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韩国现代围棋史13 围棋的认同最终转向体育

2016年07月15日08:07    新浪体育


1976年12月,韩国棋坛“棋士哗变”风停波止,“大韩棋院”与韩国棋院合并



  新浪体育讯

  2、70年代确立棋士身份的认同

  1974年,韩国棋坛发生了所谓“棋士哗变”事件,起因是韩国棋院的行政部门侵吞对局费,棋士们为此群起而哗变,另组了“大韩棋院”。这一事件一直闹到1976年12月才得以解决,韩国棋院接受了棋士们的要求,“大韩棋院”与韩国棋院合并。从这时候起,韩国棋院从制度上保障了棋士们参与到行政事务的权利,即事务理事制度。

  通过这次“哗变”事件,棋士们对自己的职业逐渐确立了身份认同。而且“棋士哗变”事件受到社会的关注,还起到了积极宣传围棋的效果。事件风停波止后忽如涌出多项业余比赛,就是其明证。而且“事件”还提高了应予棋士经济待遇的社会认识。

  因为棋士也是人,所以权利欲、性欲、食欲等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欲求同样也很大。所以,棋士的身份认同始终有进步和反省的余地。即使过渡到80年代,棋士身份认同的现实环境和棋士本身自我意识的态度,仍有所欠缺。

  “随着KBS电视台创办新的比赛,目前棋战数已经达到了十个。相比我刚展开棋士生涯时堪堪两个棋战,现在的舞台真是宽阔了许多。但我亦需要自省自戒,因为棋士不能只单纯做‘棋谱生产者’。因为围棋和其他竞技不同,其根本在于艺道。”(金寅。《围棋》月刊 1980.2)

  3、80年代棋士身份认同的觉悟得到提高

  进入80年代,随着棋战扩大预算规模,棋士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得到了改善。适时大宇集团总裁金宇中任韩国棋院总裁,徐廷觉任韩国棋院理事会理事长,致力于改善棋士们的经济待遇。其主要举措是在业余棋界办“会员制”以期增加棋迷厚度,同时推进棋士的企业就职。遗憾的是这两个制度都未能坚持很长时间(“业余会员制”只办了几年,企业就职则部分持续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前)。不过,这两个制度在社会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人们比以往更加肯定地看待职业棋士了。

  1985年韩国棋院引进院生制度时,报名的学棋少年达到了25名,其中就有李昌镐,这就是社会认知转变为积极的证明。总之,社会认识的转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棋士的身份认同,进而带来了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充足的后备力量。

  4、2000年代,围棋的认同向体育转变

  棋士们的职业认同,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处于稳定。但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对围棋的发展也带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棋士们的活动领域,未能进一步扩展到棋战之外。

  (表1)棋士数和棋战数的对比(按年代区分)


  相比1984年,2001年棋士数虽然增加了两倍,但棋战数相差不多。如果除去新锐棋战,基本仿佛。如果以棋战数做标准,棋士的供给显然过盈。

  90年代初,围棋道场和围棋教室成为了职业棋士涉足的新领域,但扩散有限。尤其面对广阔的社会阶层,无论是世代间、还是职业间的交流仍显欠缺。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职业棋士的整体实力急遽提高,这固然提高了棋士们的职业自豪感,但相应的经济上的报酬仍不到位,所以无法进一步充实职业认同。

  2000年代初,促进围棋体育化的背景就是经济上的不稳定导致的职业认同的不稳定。随着围棋道场、学校的活跃,更多的少年志向于围棋,围棋界希望通过体育化给予他们学业上的支持(体育特长项目),这亦成为了围棋体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围棋被认可为体育团体、2007年围棋成为全运会示范项目,韩国围棋的体育化基本获得了成功。

  但是,棋士们的身份认同再次被动摇,是因为围棋的本质并不符合体育。体育化无视围棋“艺”的层面,个性泯灭于团体。这又导致了快棋的泛滥,同时不同年龄段的棋士们适应“体育化”的程度也不同,进而带来了认同的混乱。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