻击的人,是自己。

谈罢攻击,我们来谈棋品。棋品是笔者的围棋观中最为看重的东西——也正因如此,笔者在之前的许多文章中都曾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释自己对棋品低劣的深恶痛绝,相信许多读者也与笔者有类似的价值观;一旦一名棋手与“棋品不端”稍有沾染,则他从此进入了个人黑名单且永久不得洗白。韩国棋界重量级元老、素有“围棋皇帝”之称的曹薰铉九段就是最好的明证——不论他的围棋多么飘逸不羁赏心悦目,不论他的巅峰期战绩多么璀璨辉煌一统天下,也不论他对于整个围棋版图的贡献有多么永垂不朽歌舞升平——只要“鞋袜攻击”“声波攻击”“耳光攻击”(当然是对自己)这些字眼一日不从世界上消失,他就在无数的棋迷心目中一日不登大雅之堂,棋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但正因如此,笔者的疑惑不减反增:为什么有这么多与唐韦星不曾谋面的棋界主人,会如此轻易地因一个“饱嗝”,就宣判一位尚属弱冠的世界冠军这样的极刑呢?

任何看似荒谬的社会行为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关联,这是任何一位接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研究者都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社会心理学中大名鼎鼎的“观察—行为者分歧”理论似乎可以很好地解释上文出现的现象。(观察—行为者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社会心理学对此类归因偏差的其他论述。)有趣的是,笔者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就唐韦星的“饱嗝攻击”与许多一线棋手进行过闲聊和交流;作为攻击承受者身份直接参与到唐韦星的“饱嗝攻击”行为中、似乎可以算作半个行为主体的他们,却几乎都认为唐韦星的行为只是无意之举,并矢口否认唐韦星本人有任何棋品方面的问题。反观那些与唐韦星没有半点交集、今后极有可能也不会有任何交集的键盘侠们高举的“打倒90后劣品棋王”“还棋界一个纯净环境”“唐韦星滚出围棋界”之类的大旗,当事人的冷静和客观预期与其形成的巨大反差更是耐人寻味。当然,这其中一定存在“同为棋圈人,不好意思当面指责”的可能性;但足够大的样本量足以使我们得出结论——围棋的严谨训练,会使在逻辑思维和道德修养上更为出色的人类,在面对评价他人这样的严肃问题时,表现出更加谨慎和客观的态度。

如果我们把唐韦星的饱嗝行为暂定为无意识的自发性行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会变得更加有趣——这些并未出自棋手本心、却在事实上对其他对局者造成了真实困扰的行为,能不能作为棋手棋品低劣的证据呢?一贯好奇心爆棚的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太多棋手朋友进行过许多讨论,得到的结果也并不统一;但笔者只想在本文中与诸君分享一个由中世纪的西方天主教学者提出、并奠定了今日美国社会伦理基石的论调——双重效应学说。从堕胎是否合法谈起,这个学说就行为的道德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界定,并最终认为:一个行动可以引起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和无意的、间接的效应;如果不是有意的话,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容忍一个行动带来的间接的坏效应。用今天更直白的话来讲,这个学说其实是在说:好心办坏事,道德可以忍;坏心办好事,却绝对不行。当一个行为涉及道德层面的评判时,笔者更喜欢基于行为主体的主观意愿而非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加以评判。作为个体,更作为人类,主观意愿实在是太过重要——今天的法律规定精神病人杀人都无需偿命了,不是吗?

最后,笔者想就韩媒宣称的口号做最后一点讨论:下棋打饱嗝,就没有世界冠军风度吗?那要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算作有世界冠军风度呢?是乐于助人每天扶老奶奶过马路,还是树下成蹊尽心全力提携后辈,还是梅妻鹤子不然世俗尘埃、将世外高人的形象坚持到底?马斯洛说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总是如金字塔般层级式上升——是不是中国年轻一代棋手获得的世界冠军太多,导致棋迷们在弥漫的幸福感中审美疲劳,觉得损失掉这一个已经无足挂齿了呢?是不是冠军和金牌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自尊心,所以职业棋手不光要在棋盘内击倒敌人,还被要求在棋盘外潇洒俊朗风度翩翩让日韩人民自惭形秽呢?去年“饱嗝攻击”论盛行之时,笔者曾与友人戏言:如若15年韩流再起,当初把唐韦星喷的柳絮飘零的那些键盘侠们,一定会把成绩依然稳定的唐韦星重新捧在手心、当做满足他们脆弱自尊心的唯一希望。坐看今年棋界的风云变幻和各大论坛的肉搏厮杀,笔者只能笑而不语,躲在角落默默享受一语成谶的满足感。

棋手是被工具化的职业,获胜是每一位职业棋手的唯一天职;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其他的运动员没有任何区别。笔者看NBA十数载,唯一的偶像——克里斯保罗——或许也能为笔者的论断稍加佐证。在保罗出道早期,他在中国球迷心中的形象几乎是不堪的;因为除了他至今无可匹敌的助攻数据,“他打球脏”是笔者身边许多球迷朋友对保罗的最初评价。十年后,当保罗依旧用他的助攻、三分和“脏”站在世界篮球的最高点,质疑声的日渐消匿才使人们慢慢意识到:打球“干净”,从来就不是一个球员应该持有的职业道德。这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不那么干净的脏活累活,也总有那几个真正在意胜负的人才会不计形象地悉数包揽完成。打球脏、下棋脏固然跟个人从小的训练习惯和理念脱不了干系,但这难道不正是一个职业运动员敬业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吗?当初骂保罗脏的人,已经在前者不懈的前行中一个个黑转路人再转粉;而被更坚持或者说更固执的棋迷痛批的唐韦星,又要走过多少年,才能真正为自己正名呢?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需要再次重申:对局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干扰对手的所谓“盘外招”行为都是不规范、不雅观甚至不受人待见的,笔者也衷心希望素昧蒙面的唐韦星先生能够在今后的棋道修行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行为和细节上的修养。但笔者更想说的是,当我们口沫生津地对一个或许尚不知世界为何物的青年才俊肆意攻击并摆出一副不将其打入地狱誓不罢休的姿态时,请再慎重些、理智些、宽容些吧。因为——

当我们每一次当使用“攻击”的字眼,我们攻击的——不过都是自己的良心罢了。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