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弘通围棋 2014-10-19
10月18、19日,本文作者有幸受邀参加在杭州天元大厦举办的第二届棋文化峰会。本次峰会共收到来自中、韩、欧、美各地的论文三十六篇,包括围棋论文二十四篇,象棋论文十二篇,作者容纳了当代,特别是中国国内最优秀的围棋文化研究者。这是中国棋院杭州分院第二次举办同主题的文化峰会。
根据首届杭州棋文化峰会的会议精神,参与了两届大会筹备工作的著名围棋文化研究学者何云波教授与陈祖源先生,分别提交了《生活品质之城:棋文化与杭州城市定位》与《试述<围棋文化全书>编纂的意义及其框架构想》,对于杭州、杭州分院棋文化的进一步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期望。
来自欧、美、韩围棋研究学者的论文颇具见地,英国著名围棋研究家约翰·费尔贝恩的《三百年来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围棋关系》,从明末清初起梳理了沈福宗、利玛窦、海德、莱布尼茨、翟里斯、陈季同等中欧文化交流人士对于围棋传播所做出的有意无意的贡献。而美国的安德鲁·欧肯则用《经典记忆方法与围棋》提出了围棋应该使用新式记忆方法的倡议。
韩国前职业棋手,《中央日报》记者文容直以《正体性与中国围棋的发展》简明扼要地从“identity”的角度讲述了中日韩围棋定位的问题,并以“过来国”的身份对中国棋界提出建议。明治大学教授金真焕介绍了韩国《大学围棋普及战略》,而年已八十三岁的民间学者李承雨通过十年十次赴日现场考察奈良正仓院所藏棋盘,带来了《关于紫檀木镶画出处的考证》,认为这一出处被中韩争议不休的国家级藏宝,百分之九十的可能出自唐朝或西域唐文化圈的附属国。
四位职业棋手提交了主题各异的论文。著名元老华以刚八段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以围棋的作用写下了《论生命在于脑运动》;王海钧七段从围棋普及者的角度着手,提出了《论高中阶段开展围棋选修课的现实意义》;李星六段根据他在西安的围棋活动背景,提供了《盛唐时期关中地区围棋文化研究——以西安户县围棋寨村为例》;李喆六段则将眼光放到了中国古谱,写下了一篇题为《从兼山堂到桃花泉——试述中国古代围棋棋艺的发展演变》,由两位清朝围棋大家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和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所体现出来的围棋观念的变化,如从倚盖定式发展到“九三投”,以及九三投与当代围棋理念的相通之处的分析,这是当代职业棋手对中国古谱十分严谨的分析结论。
此外,身处各地的社会围棋爱好者也将他们的围棋思考、新发展的建议和个人对围棋奉献的历程汇总成文,如广西华兰集团董事长雷翔提出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围棋赛事——全国城市围棋联赛构想》,台湾张晓茵的《围棋队际赛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及湖北《围棋报》社长王振华的《一生痴迷樵柯烂尽,满腔爱心铁杵成针》。
本文作者现以中南大学研究生的身份,与南京大学文献学博士章琦分别以《围棋二重属性的千年变迁》,和《<围棋义例>的真伪与价值》两篇论文,作为围棋文化研究的“新一辈”,也有幸得到了大会发言的机会,堪称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令人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