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韩国围棋现代史9: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2016年06月17日08:59    新浪体育


年轻时代的曹薰铉与赵南哲



  新浪体育讯  新浪棋牌原创内容 谢绝转载

  韩国现代围棋史-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围棋是什么?渡日留学的曹薰铉暂时回国,和赵南哲八段(当时)登首尔南山眺望。当时赵南哲已把“韩国第一人”之位让给了金寅,不知此刻赵南哲是否意识到曹薰铉将统治棋坛?

  1、作为游戏的围棋,有积极的正能量

  围棋是什么?古今太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既然有问,自然有回答,有肯定和否定,但无人苦于辨正纠错。古往今来的那些名人们,闲暇之时随口一偈,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只是泛泛类比,不脱常识的理解范围。所谓古今,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

  但现在不同,对围棋有了不同于过去的诠释,这不是因为围棋本身出现了什么变化,而是“我们”,或者世界和已往不同了。据2008年盖勒普调查,人们认为围棋比其他游戏优秀的理由在于,对修身养性和头脑开发有益,这在50年前的六十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当时赵南哲先生被看做是聚众赌博的头目。

  认识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只论围棋,首先人们的游戏观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围棋的先驱们坚持不懈树立正确的围棋观。先说游戏观,过去五十年人们广泛接受游戏的“无用之用”这个观点。如我们下围棋的时候,不会做其他任何事情,只是为下而下。消费时间和精力,不事生产性的活动,围棋就是“隔离现实”的智慧游戏。而焦点就在于此,与现实隔离的的游戏的价值,这也是围棋的价值所在。

  如果围棋是现实性的游戏,就无人会投入到围棋中去。即陈腐,有无乐趣。因为通过围棋可以暂时脱离现实,我们才感到愉悦,乐于参与进去。围棋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也在于此。

  人生的地平线需要不断地拓宽,并加以新的注解。如果人生只被一个价值标准所评价,那么人生还没展开就等于已结束,因为答案预先给定了。历史上也有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意识形态很强的社会,如果国家只设定了一个价值观,那么所有人都会被从属进去。

  但游戏否定这种从属。所有游戏的属性就是自由和想象力。游戏让人脱离自己的人生感受到超现实的秩序,在游戏世界里,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和谐地融合到一起。如运气、实力和才能虽然在游戏里也会带来不平等,但人们乐意接受游戏中的这种不平等,并积极肯定它。正因为是积极的,我们才感到愉悦和平静,可以从压抑和束缚中解脱出来,释放出生命力。即从我们的内在萌生积极的正能量。


韩国围棋景气的一幕。就等裁判长宣布开赛,然后敲棋如冰雹倾泻。



  2、围棋是什么?技和艺调和的世界

  围棋最终是自己一个人在下,哪怕对面坐着人,所思所想都是自己的。时间流逝过去,你依然沉湎于此。围棋的序盘,强调的是“艺”的层面。不妨想一想秀哉或者吴清源的序盘,或者你的序盘。布局起手,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具体的招式吗?还是模糊混沌中沉浸于不可名状的思绪之中?这种面对空枰的,哪怕是片刻的混沌感,就是围棋序盘的核心。序盘的模糊性,我们只能意会而无法言说,是一种忘言的境界。

  图1(序盘发于肺腑)


白 小林觉九段黑 武宫正树九段(1989年日本第36届NHK杯决赛)



  小林觉九段尽可能拓宽棋盘,白1至白5,是职业棋手轻易不会走的手法。或者说,这种走法太过正直。但是,围棋的本性只有和人的个性相结合时才能显现出来。这局棋小林觉九段可能深深吸一口气,尽可能更宽广地拥抱围棋。

  面对空枰的片刻的混沌感,然后等待一个感性的东西,以具象从中迸发出来。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序盘写照自我,如艺术家的创作。这就是围棋的艺之所在。而且,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会融入到棋局之中。


图2(用肢体语言表达棋局)



  19世纪末,日本围棋名人的棋局中出现的一幕,黑1粘犯了大失误。这种失误落子后立刻能察觉到,但悔之晚矣,执黑的一方必然懊悔而扭过头去。因为接下来的变化图,感受如同身体遭受打击。先看棋局上边,白2点入急所,黑▲子是否像膝关节遭击打的跪姿?这种被击打的感觉身体能感受到,而肢体语言表露的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变化图


继实战白2,变化图至白10黑棋已崩。



  如果你扳“二子头”或者被扳“二子头”,首先会产生体感。“二子头必扳”的围棋格言,实际是对肢体语言的描绘,描绘的是痛感。即使是需要用理论阐述之处,我们也会试图用最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

  如果技和艺达到臻境,东亚的精神史就会解释为人格的完善。庄子的《庖丁篇》,把屠夫久经岁月练就的手艺,定义为精神境界的完善。即人生只能通过陶冶来完善,人生通过实践才能拾阶而上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这一点不仅是东亚的智慧,西方的哲学也在追求。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