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李喆棋谈:紧松之辩 从兼山堂到桃花泉(多谱)

2016年01月21日12:07    新浪体育


资料图:李喆



  新浪体育讯  “紧松之辩”——从《兼山堂》到《桃花泉》

  众所周知,中国古棋在范西屏与施襄夏的时代达到了最高峰。在他们以及其后周小松、陈子仙的对局中,布局的套路与之前的时代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古棋布局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开局就互相分割成很多块,然后在头绪繁多的局面中展开战斗。实际上,“九三投”的流行对中国古棋而言几乎是一场布局革命。

  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弈谱》中收录了很多明末清初的对局,在这些对局中可以见到一些“旧时习气”:


  图十一 太极图倒垂莲式  《兼山堂弈谱》第六局汪汉年对盛大有


  图十二 倚盖式  《兼山堂弈谱》第八局过百龄对汪汉年


  图十三 镇神头式  《兼山堂弈谱》第十八局盛大有对过百龄

  在明末的棋谱中,九三投并不多见。常见的起手式是镇神头、倚盖、大压梁、大角图等等。这些起手式的共同特点是着法紧峭,犹以倚盖压梁为甚。一开局便厮杀为一处,稍有不慎便会吃亏甚至崩盘。因此,过百龄等国手对这些起手式的具体变化下了很大功夫,仅大压梁一式便总结出一百多变。

  一个时代的布局潮流,通常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受前代潮流的影响,二是受国手的影响。前代潮流奠定基础,国手作出实践。在明末清初,前代的风格是紧峭好战,国手则沿袭而力行。至过百龄,尽管承认倚盖压梁“欠松”、“不可轻用”,实战中却仍乐此不疲。这恐怕是因为他于局部研究相当深入,有不忍割舍之情吧。及至晚年,过百龄“亦间用镇神”,不知是否有镇神头着法松于倚盖之因。

  与过百龄的倚盖对抗最多的,是周懒予。


  图十四 《兼山堂弈谱》第十九局周懒予对过百龄

  图十四中,白9不在26位断,而是先自行补回。黑10、12过于逞强,白13、15冲断后黑棋勉强。对此徐星友评论:“白13、15冲断,其着法莫详于懒予,而变法亦灵活,乃伯龄屡经创艾绝不改计,何也?”


  图十五  对倚盖之今法

  今棋中开局倚盖几乎绝迹,只在特定场合才能见到。图十五白7直接拆边是今棋的常识,黑角虽壮但白速度更快。这里体现了今棋对布局速度更为重视,不在不必要的地方作过多纠缠。周懒予的简明处理,避开了倚盖繁复的局部变化。虽然手法上古今略有不同,但思路却是一致的。

  过周之后,倚盖压梁逐渐减少,九三投开始盛行。这个布局潮流的大变化固然与周懒予的简明破解相关,更是布局理念的一个大变化:由紧而松。

  这个变化在棋圣黄龙士身上已经有所展现了。


  图十六   《兼山堂弈谱》第三十五局黄龙士对盛大有

  图十六,单看左边的形状,与今棋可谓毫无差异。这样双方安定两分的局面,是现代布局中常见的模式。黄龙士号称十三段,杀力天下无双。但观其《弈括》自拟谱,从布局直至中盘,绝无一味蛮杀,反而行棋谨慎,玄机暗藏,为两方平衡计。

  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谱》的棋评中,对急战、恋子、过分的着法批判十分严厉,他将这些着法统统批为“不正”,而将倚盖、镇神头等起手式评为“沿用古法、未识局面”。周懒予的应对方法则得到他的推崇。至此,清代的布局潮流为之一大变。

  而至范西屏、施襄夏的时代,九三投成为了几乎唯一的起手套路,当湖十局无一例外全部采用了九三投开局。可见九三投在当时已得到公认,施襄夏认为:“应手九三,两分为正。”自此直至清末,布局理念再无变化。

  在范西屏所著《桃花泉弈谱》中,几乎所有变化皆从九三投始。此书可以看做是在新的布局潮流之下的一部变化集锦。对于今棋而言,《桃花泉弈谱》中最具意义的是“双飞燕”篇。开篇讲到“起手双飞,不无太紧。”正是延续了以“太紧”为不正的布局理念。

  今棋和古棋对于双飞燕判断差别较大之处在于:


  图十七  《桃花泉弈谱》双飞燕第二十变

  图十七,范西屏认为是两分,而现代棋手则多半认为白好。我认为此图若考虑还棋头,黑棋当无不好之理。过程中,白27可能行于31更为凶狠,但黑棋走到27夹击,也并非不可下。


  图十八《桃花泉弈谱》双飞燕第二十五变

  图十八,范西屏的评论是白稍便宜,这一判断与今棋是完全一致的。但奇怪的是,关于白9进角却只此一图。范西屏认为黑16应该扳起,但我认为即使如此白棋仍然是不错的。此变值得注意的是白17虚飞:


  图十九《兼山堂弈谱》第六十二局图一


  在《兼山堂弈谱》中亦有类似局面,徐星友摆出的变化是图十九,由于白棋仍需补一手,因此评断白方“失势失先,究非上乘见解”。在今天看来,这个评断还是很准确的,白棋的问题出在定型手法上。可以看到,后来范西屏摆的虚飞显然优于此图白8以下的俗手。在古谱中,类似白8这样的俗手却有不少,这类手法还是未摆脱旧时“太紧”之思维定势。而至范施一代,此类问题已经减少了很多,这是清代棋艺水平的一大进步。

  从《兼山堂弈谱》到《桃花泉弈谱》,可以看出清代国手棋艺的提升。这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局理念的进步,二是定型手法的进步。这两处提升都是建立在摆脱“旧时习气”的基础之上。这种变化与后来日本的新布局相比较,似乎颇有共通之处。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后期的棋艺不进反退,未能继续开创出新的局面。但“九三投”所隐含的布局理念,却由新布局而得以传承发扬,延续到今棋的血脉之中。

  (转载自喆理围棋)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