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杨志存: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⑦动荡年代回眸

2020-04-30 11:56:11 红网时刻

1964年,父亲由株洲冶炼厂调入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当时,有色院理发室有位30多岁光头理发师何师傅,大家都背地里都叫他“何剃头”。

这小小的理发室,是有色院象棋爱好者的云集处,长年棋局不断。那是,我天天放学路过,看到弈者津津有味,不时还争得面红耳赤,便慢慢被吸引过去,感觉象棋真好玩。

当时,为能早日战胜心目中的英雄“何剃头”,我便到有色院图书馆借来《象棋》月刊,打了胡荣华、杨官麟、蔡福如、孟立国、王嘉良、李义庭、刘殿中等国内一流高手的大量棋谱,棋力大有长进,由被让马到后手也能轻松击败“何剃头“为首的一批大人们。


上世纪60年代,长沙市五一广场的九如斋食品厂



有色院图书馆有两位管理员,一位叫张祖运,一位叫唐光弼。唐是位残疾人,只能长年借助拐杖行走,他俩都对我挺好,在他俩关照下我从图书馆补充了大量知识。

1965年上学期的一天,我看见初76班的蒋振华同学与隔壁初80班的同学在下黑白两色“扣子”棋,一问才知道叫围棋,我边看边学,觉得比象棋好玩,便到有色院图书馆借来《围棋》月刊,打当时中国围棋名将刘棣怀、过惕生、陈祖德等的棋谱,还打过当时少年棋手范玖林、姜国震、魏昕、陈慧芳等人的棋谱。

与此同时,得知有色院子弟、在一中读书的刘群和在七中读书的欧阳振强也会下围棋,我们三人又同住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5栋,还都喜欢打篮球,经常放学后先打一通篮球,再杀一盘围棋,好不惬意。


1967年1月,16岁杨志存(后右一)与14岁妹妹在长沙,与来串联的表哥张海(后排左)、表妹张小明(前排左)合影



时间来到1966年8月8日,《十六条》出来后,全国从此陷入动荡之中……

几天后,我拿着一份介绍信和母亲给的20元钱,北上奔赴北京串联。那是,串联坐车免费,车厢里满是穿着各式军服,戴着红袖章的学生,那场面可比现在的春运壮观得多。到了北京,车站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场面确实震撼。

不过,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红卫兵,我因返回长沙而没有赶上,很遗憾自己没能见到毛主席一面。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首次接见红卫兵



我第二次外出串联是1966年11月底,去了杭州和上海。我游了杭州西湖,逛了上海南京路、外滩、大世界。记得在上海,住的是虹口区的上海外国语学院接待站。当时,我还特意去了人民广场附近黄陂北路的《围棋》月刊社参观。

1966年9月起,因学校停课,我便下围棋打发时光。我对照《围棋》月刊,不停地打棋谱,学了即用,与刘群、欧阳振强等一天到晚疯杀,不久我便打遍设计院无敌手,继而杀向社会寻找对手。

曙光电子管厂位于窑岭,有色院的大人们介绍我去该厂挑战杨总工程师,在杨总家认识了前去对弈的长沙市中学生围棋高手易向凡、梁鹤年,这才知道天外有天。通过梁鹤年又认识了陆军和在长沙市十二中就读的杨云杰。


1967年秋,我们五姊妹在长沙合拍了一张带有时代烙印的照片。当时,为体现“破旧立新”号召,父亲给母亲改名赵立新,姐姐改名杨冲,妹妹改名杨锋。后排左一:杨志存、姐杨冲(原名杨一清)前排左一:妹杨锋(原名杨二清)、大弟杨志明、小弟杨志同



梁鹤年师从全国名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函授教师郑定远。当时,梁鹤年在湖南一枝独秀,无人能敌。当时,次强的杨云杰始终被梁让先至让两子间徘徊,不得翻身。

杨云杰比我大3岁多,我俩同出自张名世老师门下,他拜师在先,是名副其实的师兄。

我首次见到云杰兄是1967年。那年夏天,湖南第一高手梁鹤年让两子胜了我的好友刘群后,便介绍十二中的杨云杰和刘群对战,地点就在有色院5栋三门三楼右边刘群家中,因我们住同一栋中门,故记得很清楚。那盘棋,刘群被杨云杰让先,刘群输了。杨云杰当时头一侧有块疤痕无头发,同在一旁看棋的欧阳振强说我们以后就叫他“光洋(杨)”吧,我立即反对,不熟悉不要乱起外号,要尊重高手。


1967年,长沙五一路中苏友好馆



我下棋之余,与有色院一帮家属子弟在原八一队教练窦伟的指导下操练篮球。窦教练退役后,分到了设计院下属的勘察公司工作。他球艺了得,既教我们技术,又教我们战术,使得有色院少年篮球队在院附近小有名气。我们曾战胜过曙光电子管厂、长沙勘察公司等成人队,还与当时长沙市强队湖南省军区独立师交过锋。

我有“投篮机器”绰号,跑投、急停跳投、勾手投篮是我的三项绝活。往往运球过中线就在跑动中出手,在底线零度角急停跳起投篮,在篮下弧圈顶侧身勾手投篮,命中率都挺高,是队里的主要得分手,这得益于株洲三中宋振鹏体育老师、长沙市五中马泽京体育老师和八一队窦伟教练对我接连的悉心指导。当时,我曾一度萌发了成为专业篮球运动员的念头,却因身材不太高(1.77米)而放弃。而身高1.85米的刘群被招入武汉军区篮球队,成了专业运动员,而我后来则成为长沙市东区篮球队的主力。

当时,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八个样板戏,都被拍成电影占据了老百姓的娱乐生活,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花齐放相比,显得非常单调。


1967年的五一广场,旁边西南角便是长沙湘绣大楼



1968年,神州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1月8日,快满19岁的姐姐随长沙市第一批知识青年下到了湘南靖县。

在长沙五中毕业的18岁的我,和16岁妹妹该何去何从?那时,上山下乡有插队落户、投亲靠友、进农场等选择,我感到茫然,不知选择去哪好。起初,我在76班想随大流去沅江农场落户,不过,我和妹妹的命运早就由母亲安排好了。

妈妈与在株洲冶炼厂的老同事、好姐妹,我们的王枫阿姨联系,决定让两家儿女都投亲靠友。我们最后去了河北省完县腰山公社南腰山大队,投靠王枫阿姨的姐姐家,那属于冀中平原与太行山区交界处,生存条件较好,而且靠近保定,交通也方便。


1969年初,我和妹妹从长沙火车站出发,去保定投亲靠友



当时,两家父母们考虑很是长远:鉴于上山下乡是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不为儿女的婚姻大事着想。于是,父母们私下商量,以后让我娶王枫姨的女儿庆华为妻,王枫姨的儿子亚平则娶我妹妹二清。当然,这些我们几个当时都毫不知情,直到我们都成家后,母亲才透露了初衷。

于是,张伟叔叔、王枫阿姨带着庆华、亚平来到长沙,与我和妹妹会合,我们几个人从长沙乘火车直奔保定,就此告别了学生时代,开始了未可知的全新的生活。


1968年11月3日,为了给五天后就要插队的姐姐送行,杨志存家照下了这张全家福,胸前的毛泽东像章是那个时代的标。后排左起:妹杨锋(杨二清)、杨志明、杨志存、姐杨冲(杨一清)。前排左起:谭阿姨、母亲赵立新(赵玉珍)、父亲杨林、杨志同小弟大弟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