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放言四海】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围棋

作者:徐跃 2012-10-05 08:12:51

  围棋怎么沦为“争”棋,少年棋手仿佛赳赳武夫

  作为围棋爱好者,日本棋院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圣地。我的围棋兴趣的养成,与1980年代日本棋院的一批领军人物大竹英雄、武宫正树等名字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东京讲学时,特意去日本棋院瞻仰一番。日本棋院与庆应大学的议事堂一样,是一座日本旧式的楼房,但面积稍宽且有小型庭院,保留着浓厚的历史风味。这风味不仅使人怀念起上个世纪吴清源与木谷、高川秀格等人的十番棋战;而且,让人想起日本的德川时代的棋士社会选拔制度。

  在德川时代,日本人严格恪守着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这里的士指的是武士,他们依靠大名的俸禄为生,是社会的支配阶层。但在这个身份制度中存在着一个例外,这就是“棋士社会”。在“棋士社会”,棋士可以像武士那样不事生产而专心下棋。而棋士的产生是以棋才定,由本因坊家等棋界的四家当主进行考核。考试严格、认真,考上后则专心下棋,终身衣食无忧,由幕府特殊扶持。

  棋士社会意味着,无论出身于什么阶级,只要拥有棋才,并努力进步,就完全可以成为家元的迹目或当主,并可以拜见将军。总之,通过这渠道,棋士可以上升至与武士相同的阶层。正是棋士社会的选拔制度,解决了棋士的衣食问题,棋士可以专心下棋,使围棋在日本成为人类思维的花朵,一种艺术或道的追求。

  日本近代棋士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在某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化是同步的。明治维新以后,原有的围棋家族纷纷解体,出现了方圆社、棋正社等围棋社团,出现了新的游戏规则。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结构形式和传统习惯的变化,今日围棋早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竞技项目。现代社会是由功能主义所塑造的生存格局,棋手也被纳入它的框架中。“采樵烂柯”的故事,暗示了围棋时间过于漫长,与现代生活不合拍,但配合着现代生活步调更改的围棋规则、比赛制度,正凸显出围棋已完全发展成为纯竞技和功利的项目。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后人事事不及古,惟推步与弈棋则皆胜古。或谓因古人所及,更复精思,故已到竿头,不能进步。是为推步言,非为弈棋言也。盖风气日薄,人情日巧,其倾轧相攻之术,两机激薄,变幻万端,吊诡出奇,不留余地。古人不肯为之事,往往肯为。古人不敢冒之险,往往敢冒。古人不忍出之策,往往忍出。故一切世事心计,皆出古人上。弈棋亦心计之一,故宋元国手,至明已差一路,今则差一路半矣。”纪晓岚对围棋技术的发展进步的解读非常有趣,如依他的解读思路,今日中、韩棋士因无道可守,善用心计,故在国际大赛中每有斩获;而日本棋士则因“守道”之故,成绩总是“差一路”,是耶,非耶?

  毕达格拉斯说过:“整个宇宙是数和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深奥的数学哲理,同时也揭示了围棋的奥秘。围棋离不开计算,本质上它是由“数和数的关系”构成的内容广泛的系统。普洛克拉斯曾把数与美视为一体,他认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依照普氏的见解,理想的围棋不仅拥有技术的胜负,也具有艺术之美。所以,如果有人问:不计时间、空间、风格等,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围棋?我会说:最喜欢昭和与1980年代的日本围棋。在我看来,川端康成笔下的昭和围棋,和1980年代大竹、武宫的围棋,技进乎道,保持着它作为一种艺术的本质。有棋友感叹如今围棋沦为“争”棋,那些少年棋手仿佛赳赳武夫。要我说,找回风雅清趣,功夫在棋外,在人文素养方面你也得尚友古人、心摹手追啊!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