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弘通教育专稿:棋具的考古

来源:弘通围棋 作者:何为 2016-07-24

  围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几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呼吸。有关围棋的考古发现,尽管目前尚难足够佐证围棋的发展特征,但亦可从中窥视到围棋发展的轨迹。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棋具,也见证了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甘肃鸳鸯池出土的棋盘纹图案陶器

  在甘肃永昌县鸳鸯池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上,有一些绘有红色、黑色以及其它颜色的条纹形图案,条纹纵横交错,格子均匀,考古学家称之为棋盘纹图案,这些纵横线条只有10至13道。据此可以有一个初步推测: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围棋便已经流行开来,最初的棋盘是10至13道的。


  1954年在河北省望都县发掘出的东汉晚期围棋器具,包括石棋盘一块,高141厘米,每边长69厘米,棋盘上的经纬线各为十七道。

  1975年,山东邹县西晋刘宝墓出土一副围棋子,系用黑白卵石磨制而成,共计289子——这是17道围棋所用的子数。


  白釉瓷围棋盘,瓷器,隋代,高4厘米、边长10厘米。棋盘侧面有类似壸(kǔn)门的装饰。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1959年,河南安阳市北郊隋开皇十五年(594)张盛墓中出土一件围棋盘小明器,保存完整,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19道围棋盘。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该围棋盘,正方形,高4厘米,边长各10.2厘米。盘上刻纵横17道,加上边线便成纵横19道。这些纵横直线交织成许多小方格,共有361目,与今之围棋完全相同。为便于识别棋子位置,每角4×4处和中央,各有一小孔,形成‘星位’。盘之四侧,有类似壶门的装饰,通过施灰白釉,用特制白瓷围棋盘随葬是不多见的。参考《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1971年在湖南湘阴县城关镇发掘的唐代古墓里又发现了15道的正方形围棋盘。这说明围棋比以前有所进步。棋盘更加复杂。而在唐代19道棋盘已经盛行,这种15道棋盘是古代围棋盘的遗存。


  1978年8月,四川万县驸马公社驸马大队出土的唐永徽五年驸马冉仁才墓出土的十九路青瓷棋盘,边长11厘米。


  唐代赠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十九道棋盘

  围棋盘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今天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箱形棋盘是唐代自中国传至日本的一具,箱子子及底子四周用彩绘或珍宝镶饰,现在由日本正仓院收藏。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06号唐墓出土的木质围棋盘,纵横19道线,正方形,边长18厘米。

  1977年,内蒙古发掘的辽代古墓里挖出的围棋方桌,高10厘米,每边长40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13道,布有黑子71枚,白子73枚二共144枚棋子,另外还有11枚黑子,三枚白于空着。这说明,古代曾经流行13道围棋盘,这是我国保存的最古老的围棋盘之一。




  宋代454窟东壁维摩诘经变之场景:主室中心佛坛上,南北两面有6扇屏风画,其中南面有一扇两人席地对弈之图


  这是根据《维摩诘经.方便品》里所说的维摩诘‘若至博弈戏处,以度人’绘的弈棋场景:在城外旷地里铺着华丽的地毯,二人坐在矮桌前相对弈棋,维摩诘手持羽扇在一旁,作侃侃而谈之状。棋盘上棋子星布,对弈者聚精会神地一决胜负,十分传神。参考:敦煌文物研究所《安西榆林窟勘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0期。


  2000年年在墨竹工卡县加玛乡村北侧,相传为吐蕃松赞干布出生地的“强巴米久林宫殿”遗址下出土的“密芒”棋盘棋盘。棋盘刻于长1.44米、宽0.56米、厚0.18米的菱形花岗岩表面中央,棋盘长宽均为0.44米,正方形,两端各凿有一块放置棋子的凹坑。凹坑直径0.11米、深0.04米,棋盘表面均有磨损,线条较为模糊。但可以数清有多少格。该棋盘纵横有17道线,为17×17格,共298个交叉点以放置棋子,棋盘没有星位点和边框。

  出土于鲁荒王朱檀的陵墓有一副19路棋盘。此陵墓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尚寨村,由山东省博物馆于1972年发掘。整套围棋包括一张纵横各19道的棋盘和棋子357枚。其中黑子176枚,白子181枚,分别装于两个黑色漆盒中。属于墓主人生前经常使用之物。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