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胜固欣然败亦喜

来源:新浪博客 謝赫@碁道 2005-12-21 18:35:46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它既是一种围棋观,也代表了中国士人的一种人生观念。

   观棋,并引

    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儿子过乃粗能者,儋守张中日从之戏,予亦隅坐,竟日不以为厌也。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欤棋者,户外屦二。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纹枰坐对,谁究此味。
空钩意钓,岂在鲂鲤。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中国古代围棋有一奇怪的现象:棋手们在棋盘上拼死搏杀,废寝忘食,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好战,善战,也就成了中国围棋的一大特点。而中国古人谈棋,却常常温文尔雅,一付胜负不索于怀的样子。即使要赢棋,也是自然平淡,无括立招。并且,下棋不如观棋。下棋的常常把胜负看得很重,以三尺之局为战场,蜗争于角,龙战于野,机巧用尽,胜则恰然自得,败则急火攻心,久而久之,难免执而不悔,迷而难返。“世间蛮触何营营,蜗角封疆一局纸。”正因为如此,明达之人又常生出与其坪上相争、何不退而观之之想。用李笠翁的话说,就是“善变不如美观”。

    观棋一派的始作涌者,苏东坡算是一个。东坡谓“生平有三不如人:着棋、吃酒、唱曲”。然而正是这不如人处,却自有过人之妙悟。东坡好酒,几乎每日必饮,但他酒量并不大。在东坡看来,人生不过以酒寄情、借酒尽兴而巳。他虽不善饮,“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在劝酒、看人饮酒中,即自有无穷的乐趣。东坡于围棋也只是粗通而已,他自称“素不解棋”,有一天,他游于庐山白鹤观时,在古松流水之间,看儿子苏过与人奔棋,坐而观之,竟看了了天,还兴犹未尽,可见棋的唯力啊!

    这魅力,当然首先与观棋之场景有关。且说这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清美,诗人独游庐山五老峰,人白鹤观,但见松荫满地,却。间无人迹。当此时,突然见到门外有两双鞋子,谁在这里下棋呢?只听得落子的清音,却不见人影,正所谓“映竹无人见,时闻落子声”啊!

    接下来,自然是观战了。当年姜太公钓鱼,用的是无饵的空钩,原来是钓翁之意不在鱼啊!小儿指诗人的儿子苏过,近道者,粗通棋艺也。苏轼遭贬南游时,苏过经常随侍左右。另一下棋者张中为儋州地方官,苏轼到化州后,接其住入官舍,并时常来看望,并与苏过下棋。两人常常信手而下,下棋之意当然也不在输赢了。下棋者如此,观棋的更是这样了。优哉游哉,信然自得,人生也就是如此吧!

    胜固欣然败亦喜,喝酒下棋而能达东坡之境界者,便是“近道”了。苏轼被贬黄州,躬耕陇亩,遂以东坡自况。他一边站在赤壁之上吟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边在睡仙亭中亦酒亦歌,酣卧高眠,或者驾扁舟一叶,在江对岸的西山玉泉寺与高僧谈棋论道。春风得意马蹄疾,总是人生一大快事。但现实又常常让人想争胜而不得,索性退后一步天地宽,向棋与酒中去寻一份洒脱了。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谓:“‘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之妙境”。“胜困欣然,败亦可喜”,也就成了全篇之“诗眼”。它既是一种围棋观,也代表了中国士人的一种人生观念。从棋上说,他体现的是文人之棋与棋手之棋的分野。棋手以胜负为要,文人常常技不如人,索性淡化输赢,以胜固欣然败亦喜相标榜,当然,他们也就更多地体会到了棋之外的乐趣。

    从人生的角度说,与其局上相争,不如退而观之。《菜根谭》曰:“世事如棋局,不着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能宠辱不惊,胜败皆喜,正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啊!

    这正所谓“平常心是道”。有平常心,方能达此妙境。对一个东西过于看重,容易患得患失,心态失常。有时,看淡了胜负,反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人生如此,棋亦然啊!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