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古今棋手棋力探讨(转)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4-8-27 22:56 编辑

来源:帅马围棋

      古今棋手孰强孰弱,,孰胜孰负,几十年来一直是棋人们喜欢讨论的话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人问,如果我国古代高手和日本九段下,谁赢谁输?当时也有两种观点,崇尚日本现代理论,棋风稳健的人,承认古代高手中盘力量强于日本昭和高手,但布局和官子不如他们,如果对局,昭和高手在布局和官子上占点便宜,古代高手必输无疑。喜欢搏杀,棋风锋利的人认为,没什么布局不布局,开局即杀,有断必断,还没到官子阶段,对方大龙被擒杀,棋已终局。俩人言毕,哈哈一笑,大家都知道这是无解趣题,关公战秦琼,你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

      近年来,这个话题又在网上掀起,据说是俞斌首竖大旗,说古代高手只是业余水平,继而附和者不断,更有甚的是,刘世振放出狂言癔语,说古代高手只是业余5段。按理论上讲,说是业余5段也好,说是业余1段也好,每个人都有评论古人的权力,但社会总有个大概的游戏规则,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有不足或疏漏的地方,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去横加狂议乱贬,岂不贻笑大方。我们在尊重刘世振言论自由的同时,难免产生疑问,他有没有穷尽古代高手棋局变化的实力?应该说没有这个实力,至少现在没有看到他关于这方面的专著。那他为什么敢口出狂言呢,因为死无对证,古人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和当今棋手直接较量,以定高低,所以任何人可以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是不是死无对证,事实就一定不能推理出来了呢?肯定不是,否则福尔摩斯、波罗、就无法破案。我们也尝试一下用推理的方法来还原古代高手黄龙士、施襄夏、范西屏等人的水平。

      一本书,用什么方法来评定其高低?不是看当时的发行量,一时洛阳纸贵,可能是因为迎合时代的口味,而是看这本书的内容,被后人引用多少,几百年几千年后,是否还有人阅读,被后人引用得越多,被后人阅读次数越多,说明这本的质量越高。《论语》中的内容,几千年来,不断被各阶层人广泛运用,所以说它是中国第一书。四大古典名著,几百年来,被无数人阅读,其中的故事,妇孺皆知,其中的名言,脍炙人口,虽然曾经几次被政府例为禁书,但都没禁住,所以才被称之为“四大名著”。

      把这个方法借用到围棋中来,就是看你的谱是否有人打,能被人打多久。黄龙士的《血泪篇》、施范的《当湖十局》(以下合称之为清谱),专业九段都打过清谱,这一事实说明,没打过清谱的人,成不了专业九段。成为专业九段后,也有人还继续研究清谱。如果认为这三句话没问题,我们就可以推出清谱质量的高低。

      在各个领域中,围棋属于文化艺术类,文化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没读过《论语》、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的人,不可能成为文学家,清谱至今三百年,其三百年间,没打过清谱的人,不可能成为高手和九段,可见清谱是高山仰止的经典作品。假设从今天往后推三百年,不说刘世振,因为小刘在围棋史上是不留名的,但言俞斌,能不能说,在今后三百年间,不打俞斌的棋谱,就不能成为九段。大概连俞斌本人都不敢大言不惭地说:“不打我的谱,休想成九段”吧。三百年后,棋手知道不知道俞斌还是个问题,在历史的记忆中,只有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如陈祖德、聂卫平,其他只是在一个时期冒一下尖的人,都会被历史无情地遗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再假设,在以后的三百年间,清谱还有没有人会打?如果后三百年的围棋水平,远远超过现在,那就没人再会打,如果后三百年的水平,和现在一样,那还会有人打。文化艺术不是电子产品,隔二、三年就有更新换代。围棋复杂的变化,超过人脑的想象力,人脑无法穷尽围棋的变化,这也是围棋魅力所在。后三百年,人脑是否会有质的飞跃,如果没有,后三百年的围棋水平,也不会比现在有质的提高。后三百年,还是有人打清谱,清谱的地位不会动摇。

      现在是打清谱的人多,还是打俞谱的人多,没有精确的统计资料,不能妄加定论,只是听说每个道场都有打清谱的要求,可以肯定没有非打俞谱不可的要求。后三百年还有人打清谱,没人打俞谱,就象两本书,一本三百年后还有人看,一本连现在都读者寥寥,其质量不言而喻。也就可以知道,清谱的制造者和俞谱的制造者孰高孰低。俞斌是专业九段,“清谱”高于俞斌,所以“清谱”高于专业九段。

      清谱是世界围棋史中的宝库迷藏,它象《红楼梦》的“红学”一样,已经成为“清谱学”,不尽中国人历朝历代有人研究,日本大正、昭和九段高手中也有人研究,其间专业棋书中,有不少研究清谱变化的心得。他们的结论是,清谱太复杂,变化中有变化,变化中套变化,其中有很多变化是“无解题”,按目前的水平,还无法出一本“清谱变化正解”之类的书。

      陈祖德先生是我国清谱研究的权威,他已将一生研究清谱的心得出版成书。这么多的九段高手都在研究,说明还有许多问题,他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还有不少内容,值得他们学习。这么多年,这么多九段高手,在研究业余5段的棋谱,从逻辑上讲,是讲不通的。棋神吴清源先生说清谱达到名人级程度,有十三段水平,难道吴老对围棋的理解,还没俞、刘之流的水平高吗?

      吴老决不是信口开河,他的意思是,清谱高于现在的专业九段。从长时期的事实中看,九段们还在学习的内容,其内容肯定比九段高。读自然科学的朋友一定不同意吴老的观点,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浪总比前浪高,一浪高过一浪。飞机大炮,新的一代,肯定超过老的一代,这是自然科学的逻辑,但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不一定是放之四海的真理,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经常会出现大海退潮,一浪低于一浪的现象。

      现在人口比古代多得多,从事各项各业工作的人数也比古代多得多,而且文化普及程度也比古代高,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直到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后人超过他们了吗?古希腊哲人的智慧,米开朗其罗的雕塑,莎士比亚的剧本,后人超过他们了吗?张大千是模仿石涛的高手,作品可以以假乱真,但还只是在模仿、乱真的框架内作画。“清谱”后我国的围棋水平,一浪低于浪,清末周小松低于黄、施、范,民国初年的棋手,又低于周小松,直到陈聂时代才大海开始涨潮,但其潮头还是没高于“清谱”。日本现在棋手的水平,肯定低于大正、昭和年间,而且还不知道下一浪会低到什么程度。这么多的事例说明,在文化艺术领域,后浪低于前浪不是个别现象,其实例举不胜举,所以在围棋领域,现在九段低于古代高手,也没什么奇怪,也没什么不可能。现在的世界冠军,不一定是围棋史上冠军。

      评论一个人物或事件,可以放在某阶段来看,可以放在某时代来看,也可以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纪晓岚在乾隆年间,诗才敏捷,文冠群贤,是《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号称天下第一大文人,但和李白、杜甫、苏轼相比,记诗词进不了中、小学教科书,没到人们必读的经典水平。简而言之,一个棋手下出的棋谱,当时有多少人看,今后有多少人看,这才是衡量该棋手水平高低的标准。

     “当湖十局”,吴清源的“十番棋”,和当今古力和李世石的“十番棋”,古李的“十番棋”没有下出名谱,其内容平平,与前两个“十番棋”不可相提并论。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古李只是一个时期的顶尖高手,而不是一个时代的顶尖人物,更不是围棋史上的空前绝后的顶尖人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