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当今围棋艺术中理论内涵正在渐行渐远

来源:转载

  纵观古今文化艺术发展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盛世更突出。人在当时,身不由已溶入时代环境,必然打上时代烙印,然身在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大抵皆无法看清。正谓当局者迷。当今,放眼围棋环境,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围棋艺术中理论内涵正在渐行渐远。当今,我们的家长、追风少年、道场学员,在名和利的极度刺激中只弈棋,不读书,本末倒置而不顾,铸就时代悲哀。笔者这里借言:“当代弈棋不读书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弃读书只弈棋是舍其本

  古人云:“不读书,无以言。不弈棋,无以思。”明确读书是本,何为本?《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基础,本就是文化,本就是读书。然,当代我们的各地学棋的家长(亦有棋校教师推波助澜)见子女在当地棋技超人,便思走棋路,携子女进京入道场,开始欲是思一边读书一边学棋,然入道场在世风重压下被迫放弃读书只学棋。书大概就几本,《发阳论》、《天龙图》、《玄玄棋经》,或有道场有备死活题书,一切皆为提高棋技而为之。舍本而求末,何故?皆极度功利之名利也。且学技而弃读书造就恶性循环,只此一技而别亊无为,入社会只有教棋,当教练或倍练,认人哀之。吾教棋十载,有幸得三位棋中好苗子,亦欣然让家长送到北京道场,还写下《进京学棋三少儿》发表,后知入道场放弃文化课,吾自恨,痛定思痛,学半年后劝其回乡读书,去年正好一位考上大学,到大学后首次参加重庆高校围棋赛极度发挥获冠军。

  二、围棋是艺术中的竞技

  琴棋书画,中国传统四大艺术。围棋艺术依附于围棋十七路至十九路的产生至演变,经历了由自由到座子,座子到自由的发展过程,在贯穿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特色艺术生命体中迸发出耀眼光芒。围棋从实战性上升为文化艺术的高度,其理论内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渗透着传统文化基因。故此,围棋实战展现出来的艺术观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竞技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竞技。

  三、《棋经十三篇》是系统化的围棋理论

  纵观四大艺术发展史,从实践上升为艺术的高度过程中,必须形成理论内涵,让艺术实践与理论内涵两大构成要素随时代闪烁其光芒。中国围棋理论发展 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敦煌写本《棋经》、王积薪的《围棋十诀》,逐渐开始一步一步深层次系统化,至《棋经十三篇》围棋理论真正系统化。《棋经十三篇》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棋经十三篇》问世,历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棋经十三篇》具体分为:论局篇、得算篇、权舆篇、合战篇、虚实篇、自知篇、审局篇、度情篇、斜正篇、洞微篇、名数篇、品格篇、杂说篇。论述深刻、全面。如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书道“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等等,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如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道“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价棋手品质作风的标准,如作战书道“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高者在腹冲破“金角银边草肚皮”之束缚。

  四、 《弈旨》最早的围棋理论

  班固,东汉人,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他以一个史学家的身份作了一篇《弈旨》,这篇文章后来被列为关于围棋“五赋三论”的“三论”之首,影响深远。《弈旨》提出了对围棋内涵的理解,特别是提出围棋有很大的教育功能。班固引导人对围棋内涵的理解是方方正正的棋局象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大地,笔直而交错的棋道象征着神明之德,黑白棋子象征阴阳,整个棋局星罗列布,就象天空布满了繁星,各种外在条件具备了,而棋怎么下,还在于人;班固将尧舜以来,各朝各代兴衰,一一与围棋之理相印证,他把棋局与王政联系起来,以此说明棋理即治国之理;班固深受儒家之学的影响,他认为围棋蕴含着治国之理,又如道家的阴阳一样,可以修身养性,棋人应该从棋盘上领悟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五、《围棋十诀》是棋理通人理

  “围棋十诀”——即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十诀是棋理,然其通做人之理,懂得围棋的人在学习、工作、成长、经营、管理、商战中只要严格遵守围棋十诀,便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君不见自古至今多少人栽倒一个‘贪’字中,便是不认十诀之一“不得贪胜”。

  围棋理论内涵是对整个围棋史的发展趋势的贡献,是一个棋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学棋态度。然,放眼当今中国棋坛,极度的名和利的诱惑中,道场借势而发,道场学生追寻的是定上职业段位,职业棋手追寻的是世界冠军,为达此目的,不惜放弃围棋理论内涵,放弃读书,一味追求竞技取胜的大环境当让人猛烈觉醒而反思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