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杨烁:鸭绿江晚报围棋专栏 千年辉煌百年追赶

来源:新浪博客 杨烁1991的BLOG 2013-12-13

  按:2013年9月以来,家乡报纸(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晚报》约我开设围棋专栏,专栏名为“杨烁道围棋”,目前已经刊发了五六篇短文。由于晚报的篇幅及受众关系,不适合写一些过于专业和技术性的东西,因此我以时间为脉络,简要的介绍了围棋从古代发展到当代的经典故事。恰逢2013年中国围棋在竞技赛场上大丰收,“世界围棋中心回归本源国”,特选其中几篇在个人博客上发出,共同见证中国围棋千年辉煌百年追赶,直至今天的伟大历程。
小标题为晚报编辑所拟。

  五千年,围棋的烙印

  人类文明的产生距今已有数千年,与这浩渺的时空长度相比,每一世的人生都不过沧海之一粟。我们今天所用的纸笔、衣物,乃至饮食,仅仅几十年就有了巨大的变化,更不用说每一代人都兴趣不同的娱乐活动了。不过,有这样一个项目,自它诞生以来近五千年,至今仍然保持了原初的规则与玩法,并且没有被时代淘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能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史书上围棋的起源符合中国古人将一项发明的归属权“攀附名人”的特点,“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这句话奠定了围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事实上,围棋的真正源头众说纷纭。从天文占卜到战争政治,不一而足。不过即便在它蒙昧的发展早期,依然以弈秋的形象出现在《孟子》里,教导学棋的孩子要“专心致志”,从而以儒学经典为载体,打下了古朴遒健的文化背景。

  从此以后,围棋在中国历史关键节点中的身影一直都没有黯淡。汉初“八王之乱”的种子,就由汉景帝做太子时砸死吴王刘濞之子的围棋盘埋下;三国武圣关羽刮骨疗伤的刀声,也伴着围棋的落子叮叮;东晋“淝水之战”那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捷,能够掩饰住谢安折断木屐的狂喜的,还是围棋被称为“木野狐”的魅力。甚至,我曾经过史学考证及推断,认为围棋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南北交流的过程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到了文治武功臻至极盛的唐代,围棋人可以凭借自身实力进入朝廷,封为“棋待诏”。在中外交流上,围棋通过“遣唐使”等途径传入朝鲜、日本,出现过日本王子来华挑战,败后感慨“小国第一不如大国第三”的故事。最晚也在唐代,“琴棋书画”四门技艺并称,成为了培养贵族精神,训练人文情怀的重要工具。

  进入宋代,围棋更成为文人士大夫所必备的技能。苏东坡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留下了中国文人恬淡冲和的最好注脚。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这一雅号并非有着预言儿童节的前瞻能力,而是代表着一位老翁、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壶酒、一局围棋。

  中日围棋擂台较量

  中国围棋的衰落是伴随着晚清的国力衰颓而一蹶不振的。清乾隆时期,中国古代围棋的集大成者范西屏与施襄夏留下了代表最高水平的“当湖十局”后,中国围棋后继无人。20世纪初打开国门,中国国手在与日本棋手的较量中一败涂地,差距巨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凭借社会主义国家训练队体制与爱国热情等优势,中国围棋在陈毅元帅等领导人的关怀下迅速成长。1963年,陈祖德受先击败杉内雅男,实现了中国棋手对日本九段胜绩零的突破。新中国第一代领军国手陈祖德病逝于2012年11月1日,棋界在那一天痛失伟人。

  中国围棋真正在竞技水平上追上20世纪的霸主日本围棋,以1984年起举行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标志。在几乎无人看好中国队的首届中日擂台赛中,中方主将聂卫平连胜日本三大超一流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奇迹般地首次夺冠。接下来,第二届擂台赛聂卫平绝地反击,连胜片冈聪、山城宏、酒井猛、武宫正树、大竹英雄五位高手再获优胜。加之第三届主帅决战再胜加藤正夫,第四届击败的依田纪基、淡路修三(后负羽根泰正),聂卫平创下的擂台赛个人十一连胜,团队三连霸的伟业,成为中国围棋史上划时代的一座丰碑。1988年,国家体委为聂卫平授予了“棋圣”称号。

  虽然没有详尽的调查数据,但很多人在不同场合认为,当今的中国围棋棋迷,相当多数源于中日围棋擂台赛。在那个百废俱兴,个体雄心得到重视的年代里,围棋不失时机地走上前台,作为体育项目与承载着民族伤痛记忆的对手对抗,且枪挑擂台,背水九战出英雄,实在是人们宣泄新时代里集体情绪的绝佳途径。相信时至今日,仍会有无数韶华半减的功成名就之士带着饱满的感情回味:那天,广播里播报,聂卫平赢了……

  吾生也晚,未能亲自领略那个年代的激情澎湃,不过聂卫平擂台棋圣的辉煌一直余荫到了今天。在我刚刚学棋的时候翻遍家中书籍,就有擂台赛时代的几本《围棋天地》,让我开始了解其中的故事,直到今天。

  中国围棋复兴之路

  虽然在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滔天热浪中,中国围棋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期。可无论是围棋的“生母”国中国,还是“养母”国日本,在20世纪末的竞技场上都成为了配角。韩国围棋异军突起,凭借几代围棋天才的传承与民族性格中顽强不屈的一面,在围棋国际化以来的几十年里刮起了一阵遮天蔽日的“韩流”。

  这段故事要从1988年讲起,为了使聂卫平在围棋赛场上创下的伟业更加光大,台湾企业家应昌期以个人之力出资举办“应氏杯”,邀请世界范围内的围棋高手参赛,冠军奖金额高达40万美元,且仿造奥运会模式,四年进行一届。在1989年结束的首届应氏杯中,聂卫平虽然如愿打入决赛,却在决赛中“意外”不敌当时还被称为“南朝鲜棋手”的曹薰铉。捧走这项顶级桂冠的曹薰铉回国后,在创造了汉江奇迹,渴求提高国际地位的韩国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礼遇。韩国围棋以此为标志崛起,曹薰铉之后,他的弟子李昌镐独霸世界棋坛十年(1995-2005)之久。李昌镐之后,又有八零后高手李世石继续执棋坛牛耳。

  在韩国围棋独霸世界的时候,中国围棋从人才培养到制度建设各方面都在默默追赶着。1995年,聂卫平之后中国围棋的最强者马晓春夺走了当年全部的世界冠军,一时间风头无两。可惜后来在与年轻自己十一岁的李昌镐的霸主争夺战中失利,中国围棋再次进入漫漫长夜。2005年,新一代中国围棋领军棋手常昊终于破壁,夺得第五届应氏杯冠军,在一偿师父聂卫平夙愿的同时,也带领中国围棋走上了复兴之路。

  2008年,中国八零后高手古力击败李昌镐,终结了韩国棋手对另一项传统世界赛事富士通杯的十年连霸。从此之后,中韩围棋的实力对比渐渐由均势向中国占优转变。2013年,第七届应氏杯迎来了它的最年少冠军得主范廷钰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产生的四位新世界冠军得主都是中国棋手(注:现在应为六位),属于中国围棋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