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论今日围棋棋风的变迁



作者:公孙青阳  来源:知乎  2015-03-09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71621

与传统的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不同,被今日发展心理学家们奉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少时的所谓“悲惨”经历往往反而会对成年个体的生活造成相对积极的影响,笔者也不例外。若要细数笔者漫长的学棋生涯的劫难种种,从打上业余1段开始的所有大小比赛的每一局都被强制要求记谱这一反人类的苛求恐怕最为耸人听闻。轻松获胜之局尚且不论,倘若偶有败局未入谱本且不幸曝光,等待笔者的残暴结局真真一言难尽。戏言且休,当年的苦不堪言留给笔者的,是今日书柜里厚厚十数本比赛记录;闲暇时分或有心血来潮,以今日眼光观昨日拙作,未尝不是一件趣事。数次观赏把玩之后,除对当日之我棋臭如翔的嗤之以鼻和对棋艺不断进步的沾沾自喜外,笔者最大的发现,就是幼时苦修的围棋下法和今日流行的围棋下法之间的区别,似乎远远超出了个人围棋技术提高的范畴。当年谦逊有度彬彬有礼连围一个无忧角都要再三遵循对手同意的翩跹公子居然摇身一变为今日自称很讲道理其实完全不讲道理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本不废话直接超刀子硬上的江湖草莽,真令人啧啧称奇。

东方文明的一大特色,就是不论尊卑、休提贵贱,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春节期间和三五棋友小聚,酒过三巡聊至正酣,就有朋友开始怀念秀行,怀念武宫,怀念大竹,怀念剃刀,怀念六超争锋的风起云涌,怀念那些永远流传在风中的不朽篇章。在对当年美好的无限缅怀后,朋友们纷纷对当今棋界的“计算机器”“个性缺失”“千人一面”“艺术沦丧”等现象痛心疾首,涕泪叹绝。在这样的口诛笔伐中,笔者当然从未向大家提及“受长时记忆编码类型、储存方式和提取手段的特殊性影响,存乎人们记忆中的过往几乎总是比现实更加美好”这样冷冰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这样未免显得装逼过头和生人勿近;另一方面,对棋风变化的切身体会也使笔者近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些看似无可指摘的论断。本文谨从这些当今棋坛风靡一时的批判出发,探究主流棋界棋风骤变背后的原因,以及作为围棋爱好者和从业者的我们,还有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继续努力。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与网络中许多唾沫飞溅的批评家们不同,笔者始终感激当年不知哪位国家领导人大笔一挥将围棋从此划入竞技体育的范畴。围棋修身养性,围棋淡泊明志,围棋的文化气息似乎蓬勃地将要漫出来了,这些笔者从不否认;但在笔者的世界观中,围棋作为一项智力游戏的本质属性——取得最终的胜利,才是推动这个项目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诚然,举国体制下的中国棋院有太多被人诟病的弊端。在与职业棋手朋友们的闲聊中笔者也了解到,不合理的参加世界比赛的名额分配制度,奇葩到让人无力吐槽的奖金分配方法,错综复杂的职业棋手档案归属和身份认定,这些已为大众所知的问题亟待解决;但从整个围棋项目的发展上看,笔者可以客观地说,正是这种排除一切干扰全力争胜的态度(最具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甚至抛弃了所谓传统棋士尊严的集体讨论制度了)才直接导致了围棋近二十年来在技术层面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小平同志的好猫理论恰是最佳诠释——非奸非盗,近年的中国围棋确实从正面压过日韩一头;基数庞大的后起之秀也确实逐渐统治了今日之棋坛。抓了这么多老鼠,还一定要深究功臣猫的肤色黑白,究竟意义何在呢?

话题回到棋风变迁,前文提到的国家队集体讨论制度恐怕对今天棋坛风格的成型难辞其咎。为什么今天绝大多数职业棋手下出的围棋雌雄难辨,不正是因为在持之以恒的研讨磋商中,逐渐找到了一条最容易到达胜利的“捷径”吗?换句话讲,为什么宇宙流渐失风采,为什么美学派无人问津,为什么流水不争先愈流愈窄,不正是因为这些看似华丽的套路在今天一切务实的棋风面前难求一胜吗?职业棋手这一身份既高高在上又平凡如水,最终都是要靠胜利说话的;花拳绣腿悭吝一胜的话,为何不选择可以切实获取胜利的朴实风格呢?笔者从未对那些华丽而美好的棋风有半点不敬,也从未认定其中一种或几种日渐失传于江湖的棋风已经失去任何意义(与笔者相熟的朋友都会知道,笔者从小接受的就是最正统的藤泽秀行、大竹英雄和吴清源一派的棋的熏陶和训练);相反的是,笔者认为每一种棋风,其实都是棋手用来通往胜利之门的一种途径的选择。细细想来,从古至今的棋风的每一次演变都与取胜规则的修改密不可分:为什么中国古棋力大无穷?因为座子规则没有小目没有无忧角没有你侬我侬小尖尖,因为还棋头规则导致后下手遭殃的必然发生。为什么本格派在漫长的日本围棋历史中经久不衰?因为那时的棋界甚至还没有贴目的概念,对黑方的先行优势也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什么今天的棋界处处针锋相对火星四溅?因为黑先贴七目半不单是一条没有感情的规则而已,它意味着黑方要平白无故让出自己辛苦围出的一个无忧角的百分之六十八点一九!这也意味着黑方必须尽可能挖掘更多的先行优势,否则就等于将胜利拱手让人。而具体到怎样进一步发挥先行优势,当然是更加务实,更加精确,更加以计算结果而非心中美好的愿望作为决定下一手的依据,笔者相信,若给今天的围棋规则加上诸如“每出现一个刀把五扣一目”或是“每下出一个跳方好型就加一目”之类的规则,不出数日,围棋的最优下法必定翻天覆地,改头换面,沧海桑田,指日可待。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天的职业棋手对围棋的理解和研究结论的框架下,目前最为流行的这种看似没有什么特点的棋风,是一种最有可能取得对局胜利的行棋方法。

当然,提到棋风变迁与规则变化的关系,就一定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笔者从不认为今天的这种棋风就一定比宇宙流、本格流、美学流、木谷流优越。正如笔者在之前的许多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当今围棋的技术发展仍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加高效、更加完善的围棋技术体系。笔者常与友人戏言,大竹的美学围棋在局部子效的研究上无出其右因而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个节点能够重新大放异彩,而渐失风骚的宇宙流也必然有再现辉煌的一天。抛去了主观因素的棋风本身只是棋手对如何取胜的不同理解罢了,在初级阶段反复摇摆,不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吗?藤泽秀行屡逆国内反华呼声多次西行,不正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土地上不被前辈棋风约束的希望吗?不被大前辈的积年声威所怵,不早早将自己约束在各式棋风的条条框框中,大胆尝试或许会被老师痛批混账的新鲜棋路,在棋童的汪洋大海中浴血奋战最终脱颖而出的职业棋手们,难道不但不值得尊重,反而还要遭受这么多莫须有的质疑吗?令笔者出离愤怒的不是广大有识之士对振兴围棋的殷切期盼和恨铁不成钢,而恰是某些对围棋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处处以专家自居,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视职业棋手如牛羊般一无所长而人尽可欺。虽说笔者在其他的文章也一直告诫自己和大家不要与之计较,但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恶心人啊!由此看来,笔者的知行合一和大度涵养还未真正修炼到家,还要继续努力才是。

前文的感情戏太过激烈,让我们重新回到学术研讨的严肃氛围中。笔者试举一例来作证自己的观点:在不考虑贴目的情况下,仅从数学出发,第一着走在天元必然是最佳着手;今天的棋手鲜有尝鲜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大家对中腹行棋的尝试还太过有限,对中央棋子的方向、子效、功能等方面的了解还太肤浅,在巨大贴目的压力下还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真正作用。笔者在此断言:随着棋手们的不断尝试和研究,天元一子在未来的围棋中必定会扮演比现在重要得多的作用。究竟这一天能否到来何时到来,请各位读者与笔者一同拭目以待。

话已至此,那么本文的终极问题来了:为什么太多的棋迷都觉得今天的围棋不如过去精彩了呢?笔者认为,棋手或是棋风并无过错,或许是围棋相关的媒体人出了问题。试问:那些口口声声称六超时代百家争鸣令人神往的众人中,究竟有多少能真正从头至尾学习任何名家的哪怕任何一谱棋局呢?前些日子仙逝的吴清源大师的人生十八局,有多少人在闲暇时分真的有兴趣行行品读呢?谈及宇宙流往往口舌生津的围棋爱好者,到底有没有真的拜读过武宫先生的《论克敌制胜棋风》《围棋三连星致胜法》或哪怕是最顾名思义最浅显易懂的《武宫流大模样作战法》呢?我们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秀哉的点”“藤泽的跳”“坂田的嵌”,又有多少棋迷真正了解其背后的庞大构思和精确计算呢?在无数次的推敲揣摩和学习体会中,笔者每每对大师们的勾心斗角和呕心沥血叹为观止;但平心而论,具有类如笔者的围棋水平且有时间、有兴趣、有耐心钻研六超围棋的骨灰级棋迷,一定是凤毛麟角。而对于更加广大的普通棋迷朋友们来说,更为在意的,或许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我们所记得的小林光一,是木谷道场永远最勤奋的倔强背影,是与木谷后人伉俪江湖的传奇佳话;

我们所记得的不败斗魂,是哪怕病重到轮椅加身,也要顽强坚守自己最后城池和棋士尊严的藤泽秀行和赵治勋;

我们所记得的宇宙流,是不论面对何等强大的对手都泰然处之的大将之风,是突破旧时代围棋理论枷锁的震撼人心的五五肩冲;

我们所记得的美学大竹,是将着法美感和对局质量看的比胜利甚至生命更为重要的骄傲斗士,是昭和时代唯一一个从未倒下的孤独背影;

我们所记得的二枚腰,是每每于悬崖边涅槃重生实现惊天大逆转的不死鸟;

我们所记得的流水不争先,是永远羽扇纶巾,却于谈笑间连续九次将颗颗将星尽数击落的风流身影;

我们所记得的老虎依田,是才华横溢和桀骜不驯的独特个性,是愤怒地将第一手黑子生生拍碎在天元的唯吾独尊;

我们所记得的剃刀坂田,是后昭和时代唯一一位始终以击败吴清源为生涯目标却始终无缘对面的股孤傲战士的一曲悲歌,是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围棋胜负之神的执着大师;

我们所记得的天杀星和半目加藤,是面对全盛时期的剃刀也凛然不惧的快意恩仇,是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制度改革救日本棋院于危难之中的民族英雄;

难道批评家们还不能明白,那些为我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个单调的名字,也不是一张张繁冗的棋谱,而是那些名字和棋谱背后的传奇人生?或许对于绝大多数的围棋爱好者而言,尽获高手行棋之奥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每一位棋迷都能切身体会和享受并最终化为美好记忆的,正是一位位风流棋士的言行轶事和风中传奇。抛开了职业棋手对于围棋胜负的执着追求,这也许才是最广大围棋参与者的丰收果实。

提到围棋媒体,就不能不提当今围棋界首屈一指的大勇老师。客观来讲,笔者还从未见过有其他任何一位围棋记者能有大勇老师一样的对围棋的执着努力和不懈追求,围棋天地中不断呈现的名局精解和复杂到连职业棋手都头疼不已的杀局研讨正是其呕心沥血之作,笔者坚持十数年一期不落的唯一缘由也正在于此;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绝大多数的棋迷朋友甚至可能连我们看来最基础的围棋常识也不甚明了,尖端的、海量的、深度剖析职业对局背后复杂变化的棋评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如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及。职业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的围棋界,还有能力并有意愿将职业对局细细分解的记者已如凤毛麟角;但笔者认为,棋界不可没有大勇,但也绝不可只有大勇。除了将文字重心放在棋局讲解上的大勇老师这样的写手外,为什么不能有另外一些可能在围棋技术上稍有欠缺,但在棋手对话、比赛趣事上更加充实和丰富的故事型写手呢?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难道不是最不可能缺少的东西吗?

大多数棋迷只看到职业棋手们在棋盘前的正襟危坐和不苟言笑,却没有人向他们点亮这些年轻灵魂棋盘外的多彩人生。心直口快屡爆八卦的柯镇恶,以弱冠之龄便敢直面高山的地沟战士,绝然入北大研究哲学的艺术围棋唤醒者,西装革履却爱咬文嚼字的少年石佛,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最有风格的龙哥,孤身一人便敢单挑一桌人食量的瘦弱党哥,哪怕是被韩媒诟病为饱嗝攻击却不屑回击的唐大爷,笔者信手拈来的随便哪一人背后没有动人的别具一格的故事?由于围棋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我们几乎再不可能由一手特立独行的着法去判断棋手的身份,但请大家相信:他们下的棋虽然看似雷同,但他们每一个人都过着截然不同的传奇人生。笔者衷心希望在可以预见的某一天,会有一位中国的江琦诚致或山田覆面子,以独特的中国文人的气息和口吻,向我们徐徐讲述属于我们自己棋手们的名人棋所的故事。那一天,或许才是中国围棋真正无可争议地站在世界之林顶端的日子罢。

为今天的棋风雷同努力平反了这么多,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希望诸位读者同笔者一起为下面的几位棋手致敬:几乎从笔者学棋时期就开始坚持自己阳春流的甘思阳,漫步于职业一线却始终坚持艺术围棋的李喆,以及年近不惑却勇于效仿先辈开创新布局“风车流”潮流的河野临。在高度职业化的今天的围棋界,依然敢坚持自己心中对于围棋的理解,敢于不选择已经被绝大多数职业棋手认可的获胜最佳捷径,他们同样是围棋发展不可或缺的希望。接受质疑是表达者的使命,承受孤独是少数派的命运,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最后的最后,笔者还是希望广大的棋迷朋友们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围棋素为高雅之事,但凡有些许烦心之事便混迹于各大论坛中唇枪舌战,无端降了自己身份。外归因人格的个体的焦虑程度并不会随这种肆意的负性宣泄得到缓解——在无端批评他人之前,请先内省自己。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